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妈最近成了小区里的“健身达人”。谁见了都说她瘦了一圈,问起秘方,她总是咧嘴一笑:“我靠的就是不吃晚饭,外加每天一万步!”但某天清晨,李大妈突然在公园晕倒,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医生皱着眉头问她:“您最近是不是刻意节食,甚至用水果替代正餐?”李大妈点头如捣蒜。
![]()
她怎么也想不通:本来是为了减肥、变健康,怎么反而突然晕倒?其实,这样的“减肥套路”,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很多人以为只要少吃多动、靠清断食、猛喝代餐,就一定能变瘦又健康。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无效减肥”行为、不当节食,背后隐患比发胖更可怕。
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调查,我国成年超重及肥胖率超过50%,但同时近三成减肥人群存在极端行为。为什么看似有效的“秘诀”却常常越减越累?哪些流行做法暗藏风险?尤其是最后一种习惯,很多人还在执迷不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许多人一提起减肥,第一反应就是极端节食、不吃主食、代餐代替三餐。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李宁指出:“短期能看见‘体重骤降’,并不代表脂肪减少。许多体重下降其实是水分和肌肉流失。”
哈佛医学院2022年发表的研究指出,长期低热量节食可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15%-20%,身体进入“节能模式”,稍微多吃点就反弹甚至变得更胖。此外,不吃主食会导致葡萄糖供应下降、脑部供能不足,易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医生们还发现,以水果替餐、只喝代餐粉等行为,会让蛋白质、矿物质摄入不足,时间一长诱发贫血、免疫力下降、骨质流失。极端运动也存在危险。协和医院2019年一项随访指出,40岁以上女性日行2.5万步以上,半年骨量流失率高出未过量运动组18.7%。这样“多动”反而加速身体损耗,得不偿失。
更可怕的是,反复减肥、暴瘦暴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单纯肥胖更显著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增加猝死风险。
![]()
很多人以为能“悄悄变瘦”,结果却悄悄伤了健康。根据多项医学研究和临床随访,常见“无效减肥”行为,三个月内可能带来以下变化:
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
节食或极端断食,消耗的首先往往不是脂肪,而是宝贵的肌肉组织。有数据显示,成年人极端节食三个月,肌肉量平均下降6%—12%,基础代谢跟着降低,长期不但难减肥,反而更容易反弹。
免疫力下降、频繁感冒
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会让免疫系统逐步“断粮”。北京大学2018年横断面调查发现,长期以“水果餐”为主的人,呼吸道感染风险比饮食均衡人群高出2.2倍。感冒、口腔炎、皮肤病频发。
![]()
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女性尤其敏感。持续低热量减肥三个月以上,超6成女性会出现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严重时闭经。这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提醒你“健康亮红灯”。
骨密度降低,提前“骨松”
断主食、缺蛋白饮食,会快速流失骨钙。中国疾控中心数据表明,极端减肥女性三个月骨密度平均下降7.5%,年轻时就开始为骨质疏松埋下隐患。
情绪波动,抑郁焦虑加重
减肥后的“快乐”很短暂,显著的情绪问题却悄然发生。协和医院门诊数据显示,持续三个月极端节食者,情绪低落、易怒、焦虑比例高出普通人1.8倍。甚至成为难以逆转的心理问题。
![]()
想科学瘦身,不必靠“极限操作”,抓住下面三条,就能健康又安全。
营养均衡,“主食+蔬菜+优质蛋白”一个都不能少。每天保证谷物主食约150-250克,蛋白质(如鸡蛋、豆制品、鱼肉)不少于两拳头,蔬菜水果每餐一盘。利用“哈佛健康餐盘”法则搭配,不怕饿又有饱腹感。
合理运动,适度为宜。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等。强度以“能说话但唱不出来”为准。切忌单日暴走或超负荷运动,避免肌肉、关节损伤。
![]()
科学设定目标,慢减是王道。中国营养学会指南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0.5—1公斤最为安全。月目标别超过体重的5%,长期保持更重要。无需急功近利,体重反弹风险也可大大降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