朱棣能从一个王爷,一路杀进南京城,抢了侄子的龙椅,背后要是没姚广孝,这事儿悬。
可怪就怪在,等朱棣当了皇上,论功行赏,金山银山、高官厚禄、漂亮姑娘随便挑的时候,这位头号功臣,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眼珠子掉地上的事。
他把皇帝赏的官服一脱,换上自己那身破袈裟,头也不回地走回了寺庙,该念经念经,该撞钟撞钟。朱棣给的,他一样不要。
![]()
这人是疯了吗?帮人打下了天下,却活得像个局外人。他到底在躲什么?怕什么?还是说,他后悔了?
一、病虎出笼,只等风云
姚广孝,本名叫姚天僖,苏州人,家里是好几代的医生。按理说,他该是悬壶济世的命,可这小子从小就歪了。医书不看,偏爱兵法;救人的方子不记,专琢磨怎么把人往死里整。
14岁那年,他跟家里一摊牌:这大夫,我不当了,我要出家。
家里人劝不住,只能由他去了。可他进了佛门,也没安分过。别的和尚念经,他把佛经、道书、儒家经典全学了个遍,还拜了个道士为师,专学那些神神叨叨的阴阳术数。
![]()
他不像个和尚,倒像个什么都想来一口的“杂家”。他心里那团火,一件袈裟根本盖不住。
真正把他这层皮扒下来的,是个叫袁珙的相士。
那天,袁珙在寺里碰见他,盯着他看了半天,说了一句让他浑身一震的话:“你这眼,是病虎的眼,天生要吃人的。当世的刘秉忠,就是你这样的。”
刘秉忠是谁?那是帮忽必烈建起大元朝的“黑衣宰相”,也是个半路还俗的和尚。
换个真和尚,听见“吃人”俩字早急了。可姚广孝听完,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旁人看不懂的笑意。
那是一种“终于有人看懂我了”的舒坦。
从那天起,他心里就有了谱。他不是在修行,他是在磨刀,等着那个能让他这把刀出鞘的人。
二、一份承诺,一场豪赌
洪武十五年,机会来了。
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死了,要从全国挑高僧给各地的王爷们念经祈福。姚广孝就这么被推荐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
![]()
两人一见面,就像干柴遇上了烈火。
一次密谈,屋里没别人,姚广孝凑到朱棣耳边,轻轻说了一句要掉脑袋的话:
“大王,我能送您一顶‘白帽子’。”
“王”字头上加个“白”,就是“皇”!
整个屋子刹那间死一般地寂静。朱棣心里掀起滔天巨浪,但他看着眼前这个和尚,眼神里没有一丝玩笑。这是一个赌徒,在押上自己九族的性命,赌他朱棣有这个胆子。
朱棣赌了。
他把姚广孝带回了北平,让他当庆寿寺的主持。后来朱棣还亲自给他赐名“广孝”,意思是要他广大孝道,像孝顺爹妈一样忠于自己。可他没想到,这个名字,后来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
三、和尚的“杀人”手册
朱允炆一上台,就开始收拾他那些当王爷的叔叔们。周王、湘王一个个倒台,眼看刀就要架在朱棣脖子上了。
姚广孝比朱棣还急,天天在他耳边吹风:“该干了!”
准备起兵那阵子,最怕的就是走漏风声。燕王府里天天叮叮当当打造兵器,这声音怎么盖住?姚广孝出了个绝户计:在王府后院养上一大群鸡鸭鹅。
于是,整个北平城都听得见燕王府里家禽的吵闹声,却没人知道,那下面藏着足以颠覆一个王朝的杀气。
起兵那天,更是悬。朱棣刚要训话,突然一阵妖风,把他王府殿顶的瓦片给吹了下来,摔得粉碎。士兵们脸都白了,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
军心,眼看就要散了。
姚广孝一步站出来,指着天大喝一声:“吉兆!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随!瓦片碎了,说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您这是要换金瓦了!”
就这一嗓子,把一场兵变扼杀在了摇篮里。
咱们不妨想一下,要是当时没姚广孝这一嗓子,或者他根本就不在场,朱棣那八百亲兵当场哗变,那“靖难之役”,是不是在开始的第一天,就已经结束了?
后来仗打得不顺,打了三年,朱棣的地盘还是只有北平那几疙瘩。所有人都愁眉苦脸,又是姚广孝,拿出了他最狠毒,也最有效的一计:
“别再跟那些硬骨头死磕了,直接掏他南京的老窝!这天下是你朱家的事,只要进了南京城,文武百官立马就得跪下。”
这一计,彻底撕下了“清君侧”的遮羞布,把叔侄俩的家务事,变成了赤裸裸的皇位抢夺。
所以说,姚广孝这一计,究竟是减少杀戮的“慈悲”,还是不择手段的“狠毒”呢?
四、赢了天下,输了人间
朱棣赢了。他在南京登上了皇位,万众朝贺。
可就在南京城一片欢腾的时候,立下头功的姚广孝,却悄悄回了趟老家。他想去看看自己的亲姐姐。
他穿着朱棣赏的蟒袍,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帮侍卫,风光无限。可到了姐姐家门口,门却关得死死的。
他让人去敲门,屋里传来姐姐冷冰冰的声音:“我没有当官的弟弟,你找错人了。”
他亲自上前,喊了一声“姐”。
屋里沉默了半天,传来一句:“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啊……”
![]()
那天,身穿蟒袍的姚广孝,下意识地伸手理了理自己的官服,一句话没说。他就在那儿站了很久,最后默默转身,背影在夕阳下被拉得又细又长。
他奋斗一生换来的荣华富贵,在至亲面前,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他赢了天下,却连自己家的门都进不去了。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穿官服了。上朝是臣子,退朝就变回和尚。他主持编纂了浩瀚的《永乐大典》,似乎想用这不朽的文化功绩,来洗刷自己手上看不见的血腥。
五、最后的慈悲
永乐十六年,84岁的姚广孝走到了人生尽头。
朱棣亲自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为姚家的子孙后代求个爵位,求个铁饭碗。
可躺在床上的姚广孝,用尽最后一口气,说出的却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名字:
“陛下,放了溥洽吧。”
![]()
溥洽是谁?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事僧。当年朱允炆失踪,朱棣一直怀疑是溥洽把他藏起来了。为了这事,朱棣把溥洽关在牢里,折磨了整整17年。
一个帮自己夺位的功臣,临死前,却在为一个死对头的和尚求情。
朱棣看着床上这个枯槁的老人,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溥洽出狱那天,姚广孝已经说不出话了。他只是看着溥洽,那双“病虎”一样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些许暖意。
朱棣答应他请求后,姚广孝那双枯槁的手,在被子上摸索着,最终紧紧攥住了旁边的一串佛珠,嘴里不知在念叨什么。
他死了。死后,朱棣给了他最高的荣誉,让他以文臣的身份,配享太庙。这是大明朝独一份的荣耀。
可他这一辈子,机关算尽,究竟是得偿所愿的成功者,还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或许,在他听见姐姐关上门的那一刻,他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