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电动知家”关注,记得加☆“星标”!
电动知家消息,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贺艳兵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合作,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创新性提出“塑性富无机SEI”设计理念,为长期困扰行业的固态电池界面失效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研究成果于10月29日以《用于固态电池的塑性固态电解质界面》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
![]()
固态电池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方向。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用固体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从材料本源上杜绝燃爆风险,使电池更安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其商业化长期受困于固态电解质的低离子电导率和电极间差的固-固界面稳定性。锂金属负极表面传统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虽然坚硬,但脆弱。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这种“本征脆性”导致界面容易发生“脆性断裂”,引发锂枝晶生长与界面副反应。这使得固态电池在快充和低温环境下寿命急剧缩短。面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摒弃传统追求SEI“坚硬”的思路,开创性地将“塑性”作为特征指标,通过人工智能加速材料筛选,发现硫化银、氟化银等材料具备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并能显著降低锂离子的扩散能垒。突破了固态电池在大电流密度和低温工况下循环稳定性差的瓶颈。
不到两个月时间内,中国科研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连续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频频登上《自然》等顶级期刊。2025年9月,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自然》发表研究成果,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该电解质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有效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基于该电解质组装的8.96Ah聚合物软包全电池能量密度达到604Wh/kg,远超当下商业化电池,并顺利通过针刺与120摄氏度热箱安全测试。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在《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成果,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使全固态锂电池的界面接触不再依赖外部加压。该技术有望让电子设备续航时间提升两倍以上,预计量产还需3至5年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