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9日,加沙地带的爆炸声彻底撕碎了持续三周的平静。
巴勒斯坦民防机构向法新社确认的数字冰冷得刺眼:以色列多轮空袭已造成至少5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其中22名是儿童,还有多名妇女在袭击中丧生。
这场突如其来的轰炸,让10月10日生效的停火协议彻底陷入破裂危机,原本抱有一丝和平希望的加沙,重新被战火笼罩。
![]()
一
要弄明白这场停火为什么崩得这么快,得先回头看看三周前那份协议是怎么来的。
这份被各方寄予厚望的停火协议,是由特朗普政府主导斡旋的,为了确保执行,还拉上了卡塔尔、埃及、土耳其,组成四国监督工作组。
协议第一阶段的框架很明确:以色列军队撤到双方约定的“黄线”位置,同时开放人道援助通道;哈马斯则需要释放此前扣押的人员,并归还遗体。
从纸面上看,这是个能让双方都喘口气的方案,也是两年多来巴以冲突中少有的实质性进展。
协议能在10月10日生效,背后其实是双方都撑不住的现实。
对哈马斯来说,两年冲突让加沙90%的房屋被摧毁,51.4万人面临饥荒,战斗人员从3万锐减到1.2万,高层还遭遇多次定点清除,继续打下去几乎是灭顶之灾。
以色列这边压力也不小,2025年一年的军费就砸了280亿美元,占GDP的9%,累计消耗已经达到530亿美元,企业产能下降,民生成本飙升,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支持率从42%跌到35%,他本人还背着受贿等司法指控。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的轰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已经成了国际舆论谴责的焦点,联合国大会上甚至出现多国代表离席抗议的尴尬场面。
特朗普政府正是抓住了这种“双方都累了”的时机,一边对以色列放话“不停火就取消所有军援”,一边对哈马斯施压“不停火就联合以色列彻底消灭”,硬是把这份协议推了出来。
![]()
二
协议生效后的进展看起来还算顺利,10月11日,也就是生效第二天,以色列就完成了向“黄线”后撤的部署,加沙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这三周里,轰炸声停了,火箭弹也没了踪迹,流离失所的人开始尝试返回废墟看看,人道主义物资虽然不多,但总算能断断续续送进来。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早就开始涌动,最大的隐患藏在“黄线”这个看似明确的边界里。
协议只说让以军撤到“黄线”,却没解决领土控制权的根本问题——撤到“黄线”后,以色列仍然控制着加沙地带53%的领土。
对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众来说,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撤军,只是军队换了个驻扎位置,加沙一半以上的土地还是在别人手里,这种“平静”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的占领。
更让矛盾升级的是,10月19日,以色列突然在“黄线”位置设置了实体标记,还公开警告“越线即开火”。
这个举动彻底点燃了哈马斯的不满,要知道“黄线”附近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的农田和家园,设置实体标记并威胁开火,相当于把半封锁变成了全封锁。
另一边,哈马斯的抱怨也不是没有道理,协议里承诺的“开放人道援助通道”,在实际执行中打了很大折扣。
加沙经过两年轰炸,医疗、水电、粮食供应全靠外部援助,可停火三周里,援助物资的进入量始终没达到协议约定的标准,医院缺药、平民缺粮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善。
哈马斯多次向四国监督工作组反映这个问题,但始终没得到有效解决。
![]()
这种援助不足的现状,让巴勒斯坦民众对停火协议的期待值不断下降,也让哈马斯在内部承受了巨大压力——如果停火带不来实际好处,那坚持停火的意义何在?
