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我最怕的瞬间之一,就是手机突然亮起——“班主任”来电。
那一秒,脑子里简直能上演80集悬疑剧:是在学校调皮捣蛋了?作业忘带了?还是……发生了什么我不敢想的事?
等电话挂断,经常是问题没搞明白,反倒憋了一肚子委屈:明明想好好说话,怎么一开口就变了味儿?为什么别人家和老师谈笑风生,我连发条微信都要删删改改老半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悄悄得了“班主任沟通恐惧症”:怕打扰老师,怕说错话影响孩子,更怕沟通了半天,问题还是那个问题。
直到一次家长会,班主任随口说了一句:“其实我们最希望的,是家长能和我们‘同频’,一起使劲。”
我一下子被点醒了——原来,我一直不自觉地把老师放在了对立面。
 ![]()
我的沟通,要么是小心翼翼的“卑微请求”,要么是带着情绪的“隐形质疑”,却从没想过,我们本该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不再害怕跟老师沟通了,试了三种方法,效果真的出乎意料。
第一,心态彻底翻转。
我不再是那个遇到问题才去“报案”的群众,而是要和老师并肩作战的“教练团”。
第一次主动沟通是在学校运动会前。我知道儿子短跑还不错,就提前一周给班主任发了条微信:
“老师好!跟您分享个小情况,我家XX在家和他爸比赛跑步,短跑爆发力好像还行。马上运动会了,如果班上有需要‘壮丁’的地方,我们特别支持他为班级出份力!顺便也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我们可以提前帮他准备练习的?”
这条信息的关键词是“分享”和“支持”,没有一句是索取。
效果出奇地好,老师不仅感谢了我的提醒,选拔时还真多留意了下他,最后孩子进了接力队。小家伙为此得意了好一阵。
真正的沟通,是从你想为共同目标做点什么开始的,而不是单向索取。
![]()
第二,方法用对,事半功倍。
选合适的时间联系老师,避开上课、午休和下班后,重要的事先发微信约时间。
学会用“三明治”沟通法:提请求前,先垫一层“理解”,再加一层“方法”。
举个例子:“老师,知道您带班特别辛苦(理解)。小乐最近写字总拖拉,我们在家试了计时法,有点效果(方法)。想了解下他在学校的情况,看看咱们能不能方法同步,一起帮他改掉这个毛病?(合作)”
更重要的是,做好孩子的“情绪过滤网”。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哭诉,我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判断是偶然事件还是长期问题,再心平气和地向老师了解情况。
这些方法简单实用,让我的每次沟通都目标清晰,但我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第三,找到专业沟通的“钥匙”。
一位孩子上初中的朋友推荐了张霞老师的《怎样和班主任有效沟通》,我终于找到了那把“专业钥匙”。
![]()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它懂我的“怕”:书里一开始就分析了家长的各种沟通心理障碍,读着读着,你会觉得“原来不止我这样”,心里的包袱顿时轻了一半。
![]()
它给了超多“招”:光是“怎么向老师表达不同意见”就提供了五六种话术模板。
比如关于孩子座位的问题,我以前只会生硬地问“能不能调前排?”现在学会了:先明确说需求(老师,我这次是想跟您商量下孩子座位的事),然后给出理由(孩子说前排同学有点高,他看黑板有点吃力),最后提出可行方案(您看让他和前排同学换一下是否合适?)。
它升华了“魂”: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让我真正理解了“家校共育”的意义。
它系统地讲了怎么和老师建立“教育合伙人”的关系,从第一次沟通到期中期末,从家长会到节假日,每个环节都有贴心指导。
这本书现在成了我的“沟通宝典”,每次要和老师沟通前都会翻一翻。
说实话,现在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再也不会盯着老师的微信对话框发呆了,打电话前也不用做半天心理建设。
![]()
前几天,我还主动和班主任商量怎么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特别顺畅。
最重要的是,孩子最近回家总是开开心心的,说老师又表扬他了。看到孩子的笑脸,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如果你也在为怎么和老师沟通发愁,不妨看看张霞老师这本《怎样和班主任有效沟通》。
这本书不一定能让你立刻变成沟通高手,但它一定能给你实实在在的方法,帮你在家校沟通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位置。
毕竟,我们和老师沟通顺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