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挑选爱车时,面对品牌与技术的权衡,看到北汽、上汽相继牵手华为,是否感觉选车的复杂度再度升级?
一端是传统汽车制造商在转型中面临的生存压力,另一端是华为鸿蒙智行所散发的技术吸引力,六家主流车企纷纷加入合作行列。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那些曾强调掌握“灵魂”的车企如今主动让出主导权,这场深度绑定究竟是通往成功的快车道,还是迫于形势的被动选择?
![]()
2025年汽车市场的核心议题,已然聚焦于华为与整车企业的深度融合。从北汽享界、上汽上界,再到广汽即将发布的启界,鸿蒙智行生态伙伴已扩展至六家,覆盖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及民营车企等多个层级。
这一现象背后,映射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变革浪潮中的集体不安。而华为所具备的智能化技术积累与遍布全国的零售网络,成为他们眼中最稀缺的“战略资源”。
但随着联盟不断扩容,资源分散、产品线重叠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对于深陷经营泥潭的北汽和上汽而言,依附华为真能实现命运逆转吗?
![]()
北汽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场绝境求生。作为曾经中国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北汽蓝谷近年来持续亏损,2024年财报显示,其已连续五年累计净亏损高达300亿元,仅当年新能源板块就亏损44.4亿元。
销量萎缩、盈利能力恶化,迫使这家国有背景车企放下过往光环,转而投身鸿蒙智行体系。类似处境也出现在上汽集团身上。
其整车销量由2018年的705.2万辆锐减至2024年的401.3万辆,丢掉了长期占据的行业榜首位置;净利润暴跌88.2%,旗下两大新能源品牌智己与非凡全年合计销量不足7万台。
![]()
上汽CEO贾健旭公开指出,汽车产业已迈入“网状生态”新阶段,携手华为旨在借助其用户流量与终端渠道优势,推动企业向生态化盈利模式转型。
江淮汽车的情况更为严峻——连续八年净利润为负,乘用车业务长期低迷,在失去蔚来代工订单后营收进一步承压,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车型之上。
这些企业的共同抉择,折射出燃油时代巨头们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普遍困境:核心技术储备薄弱、市场响应迟缓、品牌形象老化。而华为在智能座舱、高阶智驾、销售网络等方面的领先能力,恰好切中了它们的命脉痛点。
![]()
尽管华为反复声明“不造车”,却通过三种合作路径深度嵌入汽车产业链,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关键角色。第一种为零部件供应模式,提供AI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组件,即便是比亚迪、小鹏这类自研能力强的企业,也会采购相关模块。
第二种是HI(Huawei Inside)模式,由车企主导整车开发,华为输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阿维塔便选择了此种保留更多自主权的合作方式,以塑造独立品牌认知。
第三种即鸿蒙智行模式,华为全面介入产品定义、外观设计、用户体验以及销售渠道管理。目前市场上的赛力斯问界、奇瑞致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上汽上界均属此类合作形态,广汽即将推出的启界也将纳入该体系。
![]()
截至目前,华为已与超过30家国内外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包括国内主流整车厂,还涵盖丰田等国际头部品牌。这种广泛布局使其有望成为汽车产业中的“中国博世”,确立关键供应商地位。
然而,合作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资源调配的压力。余承东曾坦言,华为现有资源最多支撑四家深度合作伙伴,但当前鸿蒙智行阵营已达六家,资源倾斜问题日益凸显。
从实际表现看,优先级差异十分明显。赛力斯作为最早与华为联手的车企,堪称鸿蒙智行模式的成功范本。
![]()
2016年,主营微型商用车的东风小康(赛力斯前身)登陆A股时市值仅为51.7亿元,其新能源尝试屡遭挫折,2020年全年电动车销量仅732辆。
2021年与华为达成合作后,公司股价迅速攀升至千亿元级别,更名赛力斯后推出的问界系列广受市场欢迎,2024年市值突破2000亿大关。余承东多次在公开场合感谢赛力斯的早期信任,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份特殊支持。
