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个让人倍感期待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提前一个月购买机票,提前三周配好出片穿搭,提前一周定好闹钟准时预约,只为抵达现场时那份真实的触动。
如果,这样的博物馆和展览,不在千里之外,就在家门口呢?系列专题 的第四篇,我们关注到建设中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图纸上的规划已落为工地上的吊塔,这座生长在中心城区的博物馆一天比一天丰满。
等它建成那日,聊起周末安排,你会不会说一句:走,去新馆转转?
![]()
![]()
世纪简史:
从盂山公园到科书博广场
1928年,广州修缮明清古建筑「镇海楼」,决定在里面筹办广州市立博物院。第二年立春一过,华南地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正式开放。
同是1928年,时任东莞明伦堂委员长的徐景唐,倡议筹办东莞博物图书馆。
最初在城内文源书社附近觅地,后经公议,认为选址要「择山林而近城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然景色宜人的市中心。
28000余元项目资金,从广州请来的建筑公司,在当时东莞城区盂山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起一幢两层高、砖瓦水泥结构的建筑。
![]()
东莞县博物图书馆老照片丨东莞市博物馆供图
正是老照片里这一栋1929年竣工的「小洋楼」,让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成为广东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仅次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
那个年代,全国只有77所博物馆,小小的东莞县,就占了一席。
1959年,东莞县委拨款对博物图书馆全面修缮,并正式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东莞文博事业由此步入专业发展轨道。
随着东莞在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博物馆的前缀也从「东莞县」改为「东莞市」。因原有场馆已容纳不下馆藏文物,「迁址何处」成了当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位于莞城新芬路、被市民亲切称呼为「科书博广场」的文化地标,最终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集齐了博物馆、科学馆、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的「科书博」,因其文化供给聚集性强、临近原行政中心的特性,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东莞人。
![]()
「科书博广场」,图片左边蓝色建筑即东莞市博物馆
不少「老莞」仍记得,1994年东莞市博物馆开放后的第一个展——《东莞春秋》。就像我们每去到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便能大概了解这个地方的全貌一样,很多东莞人与外商在这里第一次清晰感知到:
原来东莞有着5000余年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县史,约1260年建城史。这个正从「农业大县」冉冉升起为「世界工厂」的地方,不论物质发展水平怎么变,文化底色始终在那。
从盂山公园到科书博广场,从近代绅商的文教理想,到工业城市的精神补给站,博物馆的两次选址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它似乎总是扎根在城市的心脏,而随着城市格局的持续演变,它又将肩负起怎样新的文化使命?
![]()
再建新馆:
从世界工厂到文化容器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博物馆是城市展示文明的橱窗。
东莞这扇「橱窗」自1994年搬到科书博广场,历经三十年风雨,从窗框看进去的风景不知不觉在变化。
当年看,东莞是劳动密集型的「车间」。如今看,已蜕变成先进制造与科技创新的产业集聚地。GDP突破1万亿,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
30年走来,这扇「橱窗」也变老了。
市博现有馆舍老旧先不说,关键是面积严重不足。展出的文物数量,仅有馆藏文物总量的2%,文物活化利用率极低。加之建筑层高仅有3米,单个展厅面积狭小,直接制约了陈列展览的制作和引进,导致无法承接大型高端展览。
![]()
东莞市博物馆举办的「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观众反响踊跃,但从二楼俯拍视角,可见馆内空间非常有限。
其实,早在十年前,东莞就开始想筹建新馆。现任东莞市博物馆副馆长的曲庆玲,就是那时被调来市博的,一到任就要跟进新馆选址及内容策划工作。
