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潜伏敌营二十余年 这位桂林出生的红色特工书写传奇

0
分享至


谢和庚 记者陈静 翻拍


电视剧《阵地》剧照(贺刚饰演的谢和赓)。 (网络截图)


记录片《烽火笔墨》中提到谢和赓。(视频截图)


在桂林八办纪念馆墙上展出的谢和庚照片。记者陈静 摄


记录片《烽火笔墨》中提到谢和赓。 (视频截图)

在电视剧《阵地》第三集中,一个细节悄然闪过:国民党陆军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身边,坐着一位沉稳的年轻军官,字幕清晰地标注着“中共党员、白崇禧秘书谢和赓”。这位名叫谢和赓的年轻人,正是从桂林走出去的子弟,他和许多知名的红色特工一样,是深深嵌入国民党权力核心的“红色暗桩”。他在白崇禧眼皮底下成功潜伏二十余年,他的故事是一本最硬核的“潜伏教科书”。

抉择——从漓江之畔到敌营心脏

1912年,谢和赓出生于桂林兰井巷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秀才,家风严谨,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谢和赓的生命中,二哥谢铁民是革命的引路人。这位中共早期的农民运动领导人,通过《新青年》《向导》等书刊将进步思想的火种带给了弟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谢铁民不幸被捕牺牲。哥哥的英勇就义,没有吓退年轻的谢和赓,反而在他心中燃起了更旺盛的革命火焰。复仇的怒火与救国的理想交织,注定了他不凡的人生轨迹。

1930年,他北上求学,考入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期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日军进犯察哈尔,爱国将领冯玉祥与吉鸿昌在共产党的帮助下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谢和赓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他出众的才华很快得到赏识,入伍后仅三天就被吉鸿昌提拔为上尉,担任司令部教导队教员。

然而,同盟军在内外夹击下很快失败。革命的路径需要调整,党中央决定深入开展地下工作,将“软钉子”打入敌人心脏。此时,周恩来正为在桂系军阀白崇禧身边安插一位可靠人选而思虑。谢和赓的条件堪称完美:桂林同乡,家族与白崇禧岳父家素有交情,本人参加革命不久,背景干净。一个历史性使命落在了他的肩上。

经由周恩来亲自审定和布局,谢和赓手持冯玉祥的推荐信,通过国民党元老李济深的引荐,站到了白崇禧面前。同乡世交的身份,加上对广西时局的精准研判,让以精明著称的白崇禧当场拍板留用谢和赓。1934年,谢和赓成功打入桂系内部,最初任广西省工商局研究员,此后一路晋升,直至成为白崇禧的机要秘书、国民党军中校、上校。

一场持续二十一年的惊心潜伏,悄然开幕。

立足——才华与分寸感的极致艺术

初入桂系,谢和赓只是白崇禧众多“关系户”中的一个,并未受到特殊重视。他深知,要获取核心信任,必须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白崇禧的幕僚团队不缺武夫,但缺优秀的“笔杆子”。谢和赓抓住这一点,倾注心力撰写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一书。为了不引人猜忌,他巧妙拉来白崇禧的小舅子马仲孚联合署名,并请白崇禧的参谋刘斐作序。这番运作,使得献书过程异常顺利。白崇禧阅后,对这位年轻人的学识刮目相看,随即提拔他为自己的随从秘书。

此后,谢和赓又接连写出《论美国倾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谈广西的对外贸易》等重磅文章,让白崇禧越发倚重他,就连李宗仁也赞叹“谢和赓很行”!

