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相青
编辑|赵元
出品|增长工场
全球电动化浪潮下,拉美也迎来新能源车加速落地的关键时刻。
近日,滴滴在墨西哥的出行平台上线了500辆纯电动汽车,为当地乘客提供绿色出行体验。这是滴滴在拉美推出的首个标准化专车品类,所有车辆均来自中国品牌,包括广汽埃安和江汽集团。
500辆不多,但是个起点。去年10月,滴滴宣布,到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为实现这一目标,滴滴联合了多家车企、充电设施企业、金融和保险机构等合作伙伴。
拉美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尽管已经有不少国内车企在墨西哥布局,甚至有几家还有了本地产能,但墨西哥城市公共充电站稀缺,城市基础设施尚未成熟;墨西哥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倍,司机购车门槛高;政策与监管标准多变,跨区域运营难度大。
这些因素都给单纯汽车出口的模式带来挑战。滴滴的做法不同:它不仅提供车辆,还联合本地合作伙伴,以平台为枢纽,实现新能源车企、当地政府和司机车队的高效协同。此刻的拉美市场,可能正迎来一场由中国新能源车掀起的变革。滴滴模式,或可为汽车出口带来新增量。
![]()
电动化转型,
成为城市竞争的新分水岭
电动化转型,正成为城市竞争与产业革新的新分水岭。
过去十年,聚焦电动汽车的多边倡议和承诺数量迅速增长。世界各国都在制定电动汽车目标,许多城市和国家都希望在 2035 年或更早之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汽车。
例如,国际能源署指出,“加速迈向零排放”( Accelerating to Zero,简称A2Z)联盟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到2040年实现全球所有新售汽车和货车均为零排放汽车,并在主要市场最迟于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另据数据库监测,多国已设定新车100%零排放目标或逐步淘汰燃油车,如加拿大将于2035年前实现新车100%为零排放。
伴随政策红利,电动车销售进入高速增长期。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年度《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700万辆,使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首次突破20%。此外,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在 2025 年超过 2000 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
在拉美,交通运输部门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37%,因此城市交通被视为减排主战场。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将电动汽车纳入其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减少碳排放和向更清洁能源系统转型。
在这种背景下,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等国纷纷将电动出行纳入城市交通与减排战略。一项研究指出,墨西哥公共充电站从2015年约100多个扩张到2023年逾3300个,显示其基础设施正在加速。
![]()
滴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墨西哥加速推广绿色出行。
滴滴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为实现这一目标,滴滴联合了多家车企、充电设施企业、金融和保险机构等合作伙伴。
在墨西哥,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倍,这使得许多驾驶者难以负担。为了降低司机用车门槛,滴滴出行已与广汽、江汽、长安、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制造商建立了战略联盟,为墨西哥的滴滴车主提供电动汽车专属折扣,并降低维护和维修成本。
但成本并非唯一挑战。充电设施的稀缺仍是阻碍墨西哥电动出行普及的最大瓶颈之一。对此,滴滴还计划与墨西哥本土企业VEMO的充电网络合作,扩大充电站的覆盖范围。同时滴滴还在与政府部门合作,加强墨西哥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司机不会因电量不足而抛锚。
一手降低司机用车成本,一手扩大充电站覆盖范围,滴滴正以平台化方式推动拉美城市的绿色转型。据滴滴墨西哥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燃油车切换到电动车将减少超过70%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预计该计划将帮助墨西哥减少超过5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10年内种植850万棵树的效果。
![]()
平台驱动,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滴滴在墨西哥推动电动化转型,不只是平台的一次业务升级,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逻辑的转变,即从单一产品出海迈向生态出海。