问及这些年忙下来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她说:作为城市博物馆,这里一切要跟城市息息相关。
百年前,士绅建乡土。三十年前,改开吹春风。如今再建新馆,是要文化育新人。
![]()
千万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旺盛
人,是当前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后的关键词。你会发现,近几年东莞一系列城市品质提升动作、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涌现,都离不开对人的重视。人口的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和审美需求,都变得更高。
内与外都在呼唤:东莞市博物馆确实要「更新换代」了。
![]()
选址再三:
从中心城区到中心广场
站在2025年看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无疑是东莞迈上「双万」新起点后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地标项目。
大家期待新馆能够成为一个新的活力源,发挥文博特色,给所在片区带来新风尚。
新馆的背后,还隐藏了一段几经斟酌的选址故事。
有方案论证,可否考虑在东莞老县衙(即万寿路76号原市府大院)原地建新馆。
那是莞邑文脉的发源地,新馆建筑可采用园林式群楼风格,打造有岭南园林风格的博物馆建筑群,对周边地块旧改亦有促进作用。
但限制条件也显而易见:交通不便,停车设施远远不足,若新馆体量太大会与周边环境不协调,若建筑太分散又不利于布展和管理。
![]()
万寿路76号
也有方案提议,新馆可以建在会展西与广发南之间的中心绿地。那里地处市中心,周边交通、配套都成熟。
单看,环境开阔确实宜人,但突然冒出一个大体量建筑,会打破中心绿地的完整度,市中心就失去一片如此稀缺的大草坪。
![]()
会展西与广发南之间的中心绿地
另外还有几处选址,都在激烈的讨论辩证中被一一舍弃。斟酌再三,中心城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把目光投向了行政文化中心广场。
这个建成于2003年的广场,让东莞成为国内最早建设行政文化中心的城市。
相较于前两次选址,这一次定在行政文化中心广场,不仅仅是考虑博物馆单点的落地,而是希望带动整个中心广场的活力提升。
![]()
航拍视角下的行政文化中心广场
这些年,广场的周边都在变,广场的内核却略显停滞。
它的开端,是随着东莞行政中心南移,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落成在北广场后,「北政南文」广场格局的恢弘气势。不过两三年时间,附近图书馆、大剧院等文化建筑落地,广场临时商业日趋兴旺,广场迎来一段成熟发展期。
![]()
![]()
![]()
![]()
中心广场附近的文化建筑,从左上到右下分别是: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东莞会议大厦
但随着2017年至今,周边连片提升,会展中心改建为市民中心,黄旗广场和旗峰公园入口进行空间改造,附近城中村划分了城市更新改造单元,广场以南延伸出东莞国际商务区……唯独广场在等待一个契机。
指挥部通过热力图,将东莞的行政文化中心与深圳福田、南山、宝安对比,能直观看到深圳的几个在热力图上火热团簇,仿佛红海,东莞的则像一片冷静的蓝海——活力明显不足。
![]()
博物馆需要建新,广场需要激活,彼此一牵即合。选址方案最终敲定了在南广场东侧。
从这个角度望向黄金双轴交汇处,视线穿过广场水岸,跨过博物馆新馆,抵达国贸那片高楼,由低及高摆开,层次丰富,是极佳的城市观赏面。
这一最终选址,不仅是东莞城市文化核心区优势的最好体现,也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精准落子——在文明传扬和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中,刻下一处新坐标。
![]()
站在南广场水岸,看博物馆与市中心天际线映出完美倒影
![]()
文化地标:
建筑设计与空间考究
选址既定,新馆的建筑设计牵动着多方关注。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的追求,是定位为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自然对建筑的艺术造型有更高要求。经多轮专家评审,一版「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方案脱颖而出。
如同苏州邀请贝聿铭设计苏博,东莞也希望莞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也能回家乡设计一座新博物馆。
何院士认为东莞有山有水,希望依托中心广场开阔的公共空间,实现「山水聚落意象」与「滨水灵动空间」的构想:
舒展的亲水广场,错落堆叠的建筑体,屋顶的庭院景观,美丽的城市天际线。
![]()