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桂系核心圈不可或缺的“御用文人”后,谢和赓进一步展现了自己的人情练达。某天,白崇禧的岳父在桂林意外骨折,伤势严重。白崇禧本人无法脱身,正为此事焦灼。而当时仅有一架由日本零件拼凑、飞行风险极高的飞机可用。谢和赓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名医搭乘这架危险飞机直飞桂林,治好了白崇禧岳父的伤。

这份雪中送炭的“忠心”与“贴心”,深深打动了白崇禧,他不仅慷慨地赏赐大洋,更给予谢和赓一份至高无上的信任——第五路军总部的“特别出入证章”。凭借此证,谢和赓无需通报,即可随意出入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办公室与住处,真正成了桂系心脏地带的“自己人”。

谋势——于无声处引导历史洪流

获取信任仅是第一步,谢和赓的更高使命是影响决策,将共产党的战略意图融入国民党的行动之中。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日呼声高涨。蒋介石电召白崇禧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桂系内部普遍认为这是“鸿门宴”,纷纷劝阻。在此关键历史节点,谢和赓向白崇禧深入分析了利弊。他提出,赴京是顺应全民抗日民心之举,可极大提升桂系在全国的政治声望,同时能让桂系力量突破广西一隅,走向全国。

这番说辞句句站在桂系利益的角度,实则完美暗合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意图。白崇禧采纳了他的建议,毅然赴京。这位“精神鼓励者”随行在侧,而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远在延安的周恩来与李克农。

谢和赓作为白崇禧的“第一笔杆子”,其起草的重要文稿、演讲稿成为了传递我党主张的绝佳渠道。最经典的案例发生在1938年。白崇禧需在武汉对国民党师长以上军官集训团发表演讲,撰写讲稿的任务交给了谢和赓。

他奋战三天三夜,写就一万四千余字的初稿。这份讲稿并未直接送给白崇禧,而是先经由李克农秘密呈送周恩来审阅。周恩来高屋建瓴,删改两千余字,剔除了所有过激且不符合白崇禧身份的言辞,同时巧妙地将“持久战”“全民动员”等我党核心抗战思想融入其中。最终,白崇禧对这篇润色后的讲稿十分满意,几乎照本宣科。如此一来,相当于由白崇禧之口,向国民党高级将领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李克农后来调侃道:“有恩来同志做谢和赓的改文教师,这恐怕是老蒋和白崇禧都想象不到的呀!”

坚守——桂林文化城的“救火队长”

1938年底,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桂林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一时间人口激增,文化名流云集。随白崇禧回到桂林的谢和赓,肩负起新的秘密使命。

在桂林,他“谢秘书”的名号无人不晓。他的公开任务是代表桂系与文化精英们打好交道,而秘密任务则是全力协助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保护进步团体与人士。他的家成了特殊的社交沙龙。以牌局为掩护,牌桌上,白崇禧的夫人、亲友是常客,而另一位“熟客”刘仲容则是他与组织之间的秘密桥梁。两人常常借故离开,在无人角落迅速交换情报。这些关于桂系及国民党内部动向的信息最终被秘密送至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手中。

谢和赓还利用自身影响力,为抗战文化事业奔走。当时,共产党员、著名演员王莹率领中国救亡剧团计划赴南洋巡演募捐,却面临经费和审批的难题。谢和赓精密谋划,四处斡旋,竟成功说服白崇禧,使桂系成为这次巡演的“赞助商”,争取到了特批和出国款项。这次演出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抗战筹集了巨额资金,背后离不开这位“救火队长”的无声奉献。

回响——穿越时空的信仰之光

20世纪40年代,谢和赓受国民政府派遣远赴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依然冒着风险,秘密为党工作。他的真实身份与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被深深埋藏,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解密,为世人所知。2005年,这位一生传奇、命运跌宕的忠诚战士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桂林修缮一新的兰井巷,白墙黛瓦间,当年的谢家大院已难觅踪影。往来的游客或许不曾知晓,这条静谧的巷陌曾走出过一位在敌人心脏里战斗、于无声处创造奇迹的英雄。然而,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里,这段历史并未被遗忘。展厅里的旧照与文物静静诉说着过往,留言簿上,一位观众的感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每个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这是一条死守信仰的战线,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黎明奋勇向前;这是一条血色惊澜的战线,每个人都做出了无悔的生死抉择。”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陈静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incentive-icons
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桂林日报社官方账号
7098文章数 44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