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那档子事,压根就是个没成的悬案,在三国迷的圈子里翻来覆去说了好多年,有人说诸葛亮太稳当错过了机会,也有人拿魏延当个笑话看,子午谷那条路到底能不能走,嘴上说再多也没用,明末那个高迎祥,领着五万人实地走了一遍,血淋淋的教训就摆在那儿。
![]()
书里头写子午谷,就四个字,看着特别诱人,可地图一摊开就明白了,山谷又窄又长,一头连着汉中,另一头就顶着长安,纸上看是条直线,真走进去全是悬崖峭壁,到处是密林深沟,大部队进去,两边山头要是藏着人,打个喷嚏都能把你堵死。
![]()
蜀国就那点兵力,粮食也不富裕,还想着轻装急行军,五千人打头阵,再带五千人运粮,不带辎重,秦岭里头那点吃的能撑几天,真当是去啃树皮了,打仗不是跑步比赛,没人能靠两条腿跑赢后勤线,成吉思汗在草原上行,拿破仑也行,魏延带的是山地兵,秦岭可不是大草原,进去容易,想出来就难了。
![]()
诸葛亮那头,心里跟明镜似的,蜀汉的家底子薄,一看就懂,汉中撑死了也就八万兵,里头七成还是老弱,丢一万精兵不是数字,是要命,魏延讲的是出奇制胜,诸葛亮求的是稳,不是他胆子小,是他心里太清楚。
![]()
这个国家输不起,祁山、陈仓、街亭,走的都是慢棋,输了还能撤回来,机会就那么一次,刘备走了,新兵蛋子也补充不上来,全靠着那帮老将撑着,汉中一丢就全完了,冒险也得有本钱,那时候的蜀国,哪来的本钱去赌。
![]()
历史真就试了一次子午谷,明末陕西闹饥荒,高迎祥站了出来,带着五万人,汉中那边过不去,谋士就出主意说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后路,这路数听着跟魏延想的一模一样,结果一进秦岭,三天功夫不到,前头的部队就饿得走不动了,后头的部队直接迷路,两边山上全是明军的埋伏,又是滚石又是放火,直接把路给你断了。
![]()
五万人最后就活下来几千个,高迎祥自己也被抓去砍了头,回头再看子-午谷,那不是路,那就是个坑,魏延那会儿去,能比高迎祥好到哪去,蜀军人更少,后勤更困难,碰上的对手也更强,就算真摸到了长安城下,人家城门一关,放把火,你往哪里跑。
![]()
打仗不能光靠一股子勇劲,你得有脑子,想好怎么进去,进去以后干什么,打完了还能不能回来,魏延就想了第一步,抄近道冲到长安,后面的粮草、援军、撤退路线,压根就没说清楚,长安不是个小县城,那是魏国的第二大都市。
![]()
夏侯楙守在那儿,兵力、城防、粮草什么都有,蜀军就算真摸进去了,城门都不一定能攻破,就算攻破了怎么守,人家守军把你一围,你靠什么撑着,撑不了几天,粮草一断援兵不到,到手的胜利立马就成了败局,诸葛亮怕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命运不能拿来赌博。
![]()
魏延这人是能打的,守汉中很稳,进攻也有一股子狠劲,就是诸葛亮的算盘打得太细了,不肯给他这个舞台,魏延心里头憋屈,总觉得不被信任,每次北伐不顺利就嘀咕一句“当初要是用我的计策哪会这样”。
![]()
听着是发牢骚,其实就是想自己出人头地,诸葛亮太明白了,蜀汉是个小国,第一要务是活下去,是续命,绝对赌不起,他宁可六次北伐无功而返,也不能有一次冒险把整个国家给玩没了,保守不是怕死,是知道自己死不起。
![]()
高迎祥那五万人埋骨子午谷,等于历史帮诸葛亮盖了个戳,魏延的奇谋,就是个死局,最关键的是他自己看不清整个大盘,好多人创业不也这样,看到一个机会就觉得全世界都得给你让路。
![]()
可现实是你的资源、后勤、天时地利全在别人手上,诸葛亮讲究一个稳字,那是大智慧,北伐不完全是为了打胜仗,更是一种拖延,拖得魏国不得安宁,蜀国这边士气上还有个盼头,政治层面的考量比军事上的冒险重要得多。
![]()
魏延那计策之所以这么火,不是因为它可行,是它够浪漫,那种孤注一掷、逆天改命的幻想,谁都喜欢,总觉得赌一把,历史就能改写,可真要是让魏延去主导,蜀汉可能第二次北伐就得全军覆没,诸葛亮那六出祁山连个开头都没有,整个国运可能早就断送在子午谷的山口了,真正的大将,最怕的就是没有退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