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突袭了四川。
无数建筑在强震中倒塌,无数家庭在刹那间分崩离析,而在这片废墟之中,一辆银灰色的小汽车却以近乎奇迹的方式“存活”下来。
一辆车,到底为何能够入住纪念馆?
全家的梦
在四川绵竹的汉旺镇,杜模明早年靠着跑小生意一步步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
那个年代,信息闭塞,资源贫乏,他既不是什么商界精英,也没什么眼光独到的门路,只是靠着一股肯吃苦、不服输的韧劲,一点点地积累起家底。
从摆摊修修农具、到跟人合伙倒腾些水泥、沙石,他什么都干,也从不计较回报的快慢。
2007年初秋,他家那栋四层高的小楼刚竣工,天晴时楼顶能望见不远处的山头,窗外的田野风拂过来带着稻谷香。
村里人路过时都会抬头看一眼,夸他这几年发了。
![]()
可杜模明心里明白,这远远还不够。
他的孙子孙女快要上小学了,学校在县城,每天往返十几公里路,靠摩托车接送风险太大,骑电瓶车更不现实。
他想,要是有辆小汽车,该多方便。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抹不掉了。
他的儿子杜明君,早年也跟着他做些小买卖,但更多时候是在镇上的水泥厂打工为主。
![]()
父子俩合计了一下,家里这些年攒下的钱差不多能腾出十几万元,加上年初赚的一点工地尾款,东挪西借一下,凑个十八九万,应该能买辆不错的家用轿车。
于是,两人决定,趁年底之前把车买了,来年开春接送孩子读书,既安全又体面。
那天早晨,父子俩穿戴整齐,从镇上坐车到绵竹市区。
一进汽车4S店,杜明君的眼睛就被大厅中央那辆银灰色轿车吸引住了。
车灯如鹰眼,车身线条顺滑,尤其那沉稳中带点金属冷光的银色,在阳光洒落下显得格外有质感。
![]()
销售员笑着迎上来,介绍道:“这辆是我们这儿卖得最好的雪铁龙凯旋,去年从武汉刚运来的,配置不错,动力也强。”
杜明君虽不是行家,但自从决定买车后,他早就偷偷研究过几款热销车型。
他越听介绍越满意,而杜模明虽然对汽车一窍不通,但看到儿子点头频频,也暗自安心。
绕着车转了几圈,他下意识摸了摸车顶。
销售员带他们参观了整个展厅,还试着推荐了几款价格更低的车型,可杜明君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辆凯旋。
![]()
父子俩回到展厅中央时,几乎是心照不宣地再次站在它面前。
谈价格的时候,两人都有点肉疼。
18万元,虽然比他们最初的预算略超一点,但想到这辆车为了方便生活,可以遮风挡雨,甚至可以在未来某天载着一家人去看看更远的地方,那笔钱就不那么难舍了。
第二天一大早,杜明君就迫不及待地去了绵竹车管所上牌。
他按流程排队摇号,十个号码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眼花缭乱之中,“川F·A8512”这个号码突然映入他的眼帘。
![]()
他觉得这组数字朗朗上口,而且好记,没多犹豫便点了确定。
若干年后他说起这段经历时总带着点不可思议的语气:“那天也没多想,就是觉得顺眼好记,谁知道那号后来……就成了大新闻。”
车毁楼塌
2008年5月12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一。
那天午后,绵竹的天气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就在下午2点28分,一阵几乎难以形容的震动猛地袭来。
![]()
大地仿佛在哀嚎,先是轻微晃动,随后便是剧烈的震颤,犹如猛兽翻身一般让整片土地都颤抖了起来。
墙壁开始咯吱作响,吊灯剧烈晃动,茶杯从桌上跌落,碎裂声与尖叫声交织在一起。
“地震!”有人喊了一声,声音里满是惊恐。
杜模明几乎是下意识地跳起,手中的茶杯还未落地,他已经拖着朋友往楼下跑。
楼梯在颤抖,墙体龟裂,耳边尽是轰鸣,他顾不上疼痛的手臂,也顾不上刚摔在楼梯口的背影,只一心想把家人从楼里救出来。
![]()
外面的街坊也都疯了一样往空旷地带跑去,人们扶老携幼、跌跌撞撞,有的甚至光着脚,有的还穿着拖鞋,连门都没来得及关。
十几秒后,杜家那栋四层小楼便像一座沙雕一般,在剧烈摇晃中轰然倒塌。
那一刻,杜模明呆立在空地上,眼睁睁看着自己几十年拼出的家轰然垮塌。
他的心也像那楼一样,碎了。
更令人揪心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儿子杜明君是否安然无恙。
那辆凯旋本来被他小心翼翼地停在畜牧站后院的简易棚里,可现在,棚子早就没了形状,只剩一堆扭曲的铁皮和倒塌的墙板。
“算了,命保住了就好。”他喃喃地说。
家毁了,车没了,但人还在。
这是他在极度混乱中唯一能抓住的安慰。
就在此时,传来了消息——杜明君逃出来了!
