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会不会像我一样,离开手机便浑身不自在。
做事时手机要在身边,时不时就点亮屏幕。
一旦闲了就抱着手机,刷视频,翻朋友圈。
突然觉悟,便刻意划出些空间,把手机放在一边。
又不过三五分钟就思维发散,一门心思全是:
“谁会不会联系不上我,刚发的朋友圈谁会点赞,谁为什么不点赞?亮了红点的微信群里会不会有什么八卦,没打开的抖音又错过了谁和谁的瓜?”
据不完全统计,手机耗电最大的除了社交媒体,就是屏幕主页。
不知不觉间,我们每天纯粹只点亮屏幕的次数,人均超百余次。
是的,很莫名其妙。
我们的时间在被手机绑定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也在被瓜分。
最大的反噬,便是我们的注意力只对有及时反馈的、刺激的,反差且强节奏的感兴趣。
这样一来除了时间飞快流逝,悄然转变的还有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于是,在真正需要集中注意力时,便只能浮于表面,很难深入。
学习上,开始“学不会,听不懂”;工作上,开始“假努力,做样子”。
究其本质,不是学不会、不努力,而是忘记了有一种能力叫专注。
学不进,也不知道怎么努力;不装装样子又显得很不道德。
既对不起自己,又落空了期待。
长此以往,混混沌沌,习以为常,日复一日,得过且过。
不是不想给自己交代,而是“我可能真的不行,我只是普通。但,我接受了”。
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浮萍,不仅没探到深海的宝藏,又随波逐流,被茫茫大海衬托的格外渺小。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不自控的本质,背后皆因没有守住“注意力”。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曾同时受邀参加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你们认为,在当前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focus(专注)。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人群也正以“注意力被瓜分的程度”为标准,被划分等级。
上等人,注意力是自己的,可以专注在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上,且不以“喜好”为标准。
中等人,注意力是能力的,可以将心思集中在“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上,又善于被正反馈所驱动。
下等人,几乎丧失自主,注意力被抖音的猜你喜欢束缚,被人群里围观的新奇吸引,丢掉了深度思考只在八卦里求存,失去了学习能力开始以“平庸”自嘲。
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着迷于自媒体,不妨碍去了解它。
自媒体的推荐逻辑:要首页抢眼有点进去的欲望;要前三秒埋设钩子让你有看完的冲动;要整体足够精彩好给你点赞参与的理由。
又会猜你喜欢,一股脑的展现给你,全是你要看的。
悄无声息的构建起信息茧房,屏蔽掉你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一切。
本质上就像是一个蜜罐,你说它不好吧,但它真甜,你说它好吧,它只是甜。它又是一个放大器,你说它没用吧,但它既“写实又有趣”,你说它有用吧,它只是“写实和有趣”。
我们的人生广袤,可生活又不尽如人意,自然要学会给自己找乐子。
就像有人钓鱼、有人打牌、有人逛街、有人发呆,天性所致,我们接受且习以为常。
这本身没有错,毕竟不会自我调剂的人,最难自拔。
可我们的注意力毕竟有限。
即便不求事事皆有意义,也不能在该努力的时候放空自己;
更不能在有困难的时候自我逃避。
日子是自己过,就要把注意力握在自己手里。
在需要“生花”的地方,好可以一心专注,既可享有成果,又能自得其乐。
我很喜欢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说的一句话: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所以,我还是觉得,对自己负责的做法,要首先学会自律。
而真的自律就是要守住“注意力”!
郑燮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是告诉你我,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而它的本质也是自律!
罢了,以陶渊明一首杂诗收尾。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最后,祝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