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即使《沉默的荣耀》已收官有段时间,但这段源自福州的千年民谣依旧时常萦绕在心头,成为直击人心的“情感密码”。
![]()
民谣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福建民谣尤甚。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山海相拥、闽江穿流,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积淀,孕育出众多兼具生活气息与文化基因的民间歌谣,《月光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据《闽都别记》记载,这首民谣可追溯至唐代,与时任福建观察使常衮密切相关。彼时常衮在福州“设乡校,亲加讲导”,并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润色成文,以土音教民众唱诵识字,《月光光》便是其教化民众的重要载体。
这种将文化启蒙融入通俗歌谣的智慧,为宋代福建文化的全面繁荣埋下了伏笔。
![]()
![]()
一首短谣,既是地理风貌的速写,更是民生百态的缩影。“月光光,照池塘”勾勒出旧时福州内河纵横、池塘遍布的水乡景致;“骑竹马,过洪塘”则真实反映了洪山桥建成前,民众借竹排渡江的生活场景,尽显闽人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而“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的桥段,不仅暗藏着洪塘古渡的历史记忆,更与当地曾繁荣的福橘贸易形成呼应——清代诗人郭龙光“满村齐唱月光光,橘柚风来夜正凉”的诗句,便描绘了橘红时节民谣传唱的盛景。
![]()
从地理坐标到生活图景,《月光光》以质朴语言记录着福州的千年变迁。

图源:福建发布
![]()
在岁月流转中,这首民谣早已超越启蒙教材的初始意义,成为融入血脉的情感符号。
对福州籍的吴石将军而言,《月光光》是刻在心底的童年记忆,更是危难时刻的精神慰藉。剧中“问郎此去何时返”的质朴发问,与革命者“此去未必能返”的决绝形成强烈共鸣,恰如吴石就义前“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让乡音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这种情感的延续更跨越海峡,在马祖列岛,《月光光》同样被传唱,仅将“难得渡”改为“不能渡”,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印证着两岸共同的文化血脉。
![]()
“两岸童谣 谣啊谣 谣到澎湖湾的外婆桥”两岸童谣之旅洪塘中心小学驿站启动仪式上 《月光光》表演 图源:仓山共青团
![]()
传统从未远去,只是以新的形式生长。
2022年12月,《月光光》入选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4月,以《月光光》为纽带的两岸童谣之旅洪塘中心小学驿站正式成立,让古老童谣成为连接两岸情感的桥梁。
![]()
图源:仓山共青团
如今的《月光光》,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机:音乐制作人黎冬以中西合璧的编曲,在保留民谣朴实感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

福州地铁5号线洪塘站的艺术漆画《闽水情思》,将童谣歌词与金山寺、古榕树等元素相融,让乘客在步履间触摸文化记忆。
![]()
图源:福州地铁@王镜非
歌手周深在福州演唱会用方言演绎的版本,更收获超千万次播放,让千年民谣走进年轻群体。
从唐代乡校的启蒙吟唱,到如今荧幕上的情感共鸣,从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到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月光光》的流转轨迹,正是福建民谣生命力的生动诠释。

月光跨越千年依旧明亮,民谣历经岁月愈发醇厚。《月光光》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民谣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承载着地域记忆、凝结着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那些藏在歌谣里的山水人文、初心信仰,终将在代代相传中,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
fjlygroup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厦门文旅
漳州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
![]()
![]()
转载请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