![]()
他所在的水泥厂也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但幸运的是,厂房刚刚施工完毕,还未投入大批设备,因此伤亡不大。
地震发生时,他正好在厂区外场地上搬运材料,第一时间就逃了出来。
等他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时,看到的,是自家人围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旁,一个个满脸惊魂未定,但全都还活着。
父子相见,杜模明再没忍住,抱着儿子哭了出来。
九天后,救援基本稳定,余震强度渐弱。
![]()
杜模明带着杜明君重新回到那片已经面目全非的家园。
第二天,一辆过路的消防车路过畜牧站。
杜模明连忙上前请求协助,消防员了解情况后迅速展开救援,切割工具、撬杠、十几名队员齐上阵,终于将被埋的车身从废墟中一点点解救出来。
当整辆车终于呈现在阳光下时,人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车体严重受损,车门扭曲,车尾完全塌陷,右侧车身几乎全毁,唯独驾驶座的那块区域,竟然完好无损,连方向盘都还端端正正地摆在那里。
![]()
“试一下?”有人提议。
杜明君侧身钻进驾驶舱,点火——发动机居然“咔哒”一声启动了。
他愣住了,随后猛地踩了一脚刹车,仪表盘亮起。
四周的人都呆住了。
谁也不敢相信,这辆已经如废铁般的小轿车,竟然还活着。
那一路,他们开得不快,车胎不稳,每过一个坑洼都会剧烈晃动。
![]()
车门摇摇欲坠,金属摩擦的声音夹杂着发动机低沉的轰鸣,他们甚至连收音机都没关,就让音乐在车里低低响着。
是修理厂的广播电台,播放着灾后慰问和各地救援信息。
一辆这样的车开在街头,无疑是一道异样的风景。
很多人在街头看到它时,第一反应不是惊奇,而是震撼。
有人愣在路边看,有人掏出手机拍照,还有人追着车尾小跑几步,大声喊:“这车居然还能开!”而就在一处路口停红灯时,一位来自成都的记者正好经过。
![]()
他盯着那车看了许久,忽然举起相机“咔咔”连拍数张,镜头下,残破的车身在灰色城市中如一面沉默的旗帜。
照片没有复杂构图,只是一个斑驳的后视镜、破裂的车灯、和那串显眼的车牌:“川F·A8512”。
这组数字,如被命运早早钉在了这场灾难的年表上,8,代表2008年;5·12,是地震发生的那天。
本是一组机选的号码,却因为这场浩劫,成了符号,成了纪念。
![]()
记者将照片发到了微博和本地新闻网站,配文不过一句:“这是我在绵竹街头看到的最有力量的画面。”
但就是这样简洁的一张图,在当天晚上便被转发数万次。
社交平台一夜之间炸了锅,照片下评论如潮:
“它没有倒下,哪怕被废墟掩埋,它还在开,太像我们的家乡了。”
“这不是车,是一种活下去的力量。”
“512那天我家也塌了,我现在住在帐篷里,但看到这张图我哭了,谢谢这辆车。”
还有人直接称呼它为“神车”,给它起名“凯旋号”,寓意劫后重生、胜利归来。
![]()
它成了网络上最热的新闻之一,被多个主流媒体转载、评论员引用,更有不少人将这张照片设为电脑桌面或社交头像。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神龙公司,也在次日早上接到了一个电话:“你们家的凯旋,火了。”
照片传回厂方时,公司上下都炸开了锅。
一辆普通的雪铁龙轿车,竟在灾后成为了亿万人精神的投影,市场部立刻组织员工开会,不少人一边看照片一边红了眼圈。
![]()
有人提议:“我们捐一辆新车给车主,回收这辆老车,送去纪念馆。”这个提议一出,全体一致通过。
员工自发发起募捐,短短几日就筹得近十万元,公司高层也被这股热情感动。
纪念馆里的不朽铁证
2008年7月,在一场并不隆重却极具分量的捐赠仪式上,“川F·A8512”被正式移交给汶川地震纪念馆筹备方,成为第一批进入文物保护档案的“幸存实物”。
![]()
车子被静静安置在馆内核心展区的展台上,四周是透明防爆玻璃罩,前方是一块铭牌,写着简单却震撼的一段话:
“这是从绵竹废墟中挖出的普通轿车,它的车牌‘川F·A8512’,在劫难之后成为千万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符号,它象征着不屈、顽强与希望。”
展厅的灯光恰到好处地投在车身上,映出斑驳的裂痕和扭曲的钢板,恍若旧伤未愈的战士,依旧站立在战壕边守望。
![]()
无数网友在网上留言:“别动这辆车,它是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如果连这点人情都讲不通,那纪念还有什么意义?”
最终,这份争议被一路上报至公安部。
公安部在充分评估了社会影响、舆情导向及车主动机之后,作出一个极具温度的决定:
特批恢复车牌号“川F·A8512”的使用权,保留该车作为特殊文物的法律身份,不再纳入正常年审与税费系统,由纪念馆永久收藏、专属展出。
![]()
这是公安部极少数为个体车辆做出的破格批复,而它也让这辆平凡小车,彻底成为“非凡之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