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
1984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吉普”)成立,中国汽车工业自此打开对外合作的大门。从那一刻起,汽车产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成为中国制造业从“学习者”到“领先者”的生动样本。
40余年时间,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起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跨国车企在中国经历了从“输出技术”到“价值共创”这一角色的转变,中国汽车工业也完成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跃迁。而今,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正凭借自身实力成为走向全球市场的生力军。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秘书长柴占祥是这段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他在《中国经营报》零观汽车“跨国车企在华战略重构解读”特别访谈节目中指出,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中国汽车在很多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当然,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譬如产品同质化问题、极端价格战等,不过这些问题将能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柴占祥认为,随着不同背景的企业加入,汽车产业的市场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汽车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融合多种技术要素的“朝阳产业”。这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视野和更宏观的判断,而不是只关注局部利益。
外资车企功不可没
“我1982年上大学时,全国汽车年产量只有十几万辆。到1984年,第一个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那个时候全国产量也不过30多万辆。”柴占祥回忆道,那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薄弱,对制造、设计、销售、供应链等环节的理解与掌握几乎都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借助改革开放的契机迎来了外资企业的进入。这些企业成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力量,对中国国民经济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据柴占祥回忆,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可追溯至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当时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但主要集中在卡车领域。彼时,从全球市场整体来看,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比例约为8:2;而当时我国二者的比例是1:9。
“直到1984年北京吉普、1985年上海大众相继成立,才真正开启了中国乘用车时代。可以说,是外资企业的到来,中国汽车工业开启了从‘卡车时代’向‘轿车时代’的转变。”柴占祥说。
柴占祥认为,跨国车企不仅带来了产品和技术,也带来了现代制造理念与营销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们推动了中国汽车从“生产资料”向“大众消费品”的转变。“过去汽车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用车,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让汽车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在中国,为世界”
谈及合资企业的缘起,柴占祥讲述了一个细节: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机械部派出代表团赴欧美、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寻求合作。当时,多数车企对于与中国的合作事宜态度谨慎。代表团在欧洲看到满街的大众汽车,虽原计划未安排拜访,但时任机械部部长临时决定前往大众总部。正是这样一次机缘巧合,让中国与大众结下长达四十年合作的缘分。
大众也抓住了这一合作契机。彼时,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希望引进较新的车型,并希望对方在中国投资建厂。当时其他车企均未明确回应,唯独大众给予了积极答复。经过数年筹备,中国的第一批合资企业于1984、1985年相继落地,让中国汽车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开启。
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最初,它们带入中国的往往是较老旧的车型,随后逐渐引入比较新的车型,这些年开始将一些首发车型放到中国来亮相和上市。”柴占祥认为,这一变化体现出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消费者和政府的理解不断加深,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前景比较有信心。
如今,外资车企在制定中国市场战略时,已经将中国放在全球市场全局的重要位置。过去,它们在华的战略是“在中国,为中国”,未来将是“在中国,为中国,也为世界”。柴占祥称,以前外资车企是把海外研发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如今,它们把产品的研发放到中国,并为中国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制新车,同时将中国团队的研发设计、流程、方法等推广至全球其他市场。
柴占祥观察到,跨国车企也在人才培养、供应链重构等方面不断深化本地化布局。他认为,未来外资车企应与中国优秀企业如华为、Momenta、地平线等企业在智能网联以及其他新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赋能汽车产业,形成在中国孵化、服务全球的新模式。
从“师生关系”到“竞合共生”
“回顾中外汽车合作历程,外资企业的心态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早期,它们以‘老师’的姿态进入中国,向中国企业传授如何造车。例如,上海大众成立初期,每卖出一辆车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基金,用于支持本土供应商发展。那一阶段,它们很好地扮演了传道授业的角色。”柴占祥回忆,外资车企教会了中国汽车人从汽车设计、制造到供应链管理等全过程。”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壮大,这种“师生”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合作。“今天很多跨国车企正在调整心态,把研发、管理权限更多地下放给中国本土团队,这正是其对华战略产生变化的外在体现。”柴占祥称,中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包容度和反馈速度远超其他市场,这使中国成为跨国车企创新的重要试验场。这种市场活力让跨国车企能够在中国广泛积攒经验,并将创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场。
展望未来,柴占祥强调,跨国车企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战略定力与长远眼光,不应只看一时一地的得失。全球化虽是大趋势,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本地化是当前的一大现实课题。从长远来看,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各大车企在具体的战略路径上可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他认为,中国车企与跨国车企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竞合共生”。“未来,中国车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与外资车企‘掰手腕’,还要与其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竞争。中外车企双方应形成竞合关系,共同推动行业进步,着力补产业短板,实现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各方的持续创新与协同发展,我们将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