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得说中美会晤,世界关注,这一次,李显龙再发话了。
“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并不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而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频繁经贸、投资和人员往来的区域大国。”10月27日,李显龙却是表达的坦然。
![]()
就在李显龙发表演讲的前几天,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刚刚在吉隆坡完成了为期两天的磋商。
简单来说,在李显龙看来,亚洲和欧洲的安全形势截然不同。他在论坛上明确指出:“欧洲国家很清楚自己的战略挑战是什么……你们面对的是俄罗斯。”
然而在亚洲,绝大多数亚洲国家并不将中国视为威胁,很多国家希望在管理双边关系的同时继续和中国展开经贸往来。
![]()
实际上,李显龙道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中国繁荣我们就繁荣,我们也希望更加繁荣。” 这句话不仅反映了新加坡的务实态度,也道出了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心声。
而这种认知源于亚洲国家与中国紧密的经贸联系。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9111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几乎所有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即便是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希望维持与中国的经济利益关系。日本与中国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投资,澳大利亚的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
![]()
所以对于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存在的双边问题,如南海争端,李显龙的看法颇为理性:“你们也不必把它当成关乎生死存亡的事。”“你们还想做生意,也希望能管控好这种关系。因为总体来说,你们有很多利益牵涉其中。”
李显龙特别强调了中国是一个“地理上的客观现实”。这一表述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中国是亚洲国家无法忽视的永恒邻居,与中国的相处之道必须是建设性的、长远的。
而作为一个小型城邦国家的领导人,李显龙深谙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智慧。
![]()
直观来说,新加坡的生存法则是不选边站队。甚至看来这样的做法总比各自为政、让世界被划分为不同势力范围、小国只能选择唯一‘最好和最大的朋友’要好得多。
而纵览新加坡一直以来的处境,也可以清楚这种平衡战略在新加坡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使作为美国的安全合作伙伴,新加坡也坚持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
不过之所以能够保持平衡,实际也是因为李显龙清楚知道中美关系对地区国家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答案不是二选一。
![]()
在李显龙看来,亚洲国家普遍希望通过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促进自身繁荣,同时借助与美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平衡。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正是亚洲与欧洲在安全观念上差异巨大的根源。
正如李显龙所言,亚洲国家总体上和中国的关系让亚洲的战略形势呈现出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基调,且李显龙有自己的步调。
另外对大国博弈,李显龙为全球贸易体系提出了三项对策:不放弃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建立连接全球各区域的贸易网。
![]()
“不要放弃世贸组织。这只老狗还有余威,”李显龙在伦敦的对话会上表示,“虽然它有许多缺点、效率低,而且因为达成共识需全员一致同意,所以陷入决策困难。但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仍有作为空间。”
他主张采用诸边主义的方式推动具体项目,由部分国家就某些课题达成具体协议。实例包括世贸电子商务联合声明倡议,以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未来投资与贸易合作伙伴关系”(FIT-P)。
FIT-P由新加坡、新西兰、阿联酋和瑞士等约14个小国发起,旨在针对投资、贸易和解决争端等方面的广泛规则达成共识。
![]()
李显龙指出,即使世贸组织机制失效,成员国仍可互相合作,避免陷入所有国家对抗所有国家的混乱局面。
对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李显龙分享了新加坡的经验:对外要能值得信赖、要做出建设性的贡献,成为一个人们知道会有所作为、能提供援助的国家。
同时,国家须做好保护自己的准备,不能期待在关键时刻会有其他国家代为出头,这样可以拥有选择权,有力量平衡,多方参与者并存。
![]()
虽然这种状态并非完美,意味着各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大家可以实现共同繁荣。
而回望8月的中美经贸磋商,再看李显龙10月在伦敦的讲话,一条清晰的逻辑浮现出来:当美国在8月延长对华关税休战期时,亚洲国家看到的是坚持对话、扩大合作的必然性。
同样地,李显龙的直言不讳,让西方听到了亚洲的集体心声:拒绝新冷战,不愿选边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