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就坐落于此,它可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哦。这座山因其形状特别像农家麦垛,故而得名。
![]()
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一场大地震袭来,致使中部洞窟塌毁,如今现存的洞窟便分布在东、西两崖。现存窟龛共计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还有7800余尊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东崖大佛作为最大的造像,高达15.8米,壁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多样,像方形人字披顶、四面坡顶等,各洞窟间由栈道相连。洞窟内外部大多仿照木结构建筑,别具特色。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在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得以大兴,自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往后又有进一步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去世后,人们于此处开凿麦积崖为龛将其安葬。
北周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并“敕葬神尼舍利”。
此后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持续不断地开凿扩建,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
麦积山石窟于东崖留存洞窟54个,西崖则有140个。东崖的石窟中,涅盘窟、千佛廊以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尤为精美。涅盘窟前矗立着四根粗短石柱,柱头刻有莲瓣形浮雕,柱顶并未采用斗拱,而是以浮雕的“火焰宝珠”替代,如此设计构思巧妙至极。
这座崖阁建造于北魏晚期,堪称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达32米,崖壁上分两层规整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神像,它们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西崖汇聚了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极具价值的洞窟。其中,万佛堂又称“碑洞”。踏入洞内,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映入眼帘,其双目微微闭合,双手呈接引之态。窟内现存30多件泥塑,前壁左上侧留存着影塑的千佛千余身。
窟龛之中,还有许多制作精美的弥勒、沙弥、供养人雕塑。而天堂洞乃是两崖上位置最高的石窟,窟内皆是大型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达1.95米,左右两尊各高1.28米,每尊像重量约二、三吨。
![]()
麦积山石窟艺术,凭借精美的泥塑艺术享誉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赞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倘若将敦煌比作一个大壁画馆,那么麦积山无疑是一座大雕塑馆。
这里的雕像,大型的高达16米,小型的仅有10多厘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色,系统地呈现出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脱离墙面的圆塑、粘贴于墙面上的模制影塑以及壁塑四类。
其中,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相近的圆塑,充满生活情趣,堪称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具备两大显著特点:浓郁的民族意识与世俗化的倾向。除早期作品外,自北魏塑像起,几乎所有佛像皆呈现俯首下视的姿态,拥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这些本属天堂的神灵,却宛如世俗之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型与服饰来看,也在逐步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彰显出汉民族的特色。
4窟的上七佛阁,又被称作散花楼。它位于东崖三大佛上方的最高处,距离地面约70米,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同时也是最为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窟内原本塑有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者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等朝代不断修缮,造像已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诸龛外部的浮雕帐幔帷幕上,装饰有火焰纹、宝珠、鳞片网络花饰以及流苏等。
![]()
5窟位于东崖西侧的最高处,处于上七佛阁左侧。其始建于隋代与初唐时期,后历经宋、明两代重修。中窟内塑造有一佛、二弟子以及四菩萨像。尽管经过后代的重新修缮,却依旧保留着隋末至唐初的造像风格。
在中窟外两侧,各开凿有一个圆拱形大龛,每个龛内同样塑有一佛、二菩萨像。菩萨头戴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
不过,其姿态与服饰有所不同,体形微微呈现出扭动的曲线,婀娜多姿,正因如此,后人形象地将唐代的菩萨比作宫娃,认为其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
37窟龛内,塑有一身坐佛与右侧一胁侍菩萨。主佛高达2.10米,其头顶为低平螺旋髻,略有残损。面呈方圆之态,身着通肩袈裟,以善跏趺坐姿安于方形座上,足底轻踩半圆莲台。主佛体躯尽显健美,神态安详静谧。右侧胁侍菩萨高1.85米,头顶蓄着高髻,佩戴华髻冠,面容丰满圆润,形体修长婀娜。菩萨双手自然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动人,其表现手法简练而生动,无疑是麦积山隋代造像中的精品之作。
44窟始建于西魏时期。正壁龛内塑造有一尊坐佛,龛外左右两侧分别塑有胁侍菩萨各一尊,左、右两壁后侧亦各塑有弟子一尊。
佛身高1.60米,其高肉髻呈水涡纹样式,内着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呈结跏趺坐姿。肉髻、胸前以及衣裙之处,均留存着彩绘的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线条圆转流畅,质感厚重,层次清晰,极具装饰美感。佛的面形方圆适度,神态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充分展现出西魏造像的独特魅力。
