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夜里总醒的人,可能是这5个身体部位在 “亮红灯”!凌晨三点,58岁的张大妈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她打开了台灯,却发现手机旁堆着一堆褪黑素和安神片。
躺回床上,她忍不住自嘲:“年纪轻轻以为失眠是‘小事’,现在每晚都像打仗。”身边的老伴呼吸均匀,可张大妈却觉得每到深夜,身体那点“小毛病”全都醒了不是心慌出汗,就是浑身酸痛,有时甚至口干舌燥、头疼冒冷汗。
去医院检查,医生认真分析后,说:“夜间频繁醒来,往往不只是单纯的睡眠问题,而是你身体里某些部位悄悄敲响了‘红色警报’。很多人忽视了最关键的那一点。”到底,是哪几个地方在拉响警报?生活中又该怎么调理,才能安心睡整觉?
夜间频繁醒来,不止是“睡得浅”那么简单。很多人误以为年纪大了睡眠差,是正常现象。其实不然。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哈佛大学等机构的多项研究指出,中老年人每晚醒来超过两次、深睡时间低于4小时,其心脏、肾脏、神经、血糖代谢及呼吸系统等身体部位很可能已经存在潜在异常。
![]()
如果这些“内部信号”被忽略,除了白天头晕乏力,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幅上升。哈佛医学院在对一组50岁以上、夜间觉醒≥3次的人群随访研究中发现,这部分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出对照组36.8%。
中国睡眠研究会也指出,夜间反复觉醒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明显。不是所有的夜间醒都是“小问题”,这些身体部位在警示你该注意了:
心脏在“报警”夜间心率异常、胸闷、轻微心悸
夜里醒来心慌,很多时候其实是心脏供血出现短暂异常。研究显示,交感神经在夜间活动异常,会增加心脏负担。这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是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早期信号。
肾脏在“报警”夜尿频繁、浮肿、晨起乏力
如果你经常半夜被“尿意”叫醒,肾功能轻度下降或内分泌失调可能在背后作祟。数据显示,夜尿≥2次者肾功能异常检出率比常人高出约18%。
神经系统在“报警”焦虑易醒、噩梦连连、晨起头痛
随着年龄增长,神经递质合成能力下降,容易夜里“惊醒”后很难再次入睡。这类人往往白天爱走神、易发脾气。专家提示,情绪障碍与反复夜醒具有双向影响。
血糖代谢在“报警”半夜口渴、多汗、凌晨早饿
不少糖友或血糖临界者,夜里醒因血糖水平波动,常出现口渴、出汗或饥饿感。一项由《中华内分泌杂志》统计,53.4%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夜间睡眠障碍。
![]()
呼吸系统在“报警”打鼾、气促、黑夜憋醒
打鼾与间断呼吸常被低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中,超过72%会夜醒多次。反复憋醒会使身体“缺氧报警”,对心脑供氧影响极大。
那么,坚持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减少夜间觉醒,顺利睡到天亮?调理这些“报警”部位,才是应对根本:
规律作息,保护心脏健康
建议每天同一时间上床、起床,助力生物钟自我修复;晚8点后减少强刺激活动/情绪波动,降低夜间交感神经兴奋,有助于心脏夜间能充分休息。
饮水与饮食有度,科学呵护肾脏
晚7点后控制饮水量,避免辛辣咸腌菜夜宵;血压控制好,肾脏负担小。新研究表明,晚餐摄盐量每减少3克,夜间排尿率平均可下降14.2%。
![]()
睡前情绪安抚,稳定神经系统
可适度冥想、深呼吸、睡前泡脚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平稳神经递质分泌。若压力大,建议及时与家人沟通或寻求心理医生支持。
合理控糖,监测血糖变化
晚餐主食不过量,避免高油高糖食物。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睡前与凌晨血糖,必要时遵医嘱调整降糖方案。睡前若出现低血糖前兆,可适量加餐,如无糖酸奶、小量坚果等。
排查呼吸问题,重视打鼾现象
经常打鼾、夜醒伴憋气者,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做睡眠呼吸监测,早筛查,早干预。适当减重、左侧卧位,有助于改善气道通畅、减少夜醒。
夜醒,并非“岁月宿命”,更不是“小题大做”。如果夜间总是频繁醒来,建议及时关注身体多方面的警报信号,主动寻求医生帮助,对症管理。毕竟,健康其实来自于我们对日常细节的认真觉察与呵护。今天开始,养好五大“报警”系统,为自己守住每一个安稳的好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