双方的不信任在10月28日达到了顶点,当天发生的边境摩擦成了点燃战火的导火索。
以色列军方宣称,哈马斯武装人员对驻扎在“黄线”内的以军发动了袭击,违反了停火协议。
这个指控非常严重,直接戳中了以色列的底线——“黄线”是协议约定的撤军边界,在以色列看来,袭击这个区域的军队就是公然撕毁协议。
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即下令“强力攻击”,以色列军方虽然没正面回应加沙的伤亡数据,但反复强调行动是“对违约行为的必要报复”。
可哈马斯那边立刻否认了所有指控,发表声明说自己和拉法地区的袭击事件没有任何关系,一直坚定遵守停火协议。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抛出了一个反证:当时正处于向以色列移交被扣押人员遗体的过程中,是因为以色列突然发动军事行动,才导致移交工作受阻,“延误责任完全在以色列”。
双方各执一词,都把责任推给对方,四国监督工作组试图介入调查,但由于双方都不允许对方人员进入事发现场,调查根本无法开展。
这种互相指责的局面,让停火协议陷入了执行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战火复燃只是时间问题。
![]()
三
10月29日,以色列的多轮空袭正式拉开了冲突升级的序幕。
从当晚开始,轰炸就没停过,加沙地带的天空被爆炸火光照亮,平民伤亡数字不断攀升。
巴勒斯坦民防机构的统计显示,仅一天时间就有50人死亡,200人受伤,死者里有22名儿童,还有多名妇女。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加沙平均每个家庭有5口人,22名儿童的死亡,意味着至少十几个家庭永远失去了孩子。
轰炸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在加沙最大的医疗机构希法医院体现得淋漓尽致。
医院的急诊室里挤满了伤员,病床不够就铺在地上,医护人员穿着沾满鲜血的工作服连轴转,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更让人绝望的是药品短缺问题,不少重伤员因为缺乏抗生素和手术耗材,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
医院负责人透露,停火三周里送来的援助药品,只够维持基本门诊需求,根本无法应对大规模空袭带来的伤亡潮。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很快发出了紧急呼吁,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两年冲突已经导致6.7万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相当于加沙一半以上的人口无家可归。
机构负责人在声明中直言,加沙的基础设施已经被摧毁殆尽,医疗系统接近崩溃,粮食储备只够维持不到一周,这样的地方根本承受不起新的战火。
可这些呼吁在战火面前,显得格外无力,作为协议的斡旋方,各方的态度也出现了明显分化。
最受关注的美国态度十分微妙,白宫只是发表了简短声明,说“关注局势升级”,既没指责以色列的空袭,也没批评哈马斯所谓的“违约”,完全回避了责任判定。
这种模糊的态度不难理解,特朗普政府推动停火,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塑造“和平总统”形象,博取政治资本,现在冲突复燃,贸然指责任何一方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外交成果,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沉默”。
相比之下,埃及和卡塔尔的反应要积极得多,这两个国家作为地区大国,一直想通过斡旋巴以冲突凸显自己的影响力,更担心战火蔓延影响本国安全。
冲突爆发后,两国立刻启动了紧急外交协调,分别给以色列和哈马斯高层打电话,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回到谈判桌前。
土耳其也表示愿意参与新一轮调解,但由于此前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紧张,实际影响力有限。
四国监督工作组紧急召开了会议,但直到空袭开始后的第二天,仍然没拿出任何实质性的调解方案。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次停火的崩塌不是偶然,而是巴以冲突深层矛盾的必然爆发。
协议本身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缺陷:它只解决了“停火”这个表面问题,却避开了所有核心争端。
以色列始终不承认巴勒斯坦国,就在停火协议达成前的9月11日,内塔尼亚胡还签署了在约旦河西岸建设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公然宣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哈马斯则坚决拒绝解除武装,明确表示只有建立“拥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后,才会考虑交出武器。
更关键的是加沙的治理权问题,协议里压根没提战后谁来管理加沙。
以色列不可能接受哈马斯继续掌权,那样相当于两年战争白打了;巴勒斯坦民众也不可能接受以色列的长期占领;国际社会提出的“临时管理机构”方案,又因为缺乏合法性遭到双方反对。
这种治理权的真空,让停火协议失去了落地的根基,只要一方觉得利益受损,就会轻易撕毁协议。
人道援助的短缺更是火上浇油,停火的意义不仅在于停止轰炸,更在于让民众看到和平的希望。
可加沙的平民在停火三周里,没等到足够的粮食,没等到救命的药品,没等到重建家园的物资,这种失望情绪最终都会转化为对停火协议的否定。
哈马斯之所以敢公开和以色列叫板,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民众的不满情绪,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停火-开火”的循环会继续下去。
从历史上看,巴以之间的停火协议从来没有真正长久过,最短的只维持了不到72小时,最长的也不过半年。
每次停火都是双方打累了后的权宜之计,一旦恢复元气,就会因为旧的争端再次开火。
而在这个循环里,最无辜的永远是平民,两年里6.7万死者中,超过70%是平民,100多万流离失所的人里,有一半是儿童。
10月30日清晨,加沙的空袭暂时停了,但没有人知道这种平静能维持多久。
希法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在抢救伤员,流离失所的民众躲在联合国的临时避难所里,不敢回到自己的家园。
四国监督工作组的调解还在继续,但所有人都清楚,只要领土争端、建国问题、治理权问题这些核心矛盾不解决,再多的停火协议也只是一张废纸。
![]()
巴以和平从来不是一份协议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双方放下仇恨,需要国际社会的公平调解,更需要给平民真正的和平红利。
可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这些条件似乎都不具备,加沙的爆炸声还会再次响起,无辜平民的伤亡数字还会继续增加,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悲剧,恐怕还要在“停火-开火”的循环中,继续上演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