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听着枯燥,其实是一场针对公募基金的“正本清源”手术。
公募基金过去十几年规模是上去了,36万亿了,但问题也堆得不少。有些个基金,年初押赛道,年中追AI,年底调仓“美化净值”,风格说变就变,基民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啥。
更离谱的是,不少基金经理不看长期收益,只拼短期排名。为了冲业绩,啥涨买啥,被骂成“赌狗”。而所谓的“业绩比较基准”,很多时候就是合同里一行字,没人当真。
现在,监管出手了。
这次新规,核心要解决的,是行业三大病:风格漂移、考核错位、信息不对称。
第一,把“基准”当真。
新规说,业绩比较基准不是摆设,选了就不能随便改。一只对标沪深300的基金,就不能长期跑去炒小盘股。你是什么风格,就得守什么规矩。这不只是投资纪律,更是对投资者的承诺。
第二,考核动真格。
基金经理的奖金,以后要跟相对基准的长期表现挂钩。连续几年跑不赢基准?那绩效就得打折。这直接打破“规模为王、排名至上”的畸形激励。以后拼的不是谁短期猛,而是谁稳得住。
第三,信息要透明。
以后卖基金,不能光说“过去一年涨50%”,还得同时展示基准涨了多少;季报年报里,得说清楚你和基准在行业、仓位、波动上差在哪。投资者不再被宣传语忽悠,能一眼看出:这基金到底“挂不挂羊头”。
这背后,是行业逻辑的切换。
这些年,很多基金公司拼的是渠道、是包装、是明星基金经理,搞得像娱乐圈。结果呢?规模上去了,基民没赚到钱。信任越来越薄。
现在监管要把真理拉回来:从“卖货思维”转向“管钱思维”。当基准成了投资的锚、考核的尺、披露的标,大家才真能把心思放回“怎么替客户赚钱”上。
当然,肯定有人不适应。
靠风格漂移赚钱的基金经理,以后不好混了;靠爆款冲规模的公司,增速可能放缓。但这是必经之路。
更值得期待的是,监管还提了“浮动管理费”常态化。以后可能出现更多“赚不到钱就少收管理费”的产品,真正和基民站一边。
36万亿的市场规模,不能只靠吆喝撑着。这次,监管层是在帮它找回初心。
风已经吹起来了!基民更有尊严的时代,来了!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