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目光追随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奔跑的身影,
或是停留在他们伏案学习的背影时,
或许很难想象,
另一个关乎内心风暴的“世界”正在悄然扩张。
近日,《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杂志发表了一项2025年的最新研究,研究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中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精神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这一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一、无声的危机:数字背后的现实
★ 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8.9%,占3080万例,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一个儿童有精神障碍;
★ 在精神障碍中,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焦虑症,分别占39.8%和27.9%。;
★ 1990—2021年,精神障碍病例数下降21.9%,但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上升4.8%;
★ 2021年,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在男孩中更高,男孩的患病率为10.3%,女孩的患病率为7.2%;
★ 1990 年至 2021 年间,饮食失调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最大(增加 64.6%);
★ 不同省份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有所不同,其中湖南省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为10.2%;辽宁最低,为6.3%。
★ 每种精神障碍不同省份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也各不相同,如河北省双向情感障碍年龄标准还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省份(是其他省份的2倍以上)。
★ 在最小年龄组(5 岁以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最高;而在 15-19 岁年龄组,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则位居第一。
![]()
![]()
![]()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挣扎的年轻生命和家庭。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并未获得所需的精神健康服务。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信号
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与文化等多个层面风险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危机。
而识别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信号,是进行有效干预的关键第一步。这些问题往往不会突然出现,而是会通过情绪、行为、社交和生理等方面的变化逐渐表现出来。
1、情绪与情感信号
儿童青少年情绪本就易受外界影响,但当情绪表现出 “持续性异常” 或 “极端化倾向” 时,需警惕心理健康风险:
- 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或易怒:并非偶尔的闹脾气,而是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显得悲伤、空虚或哭泣,或者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 过度的、不合理的焦虑和担忧:对学业、社交、家庭等各种事情表现出远超正常水平的担心,甚至伴随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
- 情绪剧烈波动:情绪在短时间内从高潮跌入低谷,变化剧烈且迅速。
- 情感表达贫乏:面部表情减少,眼神交流回避,显得情感“平淡”或“麻木”。
- 强烈的自我批判与无价值感:频繁说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是个废物”、“没有我大家会更好”之类的话。
2、 行为表现信号
行为是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当儿童青少年出现以下 “反常行为” ,尤其是这种行为持续超过 2 周时,需重点关注:
- 兴趣减退与快感缺失:对过去非常热爱的活动、爱好、运动等突然失去兴趣,无法从中感受到快乐。
- 社交退缩与隔离:逐渐远离家人、朋友,喜欢独自锁在房间里,拒绝参与家庭活动或朋友聚会。
- 学业表现断崖式下滑:成绩显著下降,缺勤率增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老师频繁反馈课堂走神。
- 作息与食欲的显著改变:
- 睡眠:失眠、早醒、难以入睡,或相反地嗜睡、整天昏昏沉沉。
- 饮食:食欲暴增或锐减,体重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
- 鲁莽与危险行为增加:开始出现物质滥用(吸烟、饮酒、吸毒)、自伤行为(如割伤自己)、不安全的性行为、危险驾驶等。
- 电子产品使用极端化:几乎将所有时间投入网络世界,与现实完全脱节,或用于网络暴力、访问不良信息。
3、生理表现信号
心理问题常通过 “躯体化症状” 表现,尤其低龄儿童难以用语言表达情绪,更易出现生理不适:
- 频繁且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如反复出现的头痛、胃痛、恶心、腹泻,但在医院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因。
- 精力丧失:总是抱怨疲惫、精疲力尽,即使没有进行大量活动。
- 精神运动性激动或迟滞:表现为无法静坐、小动作多,或相反地动作迟缓、语言缓慢。
4、社交信号:人际关系中的 “疏离与冲突”
社交互动是心理健康的 “晴雨表”,当儿童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以下问题,可能是心理困境的外在体现:
- 主动社交退缩:拒绝与同学、朋友来往,放学后独自待在房间,不参加集体活动(如班会、运动会),甚至害怕出门、见到陌生人;
- 人际关系冲突加剧:频繁与同学吵架、打架,或对家人、老师表现出敌意(如顶嘴、摔东西、冷战),认为 “别人都不理解自己”;
- 过度依赖线上社交:沉迷手机、电脑,每天刷短视频、玩游戏超过 6 小时,拒绝与家人沟通,甚至将线上陌生人当作 “唯一倾诉对象”,对现实社交完全失去兴趣。
5、认知与言语信号
语言和思维模式是洞察其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
- 注意力与记忆力下降:抱怨“脑子像一团浆糊”,无法专心听课、阅读,经常丢三落四。
- 负面思维模式:看待自己、当下处境和未来都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 言语中透露的线索:
- 直接或间接地谈论死亡或自杀:如“我希望自己从来没出生过”、“要是能一觉睡过去不再醒来就好了”、“你们没有我会过得更好”。(这类信号是最高危的,必须严肃对待,立即干预)
- 妄想或幻觉:表达一些不切实际、古怪的想法(如被监视、被控制),或声称看到、听到不存在的事物。
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建议:
综合判断,而非对号入座:单一信号的出现可能只是暂时的 developmental phase(发展阶段)。需要关注的是多个信号同时出现、持续两周以上、且严重影响了其正常学习、社交和生活功能。
关注“变化”而非“绝对表现”: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比一个一直内向的孩子话少,更值得警惕。
建立沟通,而非审问:创造一个安全、不评判的沟通环境。使用“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的开头,而非“你为什么总是……”。
信任专业,及时求助:当疑虑出现时,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医疗系统内儿童精神科/心理科的帮助。早期干预的效果远胜于危机处理。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未来。每一位成年人——父母、老师、社区成员——都可以成为守护孩子心灵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打破沉默,消除偏见,为孩子们构建一个理解、支持和关爱的环境。
他们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守护。
文章数据及图表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606525000239#fig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