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的长春,清晨的冷空气里带着一丝霜气。厂区的灯光在薄雾中亮着,一汽-大众长春奥迪工厂的总装车间已经进入了最后检测工序。
在流水线的末端,王师傅再次俯身,反复检查电动扭矩枪的校准数值,那是他这天第七次核对数据。“不容有失,”他说,“今天的车,不太一样。”
近十个小时后,当夜幕重新降临,灯光照亮的不是流水线,而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仪式。随着一汽奥迪A5(参数丨图片)L领航版缓缓驶出生产线,这家成立于1991年的企业,迎来了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时刻。在掌声与闪光灯的交织中,那台A5L的车身反射着光芒,仿佛把过去三十余年的时光一并映照出来:
从1991年第一辆捷达驶出长春,到今天的A5L智能座舱亮起屏幕,一汽-大众用34年的时间,将中国从“缺车时代”带入“造车强国”的新纪元。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现场表示,产销3000万辆是所有一汽-大众人实干担当使命,汗水铸就辉煌的产业创举,是聚力攻难关、奋进谱新篇的时代答卷。
而这份不忘初心的背后,让外界明白3000万辆不只是一个产销数字的高峰,它是中国汽车工业成熟体系的象征。它意味着,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制造汽车的国家,而是能够以技术、品质与智能化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话语权的汽车强国。它也意味着,那个曾让无数家庭第一次拥有轿车梦想的一汽-大众,如今正以“油电双智”的新战略,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再度领航。
在那一刻,工厂里拧紧的,不仅是螺栓的扭矩,更是中国制造的信念与力量。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中国汽车的34年
如果说这台一汽到底A5L领航版的下线,是一个时间的节点,那么贯穿其背后的,是长达34年的中国汽车进化史。
1991年12月,第一辆捷达在长春下线,那是一汽-大众的开端,也是中国家用汽车时代的起点。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仍在萌芽阶段,汽车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捷达的出现,以“皮实、耐用、经济”的德系品质,第一次让中国消费者真切感受到拥有汽车的可能,也让“造一辆属于国人的好车”成为产业共识。可以说,捷达不仅是一款产品,它更宣告了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从模仿、引进,走向体系化制造。
![]()
从那一刻起,中国的汽车生产线从长春延展至成都、佛山、青岛、天津,一汽-大众在全国形成了覆盖南北、贯通油电的产业格局。每一次产能的跃升,都伴随着技术的迭代;每一次车型的推出,都折射出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进化。
2014年12月2日,一汽-大众第1000万辆整车在长春下线。那时,企业已从“制造”跨入“智造”,从单一轿车品牌延伸到SUV、多品牌共生的完整矩阵。成为继上海大众之后第二个突破千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一汽-大众用23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市场引入者”到“行业支撑者”的跨越。
仅仅六年后,2020年3月30日,第2000万辆整车——新迈腾GTE在长春下线。这一节点尤为特殊:迈腾GTE是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它代表着一汽-大众正式迈入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转型期。此时的中国汽车产业,也已进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换道超车”阶段。从燃油车到混动车,从机械性能到数字体验,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已不再是技术引进的关系,而是共同推动产业生态进化的并行模式。
而如今,当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时,一汽-大众已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从第一个1000万辆用时23年,到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6年,再到第三个1000万辆仅用5年多。这种加速,不只是企业效率的跃升,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整体成熟的体现。
![]()
过去,汽车产业的增长依赖市场规模,如今,它依赖技术体系的深度。而一汽-大众的三个千万辆跨越,恰好映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迁”的全过程:因此,这3000万辆不仅是一汽-大众的规模实力,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提升。
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的话来说,34 年来一汽-大众始终用世界一流的商品满足客户的需求,从一款商品到三个品牌,以33款商品爆款车型享誉全国。
如果说当年一汽-大众的那辆捷达为千家万户点亮了“汽车梦”;如今的A5L则是中国汽车走向智能化、全球化的最新注脚。34年的时间,一汽-大众从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支点,也与整个行业一道,见证了从“追赶”到“引领”的时代跨越。
