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孙来彬 张大卫 济南报道
金秋送爽,泉城济南迎来一场金融与开放交融的盛会。10月30日,作为第四届儒商大会11场“双招双引”活动之一,“金融创新支持山东高水平开放对接会”在山东大厦齐鲁厅启幕,约150位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央企国企及行业智库的代表齐聚一堂,以“金融引新促发展,齐鲁聚智领转型”为主题,共谋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推动高水平开放的新路径。
![]()
金融活则经济活。当在场嘉宾听到山东前三季度GDP达7.7万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6万亿元这一硬核数据时,无不感叹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但这一组数字背后,山东也面临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而破解科创企业“最后一公里”融资难题,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动能,降低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些也都需要金融创新的精准滴灌。金融创新不能停留于产品叠加,而要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这一观点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
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代表,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清算所)董事长马贱阳用“玉兰债”的突破诠释了金融创新如何跨越国界。他透露,上海清算所与欧清银行合作搭建的跨境基础设施,已支持山东企业发行四单“玉兰债”,融资成本较传统境外债券降低100个基点。“企业无需飞赴欧洲路演,在境内即可完成国际发行。”这一模式简化了流程,更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中资发行人以更低成本对接全球资本市场。数据印证了成效,截至9月末,山东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续规模达1.15万亿元,其中“玉兰债”贡献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制度型开放的实践样本。
而现场另一个案例分享,则呈现了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与山东重大项目建设的跨周期需求形成天然契合。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飙用一组数据佐证这一判断,该公司在鲁投资超150亿元,覆盖山东能源、浪潮信息等龙头企业,投资领域从基础设施延伸至科技创新。“保险资金不是短期的过客,而是与地方经济共成长的伙伴。”他以设立产业基金、开展战略直投为例,提出将资金精准配置到战略新兴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陪伴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这种“耐心资本”的逻辑,恰与山东推动产业升级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需求的目标高度共振。
地方实践者的视角,为宏观叙事增添了鲜活注脚。临沂市委书记张宝亮坦言,作为人口超千万、市场主体达155万户的经济大市,临沂在商贸物流、乡村振兴等领域对金融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我们急需创投基金支持高端不锈钢产业链升级,需要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助力商城国际化,更期待金融机构参与350个国企重点项目、1500亿元融资计划。”他列举的每一组数据,都指向一个现实——金融创新的土壤在基层,成果也需在基层检验。而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则从银行角度回应了这种需求,通过“贸易直通车”项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50个基点,联合大华银行为企业提供东南亚投资咨询,这些创新模式正在破解“走出去”企业的实际痛点。
会议的高潮出现在圆桌论坛环节。当新动能基金、中泰资本等机构的专家围绕“战新产业发展”展开辩论时,一个共识逐渐清晰:金融创新不能孤立存在,而需嵌入产业生态。比如中信证券代表提出,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可盘活山东高速、港口等存量资产,为新基建提供资金“回血”渠道;创金合信基金则通过《山东省区域研究白皮书》揭示,济南、青岛的科创资源与烟台、威海的制造业基础可形成互补,金融需在区域协同中发挥“黏合剂”作用,金融创新从“工具理性”升维至“系统重构”。
闭幕时分,回望这场会议,其价值已超越了一场对接会。从央企到地方企业、从基础设施到市场主体、从政策设计到项目签约,与会嘉宾通过洽谈互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金融创新生态链”。当山东被赋予“北方经济战略支点”的定位时,金融活水的注入是经济命题,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政治责任。对接会是金融创新合作的起点,它指向一个更具开放活力、创新张力的新山东。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