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峰
![]()
图: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年—1986年)
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已经近40年了。
对于他的怀念与感激,我国人民就从未断绝过一天。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大科学家的天祖——即邓稼先的五世祖邓传密,与晚清名臣曾国藩还有一段不浅的关系渊源。
可以说,曾国藩对邓稼先的家族是有恩的,正是他的热心援手,才使得安徽怀宁县历史上这个名门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与传承。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有名的书香门第之家。他一岁左右时便随父邓以蛰去了北京。
1923年,邓以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国,任北大教授,前后执教15年。所以邓稼先的童年与少年岁月基本上是在北大燕园度过。
邓稼先的先人中出过好几位在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这其中,首其六世先祖邓石如最有名气。
邓石如,生于1743年,原名邓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嘉庆帝名讳,故一生以字行于世。
邓石如幼年家境贫寒,直到九岁时才上了一年的私塾,这是他童年仅有的一段求学经历。
邓石如的祖父邓士沅、父亲邓一枝虽都无功名,但均一生热爱书画。尤其是邓一枝,他十分擅长篆籀摹印之学,平日以教书育人为业。
正是在这样的家风环境下,邓石如自小就热爱上了书法。邓石如曾经在自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写道:
“吾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
邓石如一生的学问,主要是从自学中得来。
他在书法上的天赋极高,13岁时便可以卖字为生,养活家人。17岁时,邓石如的篆书在家乡便十分有名了。
1775年,即乾隆四十年,时年32岁的邓石如结识了当时安徽亳州籍的著名书法家梁巘。
这是邓石如一生的转折点。
梁巘对邓石如十分欣赏,对其篆刻与书法大加赞赏。
![]()
图:清代书法宗师,邓石如(1743年—1805年)
为了帮扶一把邓石如,慧眼识才的梁巘将邓石如推荐到江宁(即今天南京)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梅家是当地享有盛名的收藏世家,家中藏有大量秦汉以来历代的金石善本。
梅鏐初次与邓石如见面,就被邓石如的才气所折服,于是倾其世代人所藏供邓石如临摹学习。
邓石如在梅家整整待了八年,每天昧爽即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经过这八年的系统学习,刻苦临摹,邓石如的书法艺术突飞猛进,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此后又经过几年的历练与学习,邓石如终于自成家,篆隶真行草皆备,具有自己鲜明艺术风格的大书法家。
乾隆年间大学士刘墉在见到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后,激动不已,拍案连声叫绝,赞之“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时任户部尚书曹文植称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为了不埋没人才,他力荐邓石如到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任其文案幕僚。
三年后,邓石如离开官场,回到了家乡怀宁县。毕沅对邓石如多次诚心挽留未成,临行之际,给邓石如赠送了一大笔银两,以便他回到安徽怀宁后能买房置地,能安心从事书艺。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邓石如的书法三百来,一直受到后世文人与书法艺术家的推崇。因此,这个家族也被后世之人所关注。
邓石如去世前,以买字刻章积下了丰厚的家产并传予了后人。
邓石如一生颇为坎坷,21岁时丧妻,后再婚,生有一子邓传密。
邓传密系邓稼先五世祖,他生于1795年,与曾国藩是同时代的人。
邓传密比曾国藩大17岁,二人颇有交情。
邓传密一生无科举功名,继承了其父邓石如的篆刻和书艺,也是一位书法家,只是名气不及其父。
邓传密晚年时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二人公事之余常在一起切磋书艺诗词,因而颇有私谊。
1863年,即同治元二年,邓传密携孙子邓绳侯拜访时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
邓绳侯系邓稼先的祖父,他生于1857年,其父邓解曾在两江总督府任过公职,可惜英年早逝了。
邓解去世时,其独子邓绳侯才八岁,只得随祖父邓传密生活。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诸省,社会动荡不安。时年67岁的邓传密担心自己一旦去世后,孙儿邓绳侯无人关照,被人欺负,邓家几代人留下的家财会被他人以各种办法瓜分一空,使孙子邓绳侯重新陷入社会的底层。
正是带着这样的忧虑,邓传密于同治二年(即1863年)腊月三十大年除夕这一天,携孙儿邓绳侯来到了安徽安庆拜会曾国藩,希望他能在自己离世后庇护其年尚幼的孙子邓绳侯,直至其长大至成人。
此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降下帷幕,江苏南京仍然处于太平天国掌控之中。所以,上任两江总督已一年多的曾国藩其总督衙门公署并不在南京,而是临时设置在安徽省会安庆。
当曾国藩得知邓传密的来意后,内心十分难过。
他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几十年,一代书法宗师邓石如先生的后人竟然凋零至此,其嫡系后人竟只剩下了年幼的邓绳侯。
![]()
图: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曾国藩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午刻,邓守之(笔者注:邓传密字守之)来,携一幼孙,仅八九岁,盖完白山人之子孙仅存此耳,相对凄然。”
曾国藩日记中所说的这个八九岁的孩子,就是邓稼先的祖父邓绳侯。
1870年,邓传密去世,留下了时年仅13岁的孙子邓绳侯。
邓传密离世后,曾国藩没有辜负友人邓传密的重托。
曾国藩聘请安徽当地有名的学者教育邓绳侯读书习字,并请安徽安庆知府平日加以关照。
1871年底,多病缠身的曾国藩自知岁月不多,为了不负好友邓传密生前托孤之责,曾国藩给时在湖南家乡养病的九弟曾国荃去信,希望他日后对安徽怀宁完白山人(即邓石如)的后人邓绳侯多加照顾,直至其长大成人。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因病去世于两江总督任上,时年61岁。
曾国藩去世后,曾国荃并没有忘记其兄长所托之事。
1875年3月,即光绪元年二月,曾国荃应召入京,被朝廷重新起用,出任陕西巡抚。次年八月,曾国荃调任山西巡抚。
这一年,邓绳侯已经19岁,学有所成,并在同年考中举人,后经曾国荃的举荐进入安徽师范学堂任教。
自此,邓绳侯一直任职于教育界,并成为请末民初有名的教育家。
邓绳侯一生中在教育上多有贡献,成就斐然。民国成立后,他又成为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长。
1913年,即民国二年,邓绳侯在安徽高等学堂校长任上去世,享年66岁。
邓绳侯老先生一生育有四子,长子史料记录不详,其余三子分别为邓仲纯、邓以蛰、邓季宣。
邓绳侯先生的四子中,以邓以蛰、邓季宣二人成就最高。
邓以蛰,即邓稼先的父亲,其生于1892年,逝于1973年。他生前长期执教于北大、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与宗白华先生齐名,时称“南宗北邓”。他是我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的叔父邓季宣,生于1893年,逝于1973年。他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学获哲学博士归国后,曾经担任过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后又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校长。
如果回顾晚清自1862年至新中国1986年这120多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历史上看似巧合的诸多小事,它们往往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与传承。
一百六十多年前,曾国藩的一个善举帮助了安徽怀宁邓石如的后人邓绳侯。
一百六十多年后,我们则在享受着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带给我们安宁和平生活的底气与科技的荣光。
回顾历史,这一切都可以指向1862年农历除夕的那一天。
——全文终
——青峰,2025年10月31日写于鄂西夷陵古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