一个“样本”的转变
过去,汽车质量的核心关键词是“可靠耐久”,而一汽-大众将这四个字演绎到了极致。
关键焊点实行100%在线监控,任何微小偏差都无法逃过系统监测;零部件检测引入分辨率高达500纳米的工业CT技术,对内部结构进行精密扫描;每一款新车在正式上市前,都要完成超过千万公里的动态路试,相当于绕地球数百圈的强度验证……这种极致严苛的品质管理体系,塑造了一汽-大众的品牌基因,也奠定了其在行业中的品质标杆地位。
![]()
然而,真正让一汽-大众与众不同的,并不仅仅是“坚持品质”,而是它在时代变革中持续进化的能力。目前,一汽-大众在全国拥有7大研发基地,研发人员规模与投入资金持续增加,按照相关规划,未来五年年均研发投入约100亿元。从制造标准到供应链整合,从品牌营销到用户共创,一汽-大众早已不再只是合资产物,而是一个深度嵌入中国工业体系、并积极反哺全球的创新平台。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重塑产业逻辑的今天,一汽-大众引入全新CMP电动平台,形成从ID.系列到奥迪新能源的完整布局;率先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实现跨品牌、跨车型的统一智控系统;主导混动动力总成的联合开发,推动中德技术协同进入更深层次;捷达品牌的首款纯电车型,也将搭载自主研发的SOA电子电气架构……这些动作背后,这意味着一汽-大众正从“技术适配者”转向“技术定义者”。
这种转变,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信的体现。合资时代的中国汽车,更多在学习标准;而如今的中国汽车,则在参与标准的制定。一汽-大众的角色,也从中外合作的“示范工厂”,逐步成为“中国智造”的行业样板。跨越的背后,是一汽-大众三十多年如一日的体系化积累。
![]()
因此,3000万辆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叠加,而是标志着中国的“合资时代”已经过渡为“共创时代”。且比3000万辆更重要的是,一汽-大众成立34年来累计营业收入超过5.5万亿元,继续保持国内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合资车企销量第一的地位,它始终是中国汽车时代的“样本”,也是世界汽车的“参与者与引领者”。
面向未来,陈彬直言未来五年要实现五大领先:一是效益领先,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水平。二是规模领先,建制200万辆的规模。三是科技领先,打造合资企业技术新高地。四是扶持领先,提供卓越的事业平台、领先的薪酬待遇和最佳的关爱保障。五是责任领先,带动上下游伙伴共同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回来。
A5L领航版,3000万辆的新起点
当一汽奥迪A5L领航版驶下生产线的那一刻,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辆车的诞生,更是一种理念的延续与进化。A5L的出现,既代表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再出发,也象征着一汽-大众在新阶段的战略自觉。车企不只是要继续“造好车”,而是要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好车”。
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交织的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被重塑:一边是传统能源体系仍具韧性与体量,一边是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技术颠覆。面对这场产业重构的“分水岭”,一汽-大众选择的方向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以更高层次的融合思维提出了“油电双轨,更要油电双智”的战略。
![]()
所谓“油电双轨”,是一汽-大众对市场理性的判断。他深知,能源转型并不是简单的“舍旧迎新”,而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燃油车仍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而新能源车则承载着未来技术的创新与可持续使命。两者并行,才能让转型过程保持平衡与可持续。
而更具深意的,是“油电双智”。它所强调的“智”,不仅仅是车机系统、自动驾驶这样的技术堆叠,而是一种全体系的智能化重塑:从生产线的数字孪生,到供应链的智能调度;从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到座舱交互的人机共感;从研发阶段的虚拟验证,到用户端的OTA持续进化。一汽-大众希望让“智能”,成为贯穿油车与电车全生命周期的共同底座。
![]()
一汽奥迪A5L正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作为一款油车,它承载着奥迪品牌在设计与机械性能上的极致传统;而在智能层面,它又实现了新一代智舱与智驾技术的全面进阶。这种“可成长”的智能体验,意味着即便在燃油车时代的尾声,一汽-大众仍在用前瞻技术定义驾驶新境。更重要的是,“油电双智”不是一个阶段性口号,而是一种体系能力的重塑。
它背后,是一汽-大众对整个产业逻辑的再认知: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动力形式的竞争,而是智能体系的竞争。在此意义上,3000万辆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未来无论是纯电平台的深化布局,还是智能生态的全面共建,一汽-大众都将在“油电双智”的双轨驱动下,继续扮演中国汽车产业“理性变革”的样本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