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圣节鬼怪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贵阳却偏偏选在10月31日这一天,把中日韩16名围棋顶尖高手聚到孔学堂,用黑白棋子纪念一位551年前出生的中国哲学家王阳明。
![]()
这看似“不合时宜”的安排,背后是这座城市对“心学”传统的倔强坚持:在快餐时代,深度思考反而成了最反叛的潮流。
2025年10月31日上午9点,贵阳孔学堂的大成殿前,红色背景板映着“阳明杯”三个大字。 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常昊、贵阳市长王宏和日韩棋界代表并肩站在台上,背后是巨幅围棋盘投影。
王宏宣布开赛时,特意指了指日期:“今天不仅是西方万圣节,更是王阳明先生553周年诞辰。 我们想证明,传统文化能和国际赛事擦出火花。 ”
16名棋手分三排就坐,中国队的丁浩、王星昊坐在中间,左边日本队井山裕太抿着嘴整理西装,右边韩国队朴廷桓低头翻看赛程表。
![]()
中方8人、日韩各4人的配置,让现场记者嘀咕:“这阵容简直是亚洲围棋全明星赛,中国主场优势明显。 ”
比赛规则听起来就刺激:单败淘汰制,输一局出局。 考验人的是快棋赛制,每方基本用时1小时40分钟,每落一子加30秒。 这意味着棋手可能因一次超时判负。 一位裁判私下说:“去年有棋手读秒时手抖打翻棋子,今年赛场特意换了加重棋盘。 ”
为什么非要和心学挂钩? 组委会工作人员指着孔学堂的匾额解释:“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修文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 下棋也一样,算路再精妙,不敢落子就是纸上谈兵。 ”
开幕式上播放的宣传片《摆两手》里,贵阳籍世界冠军唐韦星和王阳明扮演者在阳明祠对坐,虚拟棋子落在石桌上,画外音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赛程紧锣密鼓:11月1日到3日连赛四轮,每天一场。 但棋手们没时间观光,第一天下午就被拉到甲秀楼参加市民挑战赛。
日本棋手余正麒和当地一位退休教师对弈时,围观大爷点评:“这年轻人下棋速度像刷短视频,但每一步都沉得很。 ”
文化活动塞满间隙。 常昊带着棋手们逛阳明文化园,在“知行合一”石刻前合影;王汝南在贵阳学院教学生打谱,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
热闹的是“巾帼传弈会”,女棋手们和小学女生下指导棋,有个扎辫子的小姑娘输了棋不服气:“我下次要用阳明心法赢你! ”
![]()
赛事服务细节到位。 志愿者小陈穿着“爽爽贵阳”绿马甲,用日语帮日本棋手找充电宝:“我们团队有中英日韩四语服务,小程序一点就能查交通、约导游。 ”酒店给棋手备了贵州特色菜,但韩国队教练特意要求加泡菜:“怕队员吃不惯折耳根,影响状态。 ”
历史底蕴藏在细节里。 组委会工作人员提到1930年贵阳成立“弈楼”的旧事,又指着现场400人观赛区说:“2001年贵阳创过4000人同赛的吉尼斯纪录,今天这场面算小巫见大巫。 ”赛场外摆着围棋图书展,一本《阳明心学与棋道》被翻得卷边。
比赛奖金加了码,冠军能拿40万元,比往年高出三成。 但棋手们更在意荣誉,井山裕太赛前用中文说“请多指教”,朴廷桓则反复摆弄计时钟熟悉操作。 中国小将王星昊最放松,吃着丝娃娃调侃:“反正单败淘汰,搏一把就完事。 ”
![]()
媒体中心挤满记者,日本NHK记者对着镜头比划:“这里下棋像打仗,但每个人说话都轻声细语。 ”贵阳电视台直播时插入无人机镜头,甲秀楼的翘角飞檐和围棋盘形成奇妙对照。 当地自媒体标题:“别管万圣节了! 来看棋手怎么用脑子打架。 ”
围棋与城市悄悄绑定。 出租车司机逢人就推荐:“看棋去孔学堂,吃完肠旺面再去甲秀楼拍照,一条龙! ”文创店推出“心学围棋”套装,木质棋子上刻着“致良知”字样。 就连赛事背景音乐都混搭,古筝曲里偶尔蹦出流行鼓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