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基洛级潜艇为何不敢自己开回家?半潜船背后暗藏四大玄机,俄方当年张口就要天价!一艘价值连城的基洛级潜艇静静躺在挪威半潜船上,缓缓驶向东方,这看似普通的运输场景背后,隐藏着中国海军装备发展的智慧抉择。
1994年12月,俄罗斯圣彼得堡海军部造船厂,一场简短的签字仪式正在进行。随着俄罗斯海军旗降下,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中国海军正式接收了第一艘877EKM型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
喜悦之后,一个棘手问题立刻摆在面前,如何将这个水下庞然大物安全运回中国?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这艘潜艇的归国之路会如此曲折,更没人预料到中国会开创一种全新的潜艇运输方式。
![]()
面对潜艇运输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让潜艇自己开回来?这确实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却被中方迅速否决。
从圣彼得堡到中国的航程超过17000公里,如此遥远的距离,基洛级潜艇如果依靠自身动力航行,需要在水面缓慢行驶。
基洛级潜艇设计以水下航行为主,水面航行性能较差,漫长的航行会带来严重的机械磨损。
潜艇一回国就需要进行大修,这会严重影响其服役周期。不仅技术上行不通,俄方还对“联合驾艇”开出了数千万美元的天价,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中方的预算范围。
![]()
当传统路径走不通时,中方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子,租用半潜船运输。
半潜船是一种能通过调整自身压载水,将甲板潜入水中装载大型货物的特种船只。它可以下潜到一定深度,让潜艇浮到甲板上方后再上浮,将潜艇托起固定。
负责此次运输的中远公司军品运输处处长李军民当时表信心十足:“这事交给我们,没问题!”他提出的方案是租用国外半潜船,以“背负”方式运输潜艇,并以纯商业模式操作。
1994年,全球只有4艘大型半潜船能运输基洛级潜艇,中方最终选定了荷兰一家历史悠久、技术过硬的船运公司。
![]()
半潜船方案不仅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成本大幅降低。荷兰航运公司的租船及服务总价约为300万美元,与俄方提出的自航回国数千万美元天价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
中方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四人转运小组,包括谈判经验丰富的总参专项办主任马庆华、航运专家李军民、海军装备专家耿广生和俄语翻译马宙光。
这个精干团队高效协调了中、俄、荷三方的技术对接。当时全球没有半潜船运输潜艇的先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创新解决。最大的技术难题是如何在运输过程中保护潜艇表面的橡胶消声瓦不受损坏。
荷兰公司交出了完美答卷:他们在潜艇的20个龙骨受力点布置了60个定制坞墩,使用特殊缓冲垫保护消声瓦。
![]()
选择半潜船运输,除了经济和技术因素,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基洛级潜艇当时被誉为“大洋黑洞”,因其水下静音性能极其出色,难以被敌方声呐侦测。
如果选择水面航行回国,其噪声特征可能在长途航行中暴露。半潜船运输最大限度保证了装备的技术机密。
1994年12月25日,挪威半潜船载着877潜艇启航,几个月后平安抵达中国。这种运输方式后来成了标准流程,中国后续引进的11艘基洛级潜艇全部采用此法运输。甚至越南后来采购俄罗斯潜艇时,也效仿了中国的这一方案。
从1994年首艘基洛级引进至今,中国已陆续从俄罗斯进口了12艘各型基洛级潜艇。这些潜艇不仅满足了中国海军的急需,还让中国工程师逐步吃透了基洛级的技术细节和设计理念。
![]()
半潜船载着基洛级潜艇缓缓驶入中国港口,船上那些特殊设计的坞墩,后来被小心翼翼地装箱保存。在后续的潜艇运输中,它们被一次次重复使用,见证了中国海军装备引进史上这个小而重要的创新。
从首艘基洛级引进至今近三十年,中国海军已从当年的追随者成长为某些领域的领跑者。而当年那段半潜船运潜艇的往事,则成为了一代国防建设者智慧与担当的见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