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当代综艺创作中“真实感”这一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通过剖析《中国有嘻哈》、《开始捉迷藏》、《乘风2025》等六档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真实感如何在规则设计、人物塑造与场景适配三大维度中得以实现,并总结了在记录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的有效策略,旨在解答“如何让观众相信并共情”这一行业核心命题。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当《中国有嘻哈》里地下 rapper 与偶像选手的直接对峙引发全网热议,当《乘风 2025》中姐姐们在冻雨里的即兴表演刷屏短视频平台,当《开始捉迷藏》的素人玩家用真实策略赢得观众追捧 —— 越来越多案例证明: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真实感” 已成为综艺节目穿越流量迷雾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真实并非未经雕琢的原始记录,而是通过规则设计、人物捕捉与场景适配形成的艺术表达。本文结合 6 档不同类型的真实综艺案例,拆解 “真实感” 从创作到传播的实现路径,解答 “如何让观众相信并共情” 的行业核心问题。
一、规则设计:如何用 “无干预框架” 激发自然反应?
真实感的起点往往藏在节目规则的基因里。成功的综艺从不靠剧本编排冲突,而是通过搭建 “有限制的自由空间”,让真实人性自然流露。这种框架设计既需要明确边界,又要保留意外发生的可能。
《中国有嘻哈》(2017 年)的破圈关键在于用专业规则激活文化本真。总制作人陈伟在设计赛制时,刻意保留了地下说唱圈的 “Freestyle Battle”“限时创作” 等核心环节,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美化文化生态。当地下歌手直接质疑偶像选手的专业性时,节目组没有中断拍摄或后期删减,而是完整呈现这种 “真刀真枪” 的碰撞。这种 “把火药桶扔进现场” 的规则设计,让观众看到了说唱文化最原生态的江湖气与专业性,而非包装后的虚假和谐。节目豆瓣开分 8.0,成功将小众文化推向主流视野,印证了 “专业规则 + 无干预记录” 的真实力。
2025 年的微综标杆《开始捉迷藏》则通过极致规则构建生存博弈的真实感。节目将传统游戏升级为 “6 小时躲藏 + 1 小时抓捕” 的核心框架,选择原武警猎豹突击队队员张鑫栋担任猎人,对阵由装置艺术家、跑酷运动员等组成的素人 “潜藏大师”。最关键的设计在于 “零干预原则”—— 无论玩家躲藏策略是否惊艳、猎人抓捕是否顺利,节目组都不进行任何人为引导。当两位装置艺术家利用工厂管道伪装成 “机械部件” 时,猎人通过光影变化识破伪装的瞬间,因充满未知性而极具张力。制片人王嘉蕊透露,节目虽需剪辑聚焦高光时刻,但从未虚构情节,这种对规则的坚守让节目在灯塔榜单霸榜63次。
![]()
二、人物塑造:为何 “成长弧光” 比 “完美人设” 更打动观众?
观众对真实感的感知,最终落点在对人物的认同上。近年来综艺的人物创作已从 “打造完美偶像” 转向 “记录真实成长”,那些带着瑕疵的蜕变轨迹远比预设人设更能引发共鸣。
《乘风破浪 2025》用 “失控场景” 打破明星滤镜,塑造立体人物群像。节目摒弃棚内录制,将舞台搬到海南造船厂、云南石林等户外场景,意外状况成为人物塑造的催化剂。在海南陵水录制时,台风摧毁原定舞台,节目组紧急启用废弃造船厂作为场地,邓萃雯戏服被钢板卡住后直接撕掉裙摆继续表演的瞬间,被镜头完整捕捉,弹幕刷屏 “这才是真实的女王行为”。而在云南石林 3℃的冻雨天气中,吴宣仪睫毛结霜仍坚持完成表演的怼脸镜头,在抖音获得 1.2 亿次播放,远超其精修舞台作品。这些未经设计的 “不完美瞬间”,让明星褪去光环,展现出职业精神与人性韧性。
![]()
《浪姐6》(2025年)的人物叙事更直接印证了 “成长弧光” 的价值。吴宣仪从初舞台的 “虐菜女王” 争议,到二公选人时 “亮灯又灭灯” 的社死现场,再到后期主动接纳非女团风格队员的转变,形成了清晰的成长轨迹。节目组通过自责片段与队友反应的交叉剪辑,放大了她的蜕变过程,使其个人搜索量在四公后暴涨 182%。反观宋妍霏,因始终坚持 “标准女团” 安全牌,缺乏成长变化,即便舞台表现稳定,路人缘仍暴跌 67%。芒果台制作人透露,“人物弧光” 在节目评分中占 40% 权重,这正是对真实成长价值的最佳注脚。
三、场景适配:如何让综艺内容在真实空间自然生长?