截至2025年8月,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达90万辆,其中问界系列贡献占比高达83%。新车率先搭载华为ADS4.0系统,线下门店覆盖率远超其他合作品牌。
![]()
相较之下,后期加入的品牌则表现分化。2025年9月,上汽与鸿蒙智行联合推出的上界H5开启预售,一周内小订订单突破8万台,表面热度惊人,但正式上市首小时大订仅录得1万台,远低于预期水平。
此外,“加装华为支架需额外支付数万元”的定价策略,引发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广泛质疑。显然,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复制问界的爆款奇迹。
奇瑞的入局则带有前瞻布局意图。作为销量领先的自主品牌,奇瑞2024年总销量达260.4万台,但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2.4%,显著低于行业平均的45.7%。海外市场增速也被比亚迪、吉利等对手超越。
![]()
正值港股IPO关键窗口期,奇瑞亟需借助华为的技术背书与品牌势能,加速电动化进程,并构建资本市场认可的增长叙事。为此,公司承诺将核心资源集中投向智界车型项目。不过,智界当前面临内部产品线竞争及外部鸿蒙体系内的同质化挑战,计划推出MPV细分车型寻求突围。
各合作方市场反馈的差异,除受资源分配影响外,也取决于自身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上汽上界主攻20万元以下SUV市场,试图依靠价格优势抢占份额,但该区间普遍存在盈利空间狭窄的问题,如何在销量增长与财务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其核心课题。
![]()
北汽享界定价偏高,市场调研表明,若价格下探至25万元左右,有望大幅提升走量潜力。江淮尊界则因定价过高导致接受度受限,短期内难以支撑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
为缓解资源紧张局面,华为正动态调整合作策略。在销售端,开始允许智界、上界设立独立销售渠道,实施自主运营机制,避免品牌间内耗。
研发层面,强化成本管控,减少重复性投入与个性化定制开发,集中力量打磨底层核心技术,提升整体效率。但这些举措能否根本性解决问题,仍需接受市场长期检验。
![]()
对华为来说,多点开花的合作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一方面,广泛的生态协同加速了鸿蒙系统与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进程,增强了其在汽车产业的话语权,有望确立中枢型平台地位。
另一方面,多数车企不愿像赛力斯那样完全交出主导权,致使华为的技术潜能难以充分释放,部分合作甚至流于表面,沦为“贴牌式联名”。这种浅层联动既无法实现资源最优整合,也可能因产品表现不佳损害华为的品牌声誉。
如何在保障技术输出质量的同时兼顾不同企业的差异化诉求,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已成为鸿蒙智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
从产业演进趋势来看,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合作成效却因执行深度而异。赛力斯的成功案例证明,唯有深度协同、彼此信任的伙伴关系,才可能催生双赢格局。
而部分品牌的遇冷则警示我们,单靠华为的品牌光环无法支撑长期发展。对于北汽、上汽等寻求破局的传统企业而言,牵手华为只是转型的第一步,后续还需在产品规划、成本控制、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深耕,方有可能真正实现逆袭。
![]()
对消费者而言,面对越来越多冠以“华为赋能”标签的新车型,不必盲目追风。选购时除了关注智能驾驶辅助、车机交互体验等科技亮点,更要结合个人用车场景,综合评估空间实用性、续航稳定性、购置成本、维修便利性等基础要素。
毕竟,无论合作模式多么新颖,最终决定市场成败的,始终是扎实的产品力。
北汽期待借力华为翻身,六家车企争夺有限资源的竞争仍在加剧。这场传统制造与前沿科技的跨界联姻,究竟能孕育多少明星车型?陷入困局的企业能否成功蜕变?华为又能否驾驭复杂的生态博弈,促成多方共赢?
答案仍有待时间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坚持用户价值为核心,实现技术、产品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的合作模式,才能在激烈的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