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魅男”的匿名指控,让重庆工商大学的师生关系变成了一堂真实的法治实践课,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师生关系的脆弱一面。
“这位同学,请拿出证据来证明我‘刻薄魅男’,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胡霞副教授在班级群里发出这条信息时,恐怕没想到一场普通的课堂冲突会迅速登上热搜。
事情起因再简单不过:10月28日,一名大一学生因没能回答出“子公司和分公司的区别”这个基础问题,被胡老师批评后心生不满。
当晚,她在校园匿名平台“工商秘密”和个人朋友圈发布指控,称胡老师“上课刻薄、魅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并声称自己被“连续批评20分钟”。
![]()
01 匿名指控,老师硬核回应
被指控的胡霞老师,是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面对指控,胡老师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她没有选择沉默或私下解决,而是直接在班级群里发出严正声明。
![]()
“我已联系‘工商秘密’后台要求提供发信人信息,保全证据。”胡老师在群聊中表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会起诉你。”
她还进一步追问:“上课特别刻薄的证据是?魅男行为的证据是?我拿老师身份压人的证据?”每个问题都直指法律维权的核心——举证责任。
![]()
![]()
作为一位拥有牛津大学访学背景的刑法学者,胡霞用法律人的严谨与强硬,既捍卫了身为教师的尊严,也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02 学生道歉,老师坚持诉讼
在胡老师表明将采取法律手段后,投稿学生李某很快现身并道歉。
![]()
“很抱歉,我昨天在气头上,做了这些事。”李某在群聊中解释,吐槽的缘由是“上课提问回答不出来”感到难堪。
随后,李某还发布了更详细的道歉声明,承认“给老师贴‘魅男’标签是我随意引用网络用语的不当行为”,而且夸大了老师批评20分钟的情况。
她解释说自己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并非主观走神,但愿意承担责任。
![]()
然而,胡老师对此并不接受。她直言:“你的道歉我不接受”,“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嘛?”
她在群里进一步说明:“我上课问你问题,你回答不出,课后留你沟通,你跟老师讲话,自称老子,这是老师的问题,还是你问题?”
![]()
03 校方态度,案件走向待定
10月30日,重庆工商大学辅导员对此事作出回应:“事情正在由相关的部门处理,具体情况不方便说。”
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也表示,“已关注舆情,现在正在处理阶段”。但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细节时,工作人员则表示“不清楚”。
记者多次拨打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公开电话,均提示“您拨打的用户已欠费停机”。
![]()
胡霞老师则明确表示,她返渝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南岸区法院提起诉讼,并强调该事件将作为教学案例,用于讲解“侵权与犯罪的界限”。
04 舆论场上的支持与质疑
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支持胡老师的做法:“现在的老师,终于有人敢站出来了。”“胡霞的反击,也让不少同行拍手称快。”
![]()
有评论指出:“法学院学生遇到的不是胡老师,是现实版《法律的温度》。她用一场反击,让学生知道——表达自由不是造谣自由。”
![]()
不过,也有声音关注“批评20分钟是否过当”、“学生ADHD是否需特殊关怀”等教育方式问题。
05 教育伦理与法律边界
这场冲突引发了关于教育伦理与法律边界的思考。
当“法庭见”成为师生沟通的选项,这折射的是整个教育纠纷解决体系的失灵。
胡霞事件的价值在于警醒我们:法治精神不应沦为师生对抗的工具,而应成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
在维护教师尊严与学生权利之间,需要更精细的制度平衡。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胜负对决,而是共同成长。
这场发生在法学院的真实案例,尚未落下帷幕。胡老师的一句“回重庆立即起诉”,不仅是一位教师对个人名誉的维护,更是用实践告诉每一位学生:法律不是课本上枯燥的条文,而是生活中真切的规则。
而那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李同学,这第一课的成本,未免太过沉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