过去,中国新能源车的出海路径,大多遵循传统制造业逻辑,即以低成本制造 + 产品出口为核心。新能源品牌主要是整车出口或CKD/SKD散件出口,并依赖本地经销商渠道。
这种模式在初期有效,因为很多新兴市场的新能源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性价比产品有强烈需求。然而,这种出海方式也暴露出三个局限:
缺乏配套生态。车企把车卖出去后,当地却缺乏充电网络和维修体系,用户体验不完整,电动车渗透率难以真正提升。 政策与市场脱节。新能源车进入海外市场,往往面临复杂的准入标准和地方补贴体系。没有本地化运营和政府关系支撑,单靠产品难以融入当地能源与交通体系。 竞争趋同化。当越来越多中国品牌以同样方式出口,价格战成为主旋律,利润空间被压缩,难以形成持续壁垒。
因此,这种卖产品的出海模式在规模扩张后遇到瓶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言,想要在全球范围真正扎根,需要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体系,即在海外市场重建一个完整的电动出行生态。
滴滴在墨西哥的电动化尝试,正是这一逻辑变化的集中体现。
作为平台枢纽,滴滴整合了上下游资源,链接了中国车企、能源与充电合作伙伴、金融与保险机构、当地政府与司机群体,形成完整的电动出行生态。
对新能源车企和滴滴来说,这是一种双赢。
过去,中国新能源车企必须投入巨大资源去建立海外经销商网络、品牌认知和售后体系,这一过程漫长且风险高昂。但是,滴滴在墨西哥的生态模式,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系统化出海路径。通过滴滴,车企能够快速触达B端车队市场,降低渠道和运维成本,加快海外落地速度。
对滴滴而言,电动化不仅是业务升级,更是角色转型。它不再只是撮合出行需求的平台,而是成为推动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参与者。通过在墨西哥构建电动车生态网络,滴滴在降低车辆运营成本、提升司机留存率的同时,也以绿色科技企业的形象在国际市场重塑品牌叙事,为未来在更多新兴市场的扩张积累势能。
![]()
双重机会:
国内电动化×拉美本地化
滴滴在拉美的野心不止于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
早在2022年,滴滴在巴西的出行平台99就牵头成立了“巴西可持续出行联盟”,致力于到2025年年底将巴西新车销量中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升至15%,并在巴西新建1万个公共充电站。
到2025年年底,99平台上的新能源汽车将超过1万辆。目前,该联盟已经吸引了包括比亚迪在内的23家中巴企业加入,涵盖汽车制造、汽车租赁、能源,以及金融等领域。
滴滴之所以能够推动如此规模的绿色出行计划,与其在拉美多年的布局和本地化能力密不可分。
2018年,滴滴出行在墨西哥开展业务,同年通过收购巴西领先的网约车公司99,开启了在拉美市场的扩张。
在滴滴之前,Uber早在2013年就已进入拉美,并迅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到2018年,Uber在拉丁美洲500多个城市的市场份额高达70%,成为市场老大。甚至,拉美一度成为优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通过本地化运营,滴滴在拉美稳步扩大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自滴滴进入拉美市场以来,Uber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第三季度的74%下降到2019年第二季度的44%。
在拉美市场,滴滴不仅要面对Uber等深耕多年的强势竞争对手,还要适应高度非正规化的劳动市场、参差不齐的打车规范,以及复杂多变的政策监管环境。
在这种复杂环境下,滴滴还能建立起高效的运营网络,侧面说明了其在跨国市场的深厚经验与本地化执行能力,而这些这些能力将为滴滴在墨西哥和巴西推动电动化转型提供基础。
此外,滴滴在国内的电动化转型经验,也为其在拉美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据滴滴方面数据,截至2024年末,滴滴国内平台注册新能源汽车超6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约510万辆。2024年12月数据显示,约68%的国内网约车服务里程由电动汽车贡献。
对于滴滴来说,其优势在于双重经验叠加:一方面,滴滴在国内已有丰富的电动化转型经验,包括新能源汽车规模化运营、充电网络优化等等;另一方面,滴滴在拉美积累了深厚的本地化运营能力,包括跨文化管理、复杂市场环境下的运营网络建设。
未来,滴滴可以将国内经验与当地市场特性结合,通过平台化整合,实现电动汽车的高效运行。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司机收益、保障运营效率,也能推动拉美当地城市减排目标的达成,同时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海外落地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随着车辆规模扩大和充电网络完善,滴滴有望在拉美打造出一个更成熟、更高效的电动出行生态,让绿色出行不再只是政策目标,而成为日常现实。
![]()
![]()
![]()
![]()
捕捉更多出海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