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的东亚舞台,变脸的速度让人心惊:从江户时代把中华文化当“老师”,到甲午后把中国描成“失败国家”,只用了几几十年。高官学者一边写游记,一边下定观念,寥寥几段笔墨,竟能左右民意和政策。他们到底在中国看到了什么,又如何把这些观察变成了后来侵华的底气?更扎心的是,这些笔记里对中国人的刻画,究竟是客观记录,还是先入为主的定型思维?
一头是崇敬,一头是轻蔑。江户幕府把儒学奉为“官学”,武士把读书当基本修养,许多学者把中国视作“文化富矿”。可鸦片战争一败,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就摇头:“不曾想到清国竟这般疲弱。”中日认知开始分叉:有人仍看重文明渊源,有人却盯着军事实力说话。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外向急转弯,一批批人踏上中国土地,自称考察,实则比对与挑刺。他们记录了路、城、官与民,也埋下了观念的种子。到底是现场如他们所述,还是镜头只对准了缺点?
![]()
先看现场。1862年,幕府派“千岁丸”官船赴上海,高杉晋作、中牟田仓之助等亲眼看到:洋人在街上走,周围百姓纷纷避让,连守城的权力都交给了外人。到1898年,中村作次郎在北京见到坑洼道路与积水,追问后说贪腐是修路不成的根本。1905年前后,法学家有贺长雄又从战地观察到“地方心强、全国心弱”,还举张之洞、袁世凯各自依附区域势力为证。媒体人德富苏峰在1906年把这一感想上升为“无国论”,认为中国人重家轻国。1911年,教育家佐藤善治郎进一步给出两条理由:官员先顾私利,老百姓对“新政权打败旧政权”早已习惯。普通人的反应也出现在记录里:见洋人就躲,拉洋人的车被踢打仍忍耐,碰上不给足车费也只退下。这些段子像一面镜子,但镜子只照到了某个角度。
![]()
表面看,故事进入一段“平稳期”:游记和报道密集出现,观点逐步统一为“清国疲弱、国民分散”。可这份平静背后是叙事不断收窄。比如纳富介次郎记载,一位有名的士人在见到荷兰领事时脸色大变,战战兢兢离席;小栗栖香顶写上海人嘴上骂“戎狄”,却又心向利益,愿意给洋馆打工;胜田主计说见到洋人坐人力车还踢车夫屁股;佐藤善治郎补刀:车费不够,车夫再求就被敲头,车夫也不怒走人。这些场景被解释为“人格被踩踏、尊严被忽视”,进而推演成一种“民族性”的标签。
同时,评价开始从个人行为上升到群体定性。小室信介在1884年的游记里把晚清描成“风气败坏”,说多人“不知廉耻、只图私利”;德富苏峰甚至把战场上捡手榴弹的事故描成“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干”,并批判“空谈多,实干少”。军官高桥谦则用“狡猾”概括多个省份的风俗,还把广东的卖淫现象写成常态。叙事的走向变得简单粗暴:把社会的复杂问题整齐划一地贴到“国民性”的看板上。
这就是假性平静的要害:话越说越像定论,细节越摆越像铁证,但对历史结构的解释越来越少。制度失灵、外力入侵、经济压力与城乡差异,一个都没跑,却被折叠成“你们就这样”的单线评价。反方声音也出现——有人会提醒,上海租界的法权与现实的强弱对比,确实让地方官不敢上前;有人会指出,老百姓忍耐更多出于生计拮据,不等于心甘情愿。但在那段时间,这些复杂性并没有改变主流叙事的走向。
![]()
真正的反转在后面。那些看似“现场速描”的游记,后来逐渐变成了政策的底稿。随着国力起伏与大战爆发,“蔑华”走向共识:中国被定性为“失败国家”“无国意识”,于是政治层面更敢于推进侵略。过去的“跑到中国看看”的学者口吻,变成了民众对侵华的心理支持;“他们软弱、他们分散”的叙述,成了士兵在战场上压抑同情心的理由。结果,就是我们在史书和影像中看到的血与火——俘虏与平民遭屠杀,城市成废墟。更讽刺的是,到了1941年,退役军人佐佐木到一还在说“中国本质未改,近代化存疑,大一统难成”,把现实的战乱和困难再度作为“本质”的佐证。回头看,前文那些观察细节,全都成了后续扩张的叙事砖块:从“路不平、水不通”到“人不行、国不行”,一步步走到“打过去、占下来”的逻辑尽头。这就是伏笔的收割。
![]()
战场之外,表面又出现了缓和:交流仍在、贸易不绝,似乎风波可控。但危机并未走远。观念一旦被刻板化,就会在新矛盾里继续增殖。1940年代,还在拿十年前的中国做判断,忽视局势变化与内部重组,这类判断让误差越滚越大。新的障碍也随之而来:一旦用“本质论”给对方扣帽子,政策就难以修正,民意也难以回头。分歧加深,谁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相”,和解变得更难。
但时间终究会塑形。近代之后,中国走出另一条路,日本也在战后被重构。此刻再回看那些游记和专栏,最该问的是方法论:把复杂社会用几段见闻就定性,是不是太草率?把个别地区的乱象当全国的模板,是不是忽略了结构与外力?视角只盯住“利”,就看不到屈辱下的求存与反抗;只看“忍”,就错过制度即将变化的征兆。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技术、制造、基建、减贫、现代化治理都有实打实的变化。若继续拿百年前的快照作证据,那不是历史研究,是剪贴拼图。
![]()
有些人把游记当显微镜,结果却当成了放大镜,只挑缺点放大看。说中国人只认家不认国,可政策推进时又很乐意把这套说法当推进器。嘴上讲现场真实,手上却用定式框人。把“求利”说成原罪,自己扩张时却把利益当真理。把“空谈”挂在中国人身上,又在自己的报刊上写满“本质未改”的空话。如果这些就是“客观记录”,那客观的边界太松。恭维一句:你们的观察很勤快,结论很省事,可惜把复杂世界做成了速食品,味道浓,营养差。
当年说中国“无国意识”,后来又拿这套说法为侵略找台阶;今天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有人还想用旧镜头看新现实。到底是中国变了而你没跟上,还是你压根不想看见对方的变化?一边说“他们只认利益”,一边在战场和市场里把利益当旗帜,这样的逻辑能站住吗?你赞成“历史快照能定义一个民族”,还是认为“视角偏差比事实更伤人”?欢迎把你的立场说清楚。
![]()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