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我是踏着春末的最后一缕风沙抵达乌梁素海的。当车轮碾过河套平原的千顷良田,那片横亘在荒漠边缘的蓝,便如神祇遗落的翡翠,猝不及防撞进眼底 —— 它不像江南湖泊那般温婉缠绵,也不似高原海子那般孤高凛冽,而是在朔风与骄阳的淬炼中,透着一股 “塞外明珠” 独有的苍劲与柔情。车窗外,黄沙渐远,芦苇初生,青嫩的芦芽刺破冻土,与天边的雁阵相映成趣,我忽然懂得,为何这片土地能让迁徙的生灵辗转眷恋,让逐水而居的先民世代相守。
碧波叩舷,苇荡藏幽
乘船入湖时,晨雾尚未散尽。木桨轻摇,划破镜面般的湖水,溅起的涟漪如碎银撒落,惊起几只水鸟扑棱棱掠过苇梢。船夫是位白发老者,皮肤被风沙刻满沟壑,掌心却温润如玉,他说自己守了这湖五十年,见证过芦苇枯黄、湖水浑浊,也亲历了如今的草木繁盛、百鸟归巢。“姑娘你看,” 他指向远方的苇荡,“这芦苇荡可有灵性呢,春抽芽,夏成荫,秋飞雪,藏着乌梁素海的所有心事。”
![]()
船行其间,仿佛闯入绿色的迷宫。新生的芦苇秆亭亭玉立,翠色欲滴,顶端的穗子带着鹅黄的绒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老苇则呈深绿,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褐,风吹过时,千万片苇叶相互摩挲,发出 “沙沙” 的絮语,像是远古先民的低语,又似飞鸟的呢喃。阳光穿透晨雾,在苇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光影流动间,我竟分不清是船在动,还是苇荡在缓缓漂移。偶尔有红嘴鸥落在船舷,尖尖的喙啄着船板,眼神澄澈如湖水,它们不怕人,仿佛知道这船上的旅人,都是带着敬畏而来。
行至湖心,雾霭散尽,乌梁素海的全貌豁然展开。湖水是极清的,清得能看见水下摇曳的水草,看见嬉戏的鱼虾倏忽来去;湖水又是极蓝的,浅处是澄澈的天蓝,深处是温润的靛蓝,远处与天际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天。湖面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水鸟,有体态优雅的白鹭,正亭亭玉立在苇秆上,伺机捕食;有成群结队的野鸭,贴着水面低空飞行,激起一串涟漪;还有罕见的遗鸥,披着银灰色的羽翼,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它们是这片湖泊的精灵,也是生态复苏的见证者。
![]()
我伏在船舷,指尖轻触湖水,凉意顺着指尖蔓延至心底。这湖水,曾滋养了河套平原的万千生灵,也曾承载过先民的生存智慧。船夫说,过去的乌梁素海,是 “水丰草美,鱼肥鸟欢”,后来因围湖造田、工业排污,湖水一度浑浊发臭,芦苇大片死亡,鸟类也渐渐稀少。“那几年,我看着湖水一天天变差,心里像被刀割一样。” 老人的声音带着哽咽,“幸好国家重视,投入巨资治理,退牧还草、污水处理、芦苇整治,一步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说着,他指向远处的湿地保护区,“你看,现在每年来的鸟越来越多,有的还在这儿筑巢繁殖,再也舍不得走了。”
历史溯源,文明回响
乌梁素海的美,不仅在于眼前的湖光山色,更在于它承载的千年历史与文明。这片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的湖泊,是黄河改道形成的天然湿地,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地方。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迁徙大量民众在此屯垦戍边,乌梁素海周边便成了重要的农垦区与军事要塞。汉武帝时期,又在此设立郡县,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得河套地区成为 “塞上江南”,乌梁素海也随之成为漕运要道,商船往来,渔歌互答,一派繁荣景象。
![]()
在湖边的古城遗址上,我抚摸着风化的残垣断壁,仿佛能看见当年的金戈铁马、商旅络绎。城墙的砖石上,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有的刻着模糊的文字,有的印着夯土的纹路,那是先民们用血汗筑就的家园,也是文明传承的见证。考古学家说,这里曾出土过大量的秦汉文物,有陶罐、铜剑、钱币等,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沧桑。站在遗址高处远眺,乌梁素海的碧波与天边的流云融为一体,风声呜咽,像是在诉说着千年的兴衰荣辱。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河套地区成为多民族纷争与融合的舞台。鲜卑、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他们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生,与乌梁素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游牧民族的文化与农耕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河套文化。如今,在湖边的村落里,还能看到融合了蒙汉风格的建筑,听到夹杂着蒙语的汉语方言,尝到既有牧区风味又有农耕特色的美食。这些文化的印记,如同湖水般流淌在乌梁素海的血脉里,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乌梁素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清末民初,大量移民涌入河套地区,围湖造田、过度开垦,使得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让湖水受到严重污染;加上黄河来水量减少,乌梁素海一度面临干涸的危机。“那时候,湖边的芦苇都枯死了,鱼虾也没了,连鸟儿都不来了。” 一位当地老人回忆道,“我们靠湖吃湖,湖水坏了,日子也难了。” 生态的恶化,让世代居住在湖边的人们陷入了困境,也让这片 “塞外明珠” 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
生灵共情,生命礼赞
初夏的乌梁素海,是鸟类的天堂。此时,芦苇已经长得高大茂密,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为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湖边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鸟鸣,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我带着望远镜,沿着湖边的栈道缓缓前行,生怕惊扰了这些可爱的生灵。
在湿地保护区的观鸟台上,我看到了许多珍稀的鸟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它们体型小巧,羽毛洁白,嘴和脚呈红色,成群结队地在湖面上飞翔、觅食,姿态优雅动人。遗鸥是世界濒危鸟类,全球仅存数千只,而乌梁素海是它们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为了保护遗鸥,当地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狩猎,加强了湿地生态修复。如今,越来越多的遗鸥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还有大天鹅,它们披着洁白的羽翼,长长的脖颈弯曲如弓,在湖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动。每年春天,大天鹅从南方迁徙而来,在这里度过夏天,直到秋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我曾看到一对大天鹅带着几只雏鸟在芦苇荡中嬉戏,雏鸟的羽毛呈灰色,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它们跟着父母学习飞行、觅食,在乌梁素海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我不禁想起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何尝不是像这些雏鸟一样,依赖着自然的馈赠,需要用心去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除了遗鸥和大天鹅,乌梁素海还有白鹭、苍鹭、灰鹤、野鸭等 130 多种鸟类。