场景是真实感的重要载体。当综艺场景从封闭棚内走向自然旷野、市井街巷或专业场所,环境本身就会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为真实表达提供土壤。
户外真人秀《快乐趣吹风》(2025 年)将场景与 “减法生活” 理念深度绑定,避免了 “景点打卡” 的虚假感。节目在海南录制时,没有刻意展示热门景区,而是聚焦 “长寿之乡” 的生活化场景,设计 “随地大小睡” 等贴合当地午睡习惯的环节,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录制期间遭遇台风导致户外计划全乱,导演组没有硬凑流程,而是记录嘉宾们一起调整方案、分担困难的过程。这种 “与环境共生” 的场景处理,让秦昊 “拒绝 - 被拱 - 真香” 的挑战反应、颜人中睡沙发后队友集体为其赢回床位的互动都显得格外自然,成功营造出家庭式的真实氛围。
![]()
科技纪实节目《科技奋斗者》(2025 年)则通过专业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破解了科技内容的传播壁垒。为解释 “海扶刀” 的无创治疗原理,节目组没有采用专家说教,而是让探寻员在海扶产业园实验室亲身体验:超声波穿过手掌,精准在有机玻璃板上 “刻” 出 “美” 字,而手掌毫无损伤。这个在真实实验室里完成的场景,用视觉化对比替代了专业术语,让观众直观理解技术核心。在西南大学蚕桑实验室,蚕啃食苹果的画面、蚕丝羽毛球拍的实物展示,更是将 “数字家蚕” 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拉到生活场景中,实现了专业性与真实感的统一。
四、真实感边界:如何在记录与创作间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综艺真实感并非 “原生态” 的同义词,而是在客观记录与艺术加工间的精准平衡。过度干预会失去可信性,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内容平淡。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2024 年)的尝试提供了新思路。节目将嘉宾置于断网封闭的无人城市空间,采用隐藏摄像、无 PD 干预的记录方式,但通过 “每日关卡” 的游戏设计,将创作意图融入规则中。这种 “规则前置、过程放手” 的模式,既保证了嘉宾反应的真实性 —— 有人合作、有人竞争、有人崩溃,又通过关卡设计聚焦 “逃离、面对与选择” 的核心主题。总导演陈伟强调:“嘉宾的投入度决定观众的投入度,我们只需搭建好虚拟世界,剩下的交给人性本身。” 节目播出后,观众纷纷表示 “从嘉宾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证明这种平衡策略的成功。
![]()
而《开始捉迷藏》曾遭遇的 “剧本质疑”,则揭示了真实感传播的关键。有观众因高光瞬间密集而怀疑情节虚构,制片人回应称,节目只是剪辑时聚焦了抓捕瞬间,并未干预过程。这提示行业:真实感不仅需要创作端的坚守,更需要通过透明化沟通、保留关键细节等方式,让观众感知到记录的诚意。
结语:真实感是内容共鸣的终极密码
从《中国有嘻哈》的文化真实,到《开始捉迷藏》的博弈真实,从《科技奋斗者》的专业真实,到《乘风 2025》的人性真实 —— 不同类型综艺的破圈逻辑殊途同归:唯有扎根真实,才能引发深层共鸣。
在流量造假、人设崩塌频发的行业环境中,观众对真实内容的渴求愈发强烈。综艺创作者需要明白:真实感不是偷懒的借口,而是更高级的创作能力 —— 它要求规则设计的巧思、人物捕捉的敏锐、场景适配的精准,更要求对人性的尊重与对价值的坚守。当节目能让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真实的冲突、成长与温暖时,自然能跨越圈层,实现娱乐性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突破。这,正是真实感成为综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