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外墙为什么是金色的吗?”随着赴港授课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以下简称“人大附中分校”)教师高维阳抛出问题,京港两地的故宫文化在课堂上联动起来。
这是几个月之前,人大附中分校与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同上的一堂文化安全课,多所学校线上参与。上课之前,人大附中分校八年级学生程翊珈与同学们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屏幕,他们将提前录制的研学成果,分享给了香港的同学们。近日,该校部分学生再次赴港进行交流。
这是该校研发的国家安全特色课程之一。程翊珈觉得,“这样的方式,把‘国家安全’的大概念,真正融入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新颖又有趣”。
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起,该校率先探索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政、历史、语文、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学中,逐步构建起一套跨学科融合的国家安全课程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学生们不仅能在课堂中系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更可走出教室,在多元实践中深化理解:他们参与思辨性强的国家安全辩论赛,通过戏剧的创作与演绎诠释文化安全议题,前往附近高校、科技馆等沉浸式体验科技安全……
一名学生旅行中发现国旗图案是错的
程翊珈向记者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各科课堂上所学到的国家安全知识。在平时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会分享各自关注的国家安全案例,她也曾以生态安全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准备的案例。“包括保护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不能随意将相关信息对外传播。”
如今,国家安全意识已经融入程翊珈的日常生活。“上网时,我不会轻易点击陌生网站或输入不良信息;出去旅行时,我会特别留意博物馆的文物,主动了解它们的历史和背后的意义”。
为九年级学生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陈晓明,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国家安全教育在学生心中扎下的根。
她告诉记者,一名学生跟随家长在英国旅行时,发现当地某公司印刷的简版中国国旗有误,便立刻发信息向她询问如何举报。“他们把中国国旗和好多国家的国旗都画成了简略版,我们的国旗上只剩下一颗星。”那名学生说,“我觉得国旗是非常严肃的,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不太尊重其他国家”。
在陈晓明的鼓励和建议下,学生主动查找该公司的邮箱,发出邮件说明情况并请求更正。该公司最终修改了错误的国旗图案。
她也将这段对话保存至今,成为课堂上最生动的教学案例。“从这样一个普通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安全意识萌芽了。”
融入多学科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讲解已作为独立单元被呈现出来。然而,如何让这一宏大主题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人大附中分校教师秦琴坦言,过去她与多数思政教师一样,倾向于借助视频、案例与图片等素材,试图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理解。“但学生在这方面的直接经验其实非常有限。”
她意识到,学生更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与自身生活建立真实的连接。“关键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认知自然‘生发’,从理解走向认同。”
随着学校课程群建设的推进,秦琴观察到学生的接受度正悄然变化。“当教学内容与生活案例、时事新闻有机结合时,知识点便自然呈现,教学不再生硬,学生的理解也更为顺畅。”
然而,将不断发展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所涵盖的多个领域巧妙融入各学科教学,并非易事。
回想几年前学校刚刚启动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群建设时,地理教师裴晶晶曾“一头雾水”,“这么重要的内容,到底该怎么融入我的课堂?”
当时,学校思政教学团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将这一宏大主题下的具体内容对应到各个学科。看到那张清晰的对照表,裴晶晶意识到,“国家安全不只是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等,还包括极地和深海安全等很多我们曾经忽略的领域”。
随后,在学校组织下,她与同事们走出校园,参观相关场馆,聆听国安专家宣讲。“我突然发现,所有学科都能与国家安全建立连接。当老师自己真正理解了,教学便水到渠成了”。
在讲授粮食安全时,裴晶晶让学生观看了纪录片《中国粮的奇迹》。“片中讲到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个数据深深震撼了学生们。”她观察到,尽管当代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对粮食来之不易缺乏切身感受,但通过影像与小组研讨,“他们开始理解,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背后,是多少人的默默奉献,也就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了”。
去年暑期,裴晶晶带领学生走进三峡大坝开展实地研学。“亲眼看到这样一项宏伟工程时,学生能真正理解国家为何要推进这些重大工程,他们对资源安全的理解一下子就更深刻了。”
裴晶晶认为,中小学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更像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随着他们成长、阅历丰富,种子会慢慢发芽,他们对国家安全的认知也会不断深化。”
给国家安全教育这堂必修课一个“新解法”
在人大附中分校,是一次偶然的契机让国家安全教育从单一思政课程走向了全员参与的探索实践。“当时政治组教师在梳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大纲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内容不仅能融入思政课,实际上与所有学科都存在着天然的联结。”人大附中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沙晓彤回忆道。
2022年9月1日,人大附中分校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基地”。借着这一偶然的发现,该校开始以国家安全教育为主题,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不同领域内容,创新性地将其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各个育人环节中。
“很多人觉得国家安全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沙晓彤坦言,起初,不少教师也觉得国家安全与自己的学科关系不大,学校为此设计了“国家安全主题公开课”模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体现与本学科的融合点。“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的公开课,让老师们进行尝试与突破,有了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自然而然地也就将其加入了日常教学当中。”
探索创新也并非只在课堂。沙晓彤认为,国家安全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素养培育,“越是拔尖创新人才,越需要具备家国情怀和底线思维”。
她介绍,学校尝试构建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圈层协同构架,即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圈层,让思政课教师系统讲授国家安全理论;以各学科的课程思政为关键圈层,让物理、生物、地理等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融入相似主题,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以实践思政为辐射圈层,打造“三公里学习圈”,比如与国际关系学院合作开设数据安全选修课,邀请大学教师共同备课,组织学生走进农科院认识生态安全、种子安全等。近期,人大附中分校还与国际关系学院组成了“国家安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共同体”。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新时代的两个重要维度。国家安全作为底线思维,必须从小扎根。”人大附中分校校长、教育集团校长徐利认为,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也是源于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在他看来,国家安全教育具有天然的冲击力和现实感,能够直击心灵。在学校实践中,“国家安全”成为统领性的主题,通过课堂教学、“三公里学习圈”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持续受到浸润。
他举例说,当学生参与西山烈士祭奠活动后,才对国家安全有了真切认知;在探讨芯片管制、稀土资源等热点问题时,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与个人命运的关联。“这种浸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每堂课、每个活动都从不同路径注入同一个理念。”
徐利还观察到,这一话题还可以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实现同频共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热点,会成为家庭晚餐时的话题;家长的行业经验,又反过来丰富了教学资源,孩子的教育或许还会反过来教育到家长,形成了双向育人的过程。”
“在这样的反复‘冲击’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安全,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才有发展;知识或许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在世界上获得真正的尊严。”徐利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