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和气候模式分析,2025年冬季(2025年11月至2026年2月)我国气候将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显著特征,降水总体偏多但空间分布不均,需重点关注阶段性极端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
![]()
一、气温走势: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冷暖波动剧烈
受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影响,今年立冬(10月18日)前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华北、黄淮等地初雪时间可能推迟至11月下旬,江南部分地区甚至可能出现“立冬不见冬”的异常现象。但进入12月中旬后,随着北极涡旋南下和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中东部地区将经历3-4次强冷空气过程,其中2026年1月可能迎来近十年最强寒潮,东北、内蒙古东部局地最低气温或跌破-40℃。
值得注意的是,今冬气温波动幅度将创历史纪录。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至2026年1月期间,华北平原可能出现72小时内降温超20℃的“断崖式降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波动幅度可达15℃以上。这种“过山车”式气温变化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需提前做好防寒物资储备。
![]()
二、降水分布:南方雨雪频繁,北方局地暴雪风险高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显示,今冬降水总体较常年偏多20%-30%,呈现“南多北少”格局:
1. **南方地区**: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冬季降水偏多3-5成,12月至1月可能出现持续阴雨雪天气。贵州、湖南等高海拔山区需防范2008年式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电网覆冰风险等级较常年提升2级。
2. **北方地区**:东北南部、华北北部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多,其中内蒙古通辽、辽宁朝阳等地暴雪概率较常年增加40%,需警惕“白灾”对畜牧业影响。而陕西关中、河南南部等地可能出现冬春连旱。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东海、黄海海域今冬可能发生5-7次强温带气旋过程,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沿海需防范“冷流暴雪”袭击,单日降雪量或突破历史极值。
![]()
三、气候异常成因分析
造成今冬特殊气候格局的主要因素包括:
1. **厄尔尼诺持续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1.5-2℃,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为南方持续输送水汽。
2. **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海冰范围创历史第二低值(仅高于2020年),极地冷空气更易南下侵袭中纬度地区。
3.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卫星监测显示高原积雪较常年偏多15%,通过热力作用强化东亚冬季风。
四、应对建议
针对特殊气候形势,专家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1. **农业生产**:北方设施农业需加固温室骨架,南方油菜田应开沟排渍。冬小麦主产区可采取“镇压保墒”措施防御冻害。
2. **交通出行**:建议春运期间错峰出行,东北地区车辆需更换-35℃标号柴油,南方山区应随车配备防滑链。
3. **能源保障**:预计2026年1月全国用电负荷将创冬季新高,建议完善电网防冰闪技术,天然气储备量需达到消费量的12%以上。
![]()
历史数据对比显示,类似气候背景下(如2016/2017冬季),我国中东部曾出现持续性低温雨雪,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680亿元。气象部门提醒,今年冬季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概率较高,建议公众及时关注15-30天延伸期预报,通过“气象预警智能推送”等新技术手段获取最新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气候变率增大已成新常态。过去40年我国冬季升温速率达0.41℃/10年,但极端寒潮强度反而增强。这种“暖背景下的冷事件”更易造成社会应对失当,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气候适应体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