![]()
龛外胁侍菩萨高1.30米,头戴宝冠,头发分成三缕,披在肩上并垂至臂肘,袒露上身,披巾绕肩。佩戴项饰,下身着裙。侧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质朴无华。
121窟坐落于西崖上层的西端。其始建于北魏晚期,宋代时曾予以重修。窟内三壁龛中,各塑有一尊佛像。正龛内左、右壁中门的两侧,塑有二力士像。佛像的上半身于宋代重新塑造,下身衣裙搭在座前,呈三瓣式自然下垂,佛像结跏趺坐于方台之上。
![]()
弟子身着袈裟,下配裙装,左弟子梳着螺旋状发髻。菩萨则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与弟子紧紧相依,二者面带笑意,双手在胸前合掌,似在拍手,又仿佛正窃窃私语、会心交谈,宛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密的姐弟,洋溢着青春活力与动人情感,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
力士的头部同样是宋代重修而成。左力士袒露上身,下着裙装,披巾在腹部交叉穿过圆环,左手持金刚杆站立,右手提着风带;右力士身着宽袖上衣与长裙,垂手而立,身披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尽显威严震慑之气势。此窟乃北魏晚期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沿窟之一,真实地反映出当时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
第123窟同样建造于西魏。此窟为平顶方形窟,顶高2.47米,面阔2.45米,进深2.35米。其四周还开凿有高宽各30厘米的低坛基,正壁与左右两壁各开有一圆拱形浅龛,左右壁龛前的坛基上设有方形佛座。
127窟为大型顶窟,平面呈横长方形,顶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阔8.60米,进深5米。窟顶正中是横长方形藻井,四周有四个梯形披。窟内正壁、左壁、右壁各开一浅龛,四壁和整个窟顶均绘满壁画。
135窟开凿于北魏晚期(516年-534年),作为西崖三大窟之一,它还有个俗称叫“天堂洞”,王仁裕《玉堂闲话》中所提及的“天堂”指的便是此窟。该窟为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在于前壁上部开有三个明窗。
全窟共有17身造像,正壁中龛的泥塑一佛二菩萨以及窟左的石雕一佛二菩萨,皆是形神兼备的佳作。窟内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有涅盘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精准、描绘逼真,生动展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
![]()
142窟同样开凿于北魏晚期(516年-534年),窟内塑有三世佛及菩萨、弟子,壁面还有贴影塑的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此窟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内容极为丰富的洞窟之一。
165窟坐落于西崖中层东端,始建于西秦或北魏早期,现存造像皆为南宋时期所制。原本的造像已全部损毁,仅留下束帛佛座与背光。
![]()
窟内正壁塑有交脚弥勒菩萨一尊,内穿僧祗支,外披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尊中年女性供养人,她们高髻花冠,椭圆脸型。眉毛细长且与鼻相连,眼角上翘,小嘴微张,身着当时的世俗女式服装,外穿交领长衣,右边腰间系带,长裙盖住双脚仅露出脚尖,右手握拳上举,左手自然下垂,衣纹线条流畅自然,身材窈窕,俏丽润秀,个性鲜明,堪称当时上层社会年轻贵妇的真实写照。
左壁菩萨头顶方巾,额头处毫光隐隐浮现,袒露着胸膛,内着斜领小衫,外披开领长衫,双手于腹前优雅交叠,手心向上,观音之相尽显。右壁菩萨顶束高髻,面形与左壁菩萨并无二致。左右壁菩萨面目皆端庄秀丽,仪态典雅大方,肌肤细腻似脂,神情怡然自得,温婉而可亲,性格特点鲜明,彰显出独特的审美意趣。
![]()
北魏造像呈现出秀骨清俊之态,其睿智微笑,仿佛蕴含着对恐怖现实的不屑、对人生荣辱的淡然忘却,以及超脱世俗后的潇洒从容;西魏、北周造像尽显温婉淳厚,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沉醉追求与对佛国世界的向往之情;隋唐造像则展现出丰满细腻之姿;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麦积山艺术以泥塑闻名遐迩。艺术家们不再拘泥于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将感染力置于首位。透过麦积山不同时代的造像,我们能清晰洞悉,彼时的艺匠们大胆突破佛教清规戒律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主要创作源泉。他们凭借艺术化的夸张、想象、概括与提炼,塑造出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一系列宗教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
![]()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间,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叠叠,其惊险陡峻程度堪称世间罕见,由此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这里仿木殿堂式的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大多为佛殿式,并无中心柱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里,最为宏伟壮丽的建筑当属第四窟上七佛龛,它还有个名字叫“散花楼”,坐落于东崖大佛上方,距离地面约八十米。
![]()
此建筑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为前廊后室两部分。其立柱是八棱大柱,柱础呈覆莲瓣形,建筑构件皆精雕细琢,充分展现出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
后室由七个并列的四角攒尖式帐形龛构成,帐幔层层叠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都以浮雕形式呈现。
可以说,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关键资料,真实地展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然中国化的佛殿的内外风貌,在石窟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