它们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面嬉戏,或在芦苇丛中筑巢,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我曾静静地坐在观鸟台上,看着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空和湖水,鸟儿们归巢的身影在余晖中渐渐远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些鸟类,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乌梁素海,不仅是为了寻找一处栖息之地,更是为了延续生命的希望。它们用翅膀丈量着天地,用鸣叫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用生命诠释着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与鸟类的对视中,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受伤的白鹭,它的翅膀被铁丝网划破,无法飞行,只能在浅水中艰难地移动。当地的护鸟员发现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抱起,带回保护区进行治疗。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白鹭的伤口愈合了,重新飞向了蓝天。看着它远去的背影,我热泪盈眶。这些护鸟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乌梁素海的鸟类,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吹日晒,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为鸟类撑起了一片蓝天。他们是乌梁素海的守护者,也是生命的守护者。
生态礼赞,岁月情深
秋日的乌梁素海,别有一番韵味。芦苇褪去了翠绿的衣裳,换上了金黄的盛装,风吹过,苇浪翻滚,如金色的海洋。湖水也变得更加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金黄的芦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日画卷。此时,正是鸟类迁徙的季节,湖边挤满了前来观鸟的游客,他们举着相机,记录下这壮观的景象。
![]()
我沿着湖边的木栈道漫步,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身旁是金黄的芦苇,空气中弥漫着芦苇的清香和湖水的湿润。远处,一群群候鸟正准备起飞,它们在空中盘旋、鸣叫,像是在向这片土地告别。看着它们远去的身影,我心中既有不舍,也有欣慰。不舍的是,即将与这片美丽的湖泊分别;欣慰的是,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能够为候鸟们提供安全的迁徙驿站。
在乌梁素海生态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这片湖泊的变迁史。从昔日的 “水丰草美” 到曾经的 “污染严重”,再到如今的 “生态复苏”,乌梁素海的每一次转变,都凝聚着人们的心血与汗水。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记录了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有环保工作者深入湖区采样监测的身影,有村民们自发参与清淤治污的场景,有志愿者们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的画面…… 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让人动容。
一位参与过生态治理的老工程师告诉我,治理乌梁素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改善湖水质量,他们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再排放;为了恢复湿地生态,他们开展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湿工作,扩大了湿地面积;为了保护鸟类栖息地,他们拆除了湖边的违章建筑,设立了保护区……“那几年,我们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吃在湖边,住在帐篷里,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严寒,就是想让乌梁素海重新变美。” 老工程师的声音带着自豪,“现在看到湖水变清了,鸟儿回来了,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
如今的乌梁素海,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罕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是鸟类的栖息地,也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重要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湖边的村民们,靠着生态旅游发家致富,他们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当地的土特产,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靠种地、捕鱼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搞生态旅游,客人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了。” 一位农家乐老板笑着说,“我们现在都知道,保护好乌梁素海,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保护我们的家园。”
离别眷恋,魂牵梦萦
离别的那天,我再次乘船驶入乌梁素海。晨雾如纱,苇浪如涛,鸟鸣如歌,一切都还是初见时的模样,却又多了几分不舍与眷恋。船夫依旧是那位白发老者,他笑着对我说:“姑娘,以后常来看看,乌梁素海永远欢迎你。” 我点点头,泪水却忍不住滑落。
![]()
在这片湖泊的怀抱里,我度过了难忘的时光。我见过它春的生机、夏的繁盛、秋的静美,也听过它千年的故事、百年的沧桑、十年的变迁。它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清澈的湖水滋养着万物,用厚重的历史启迪着后人;它又像一位温柔的母亲,用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位旅人,用无私的爱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船靠岸时,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天空染成了绚丽的橘红色。我回头望去,乌梁素海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湖水波光粼粼,芦苇金黄灿烂,鸟儿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我知道,这次离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乌梁素海的美,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它的故事,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踏上归途,车窗外的风景渐渐远去,但乌梁素海的身影却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仿佛还能听到芦苇的絮语,还能看到鸟儿的飞翔,还能感受到湖水的清凉。这片 “塞外明珠”,用它的生态之美、历史之厚重、人文之温度,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明白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乌梁素海,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的瑰宝。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了文明的传承,也书写了生态治理的奇迹。愿这片美丽的湖泊永远清澈,愿这里的鸟儿永远欢歌,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共生。而我,会永远铭记这片土地,永远牵挂着它的每一丝变化,期待着下一次与它重逢。
苇浪载魂,岁月情深。乌梁素海的三季清欢与千年长叹,将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