何镜堂团队代表郑少鹏向《一时半刻》介绍,东莞山水格局的概念很早就深植在何院士心中,再糅合代表岭南园林的可园元素、代表莞邑古村落的南社元素,最终形成「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的整体设计。
有别于以往接的项目,这次何镜堂团队回东莞做设计,与市领导、指挥部、文广新局及博物馆的交流十分频密,且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同步探讨新馆的运营怎么做、与广场周边的场地关系怎么联动。
另外,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还借鉴了上海、苏州等地新建博物馆展陈设计建设经验,采用分阶段、分标段的「EPC总承包」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绑定「设计-施工」一体化,规避「图纸好看但落地走样」「技术参数不匹配」等隐形问题,让文物叙事与观众体验的技术实现得到更好保障。
![]()
建设中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
有了更大空间的新馆,对于多元化展厅的精细考虑,也早已前置于规划设计中。
儿童展厅讲究安全与互动,高科技展厅侧重技术集成与稳定,基本陈列厅则需要内容呈现的普适性……从老馆到新馆,变的可不止建筑外观,里里外外都必须好看又好用。
![]()
![]()
![]()
滑动查看:初览市博物馆一楼、二楼、三楼展厅布局
最终的落脚点,是量身定制出能让市民愿停留、可探索的博物馆,以此提高东莞市民的文化生活品质。
![]()
开放共享:
从单体展馆到流量导入口
规划、建筑、文博三支团队,围绕新馆的建设,既有垂直的专业,又有交叉的协同。过程中,三方团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新馆「开放共享」的需求尤为强烈。
对中心城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来说,他们眼中的「开放共享」,是希望新馆真正做到「文化地标」与「公共空间」的深度融合,让市民愿意前往,愿意停留。
为此,指挥部与建筑团队展开「头脑风暴」,在建筑方案中专门设计出南北连贯的公共动线——连接新馆的儿童展厅、研学活动区、报告厅、文创区及咖啡茶座,给市民带来错落有致、抬升似的爬山行进路线,将新馆变成一个可俯瞰南广场水景与城市中轴线的开放立体园林。
![]()
![]()
滑动查看东莞市博物馆的立体游园设计
除了硬设计,指挥部更考虑软运营。他们希望新馆保证有24小时开放的条件,在非开馆时段,市民也可以进去,在公共动线中穿梭馆内8大空中花园,让新馆被更多市民在更多时段享用。
不局限于新馆的「一亩三分地」,何院士在勘查新馆选址时,发现广场水体及周边环境陈旧难掩,收到院士建议后,指挥部不谋而合,马上推动将南广场视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品质提升工程。
中心广场现有的大剧场、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都是雕塑型建筑,在单体外观上各有特色,但如果要激活南广场,则需要步行系统、流线组织、空间高低错落的呼应关系来带动。
![]()
构建市民游览观赏时,从博物馆、公园水岸到市中心天际线的最佳观景视线(规划中)
![]()
博物馆夜景光影概念图
新馆正被寄望承担起这样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以博物馆的核心内容展览来吸引市民和游客。向外走,周边的景观也让人不想离开,充足的绿化空间、音乐喷泉、沿湖亲水栈道,从新馆向南广场滨水岸线展开排布,在自然的公共流线中,就把博物馆与周边展馆串联在一起。
早在规划设计阶段,文博团队便投入其中,除了各方面的展陈准备,博物馆馆长李历松对「开放共享」也有自己的思考:是否可以不只依靠财政,而是邀请市民、企业参与到新馆的运营,实现「共建、共有、共享」。
比如邀请市民来当周末馆长,严选优质企业来任博物馆理事,引入东莞制造的名品。「以后再搞博物馆之夜,观众不用睡地板了,就睡在东莞做睡眠产品的企业设计的睡眠仓里。」像这样的活点子,李馆长还有不少,既能给观众带来舒适的观展体验,又能在文博场景中开拓出东莞品牌的宣传窗口,未来可看可玩的市博值得期待。
![]()
![]()
![]()
![]()
![]()
滑动可看:博物馆藏品与展览筹划进行中
马上就要到2026年。按计划,明年中旬,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竣工,10月开放。
不知道约100年前和30年前,前两次博物馆即将完工时,当时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文博人,都怀揣什么样的心情?是兴奋,激动,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样?
但我想,更多人会坚信,这只是一个开始。百年时光不过一瞬,而当下的真诚付出一定可以触动当下的人。当月光再次漫过博物馆的屋檐,照见的不仅是陈列柜里的文明碎片,更是千万人口对脚下城市的期待与认同。
![]()
建设中的博物馆内部一角
作者_張三
作者_瑶佳
![]()
你期待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