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常常是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如今更是已经成了国际上的通病。
但让阿权没想到的是,俄罗斯居然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期发表讲话,称国家公民生三胎应该成为新的常态。
在我的印象中,俄罗斯虽然地广人稀,但主要城市还是集中在西部,人口压力应该没这么大。
可现在普京竟也开始对人口问题出谋划策,难道说这短短几年的俄乌战争就把人打没了?
最近普京在俄罗斯人口政策委员会会议上的表态,把这个国家的人口焦虑彻底摆到了聚光灯下,“家庭生三个以上孩子要成为俄罗斯的新常态”。
这话听着掷地有声,可细想就知道,这不是主动谋篇的战略布局,更像是面对人口悬崖时,一场带着忐忑的“自救宣言”。
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终究要靠人来支撑;如果连生育率都撑不住,谈未来难免显得底气不足。
而俄罗斯当下的人口数据,确实是十分的刺眼。
生育率长期徘徊在1.4左右,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替代水平”;去年新生儿数量更是创下25年来的新低。
一边是“生得少”,一边是“死得多”,再加上俄乌冲突带来的人口消耗,以及普京明确拒绝的“移民补充”路线,俄罗斯的人口基数几乎进入了“倒计时”模式。
根据俄罗斯的官方数据显示,在今年年初俄罗斯的人口刚刚超过1.46亿。
但若是人口问题得不到解决,到2050年人口将骤降1000万,按照这样的趋势几百年后俄罗斯将不复存在。
在我看来,把“生三孩”定义为“新常态”,本质上不是给家庭更多选择,而是国家被逼到墙角后,不得不推出的“生育救国”方案。
其实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并非第一次搞鼓励生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也给多孩家庭发补贴、优先分住房,那时经济基础稳定,社会对未来预期明确,政策效果比现在扎实。
可如今时移世易,经济受制裁、战争拖后腿,整个社会的“安全感”都在下降,这时候再提“多生”,难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
为了推“三孩新政”,俄罗斯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支持。
生第一个孩子补贴70万卢布(约合6万多人民币),第二个及以上补贴91万卢布(约8万多)。
多孩家庭还能在住房、税收、产假上享受倾斜,生得多了甚至能拿到“英雄母亲”称号,生十个以上还有额外奖励。
单看政策清单,确实算得上“诚意满满”。
可政策再好,终究要落到年轻人身上,而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心里有本“现实账本”,不是靠一次性补贴就能算平的。
![]()
首先是经济预期的问题,俄罗斯经济这些年受外部制裁影响,增长乏力,年轻人找工作、攒积蓄本就不易,一次性补贴看似不少,却抵不上“养孩子二十年”的长期压力。
更关键的是,社会结构的“老问题”没解决。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这些“硬门槛”还在,女性职场保障的“软短板”也没补上。
现在的俄罗斯女性,比苏联时期更看重职业发展,可一旦生了两三个孩子,想回到原岗位往往会被“边缘化”,晋升更是没指望。
![]()
这种隐性的职场歧视,比“缺钱”更让女性却步,毕竟没人愿意为了孩子,彻底牺牲自己的职业前途。
欧洲不少低生育率国家也面临类似问题,比如德国、意大利,即便给的补贴更高,年轻人也不愿多生。
核心原因就是“生育政策”没能和“生活保障”“职场公平”联动起来。
俄罗斯这次的政策,更像给漏水的房子贴了块“补丁”,却没修牢屋顶,治标不治本,自然难让年轻人动心。
普京在会议上还提到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圣彼得堡的生育率仅为0.88,而车臣却高达2.67。
这两个数字的巨大鸿沟,比“整体生育率1.4”更能反映俄罗斯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它不只是“生得少”,更是“生得不均”,背后藏着的是文化、民族与治理的深层矛盾。
而车臣的高生育率,看似是“政策成功案例”,实则是特殊社会结构的产物。
车臣受宗教传统影响较深,家庭大多是“大家族模式”,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更偏向“相夫教子”,加上宗教对多生育的鼓励,生育率自然高。
![]()
但问题在于,车臣对联邦政府的“效忠”本就带着几分微妙,卡德罗夫家族长期统治,当地民族主义色彩浓厚,几乎是“国中之国”。
未来如果车臣年轻人口持续激增,而联邦政府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教育资源,一旦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很可能加剧地区与联邦的矛盾。
这种“生育率失衡”带来的治理风险,比“整体人口减少”更棘手。
对比中国,就能看出俄罗斯政策的“局限性”。
中国虽然也面临人口负增长,但更强调“优生+结构优化”,比如推进普惠托育、延长产假同时保障男性陪产假、打击教育内卷。
![]()
这些措施瞄准的是“让家庭愿意生、也养得起”,而不是单纯“催着生”。
俄罗斯则把重点放在“数量激励”上,却没解决“养育环境”“青年预期”这些核心问题,就像在有裂缝的地基上盖楼,看似立起来了,实则不稳。
按照现在的趋势,如果未来十年俄罗斯新生儿数量持续低于百万,加上移民外流,劳动力缺口可能高达1000万以上。
即便“三孩新政”能短期提振生育率,也只能缓解一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困局。
毕竟人口问题从来不是“生多少”的数字游戏,而是“敢不敢生、愿不愿生”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经济稳定的支撑、社会福利的兜底、女性权益的保障,更需要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
![]()
俄罗斯现在的“生育救国”,更像一场“紧急突围”。
但突围的关键,从来不是“逼家庭多生孩子”,而是给家庭“生得起、养得好”的底气。
如果这些核心问题不解决,再雄心勃勃的“新常态”,也可能沦为泡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