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今年52岁,得糖尿病已经有7年了。最近他总觉得自己晚上睡觉时脚有点发麻,有时还会突然被脚底的刺痛感惊醒。起初,家里人都以为是鞋子穿得不合适,或者年纪大了循环变差。
可一次小区健康讲座上,主讲医生的一番话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如果您糖尿病史超过5年,经常感觉脚麻、脚底灼热或者疼痛,就一定要警惕糖尿病足!”到底脚麻是普通“老寒腿”,还是已经在发出糖尿病足的信号?
![]()
很多人以为脚痛脚麻不过是小毛病,殊不知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脚麻背后,藏着哪些必须警惕的健康信号,尤其是第3个表现,许多患者都没当回事。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脚麻?背后其实有多重机制。首先,长期高血糖会损伤末梢神经,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报道,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总体发病率高达45%—60%,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双脚麻木、灼热、针刺感。
高血糖还会导致下肢血管狭窄、循环变差,久而久之脚部供血不足,微小外伤也难以愈合,糖尿病足的风险陡然升高。数据表明,每年有约15%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而一旦出现溃疡,截肢率高达20%以上。
可怕的是,很多患者对这些早期信号充耳不闻,真正“等出事才后悔”。
专家总结了4个典型表现:
持续性脚麻、针刺或烧灼感。尤其夜间明显。这不是单纯的“冻脚”,而是神经受损的表现。如果静息时麻木更甚,建议尽快筛查神经功能。
脚部皮肤颜色变暗、发凉或苍白。下肢血流变差,脚趾容易冰凉发青。相关研究显示,有脚部血流异常者发生溃疡概率提升至39%。
小伤口长时间难以愈合,甚至反复感染。糖尿病患者体表抵抗力下降,细菌易侵入伤口,普通磕碰也隐藏大麻烦。如果一个小破口一周以上都收口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
脚趾或脚掌出现变形、溃疡、趾甲易变色。这往往是严重神经和血管损伤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溃疡后1-5年内的截肢发生率高于25%。
这些症状,哪怕你只中了一个,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糖尿病足的发展速度往往快于普通人想象,短短一两个月伤口就可能扩散至全脚掌,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问:脚麻、脚痛、皮肤变色这些现象出现后,还能不能逆转?答案是积极管控下可以有效延缓甚至改善。
哈佛医学院等多项研究证实,科学控糖、改善血流、日常足部监护,都可将糖尿病足风险降低至原本的一半。
严格血糖达标,定期检测空腹和餐后血糖。《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尽量不超7.8mmol/L。
做好足部护理,每日检查脚部有无伤口、颜色变化。洗脚后要仔细擦干,避免趾缝潮湿,每周修剪趾甲时要小心防止误伤。
![]()
选择合脚鞋袜,避免高跟和紧绷鞋类。穿软底鞋,定期更换,避免因挤压引发新伤口。
每年至少做一次下肢血管和神经检查。即使平时无症状,也要定期评估脚部风险,早发现早干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