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省文物局发布
《关于公布大理州鹤庆县等4个城(村、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街区的通报》
其中
大理州鹤庆县
剑川县弥沙乡弥新村
依托深厚历史底蕴
与独特文化价值
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
![]()
两地的入选
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与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一起来了解
鹤庆县
鹤庆县位于大理州北部,地理优越、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滇西北的重要门户,在这片239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28万居民在此栖息,包含了白、汉、彝、傈僳、纳西等多个民族。
![]()
自汉代以来,历经南诏、大理国、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其具备了申报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
据《康熙鹤庆府志》记载,汉代以前,鹤庆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为叶榆县地,隋及唐出属尧州都督府,南诏设谋统部,宋大理国为谋统府,元宪宗三年设鹤州,元八年设鹤庆路,县名由此始,直至1949年成立鹤庆县人民政府。经过历代风雨变迁,在这座古城里,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古城内文庙、古建筑、古院落、古街林立,时光仿佛凝固,告诉我们这里自古就是文化繁荣、商贸发达的地方,让人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
![]()
古道漫漫,马铃回响,昔日穿行在山间的马帮、驼队,为鹤庆商帮踩出了一条千古流传的道路。清道光年间,李恒春在鹤庆创办同心德商号,此后涌现出大小商号数百家,以同兴德、兴盛和、福春恒、恒盛公、庆昌和等大商号为首,使得鹤庆商帮文化就此兴起。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贸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为日后鹤庆的繁荣打下了根基。商帮文化、马帮文化和白族文化的交汇,印证了这里商贾必经的独特历史区位,也使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
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境,红军大破云鹤镇,在鹤庆黄坪镇、县城云鹤镇召开的两次会议,史称“鹤庆会议”。确定了“调虎离山,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方针,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堵,为北上会师迈出了重要一步,让鹤庆成为了英雄之地,孕育了黄洛峰、田林勋、蒋仲铭、李建尧等一大批英雄儿女。鹤庆也因此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小锤叮当、岁月悠悠,见证着新华村的历史沧桑巨变,千百年来,走夷方的小炉匠沿袭着工匠遗风,铸就了当下的“中国银器第一村”。新华银器采用纯手工制作,以设计精美、工艺精湛而蜚声省内外,远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在叮叮当当的錾刻声中,在千锤百炼的淬炼下,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白族工匠村。在鹤庆,非遗文化丰富多样,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白族调等这些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让这座西南小镇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献名邦。
![]()
瑶台仙池,散落凡尘,鹤庆坝子大小龙潭星罗棋布,潭水清澈,四季涌动,造就了金沙江畔的“鱼米之乡”。伴随着雾气飘散,百鸟齐飞,山水云天浑然一体,让这里成为了遗落在人间的水乡泽国。潭水涟漪,逐光放彩,让泉潭湿地四季色彩变幻,如歌如梦,风韵无穷。历史留下的绝美芳华,造就了鹤庆深厚的底蕴,多元文化的交融,绘就了鹤庆多彩的历史,蜚声世界的银器技艺,铺陈出鹤庆未来的美好画卷。
鹤庆,历来人才辈出,经济活跃,长期是滇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战略中心。明清两朝,鹤庆考中进士共有34人,其中点选为翰林5人。
![]()
明代,彭富引进抽铜铁、制针、铸锅等工艺,推动了鹤庆经济发展。杨轮册封琉琉成为云南重要的航海家,同时他也是弦歌派琴师,是全国有名的音乐家。清代有蒋宗汉、丁槐等抗法名将,还有赵鹤龄、杨金铠等文化名人,李恒春、舒金和等名商。近代有当过国民党中执委员的李宗黄,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书记李耀廷,云南早期的革命先行者,红色出版家黄洛峰,老红军老将军田麟勋,抗日爱国献机义士、名商杨西园,滇缅公路的杰出贡献者王锡光,中国防化军事先驱李忍涛将军,儒商义商兰廷举,李岳嵩、李孟白、朱靖卿等,文化名人有宣伯超、王铁聋、杨天禄、黄毅中、李金玮等,他们的故居部分仍保存到现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
鹤庆作为一座历史浓厚的古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加强了对鹤庆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
剑川县弥沙乡弥新村
弥新村位于弥沙乡东南部,坐落在弥沙河两岸,西靠象图乡,南邻洱源县,东接沙溪镇,北与弥沙乡大邑、东庄和西庄3个行政村山水相连。
![]()
弥新村历史悠久,据最早的文献记载,弥新村辖区内的弥沙井自唐朝开始产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盐马古道发源地之一。弥沙井在元、明、清几个朝代都设派盐大使(任巡检)大使署、巡检司、盐课司,属五井盐课提举司,弥沙盐井位列“母井”,曾统辖周边的乔后井、云龙拉井等“子井”,在盐马古道和盐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弥新村以弥井自然村为核心区域,村落形态和历史建筑保存完整,除特色民居风貌保持良好之外,也较好地保存了三圣宫、盐神母祠等盐马古道时期遗留的文物古迹,同时盐业的发展也带动文化的交融发展,传统白族农耕文化同儒道释文化融合,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
弥新村弥井自然村村落沿弥沙河两岸山地分布,村落内房屋依山而建,人们傍水而栖。根据《康熙剑川州志》记载 ,弥新村古时主要聚居地弥沙井分“东河沿,西河沿”,对照清康熙年间李苾在《滇南盐法图 ·弥沙井图》中所绘制的弥沙井,历经几百年弥新村落形态保存完整,至今不变。
![]()
村委会所在地村落内有3条南北向道路,东侧村落内一条道路为洱剑公路,另一条为东河岸沿河石板巷道;西侧村落内道路为石板巷道,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幽深的古巷道整齐地分布在弥沙河两岸。东河沿和西河沿依山傍水住着上百户白族居民,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村庄西部的山谷幽深静谧,古树、溪流点缀其间。
![]()
弥沙盐业的缔造者“盐神母”的传说在村里流传不息,每年农历四月八的时候,村民都要到村西山顶上的百花潭迎接“盐神母”,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有耍牛、耍龙、耍狮、打渔、砍柴及三弦情歌对唱、戏曲等文艺表演 ,渔樵耕读的文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盐业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往来和马帮的流动,本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交流越发密切,佛教、道家和儒家思想先后传入弥沙井,儒道释三家汇聚并同本土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原文化、藏区文化、白族本土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的独特地域文化。
![]()
![]()
弥沙井作为盐马古道时期的产盐重镇,除了受白族文化的影响,当地民居吸收借鉴了中原汉文化、吐蕃文化,同时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等因素,导致民居同剑川传统建筑略有不同。传统民居以“一颗印”“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的院落式为主,院内多种植果树花草,生活环境悠然闲适。
![]()
![]()
弥沙井在历史的发展中变迁,因盐业的变革,1956年弥沙井的制盐史也随着时代落幕。虽然村内“大使署”“巡检司”“盐课司”遗址早已经改建,城隍庙遗址上盖起了希望小学,但弥新村弥井自然村村落形态完整地保存下来,此外五里坡、三圣宫、盐矿洞、新建昭应寺碑、改建龙神祠碑、西铭山火葬墓群等历经沧桑的遗址也被较好地保存下来,见证着弥沙井的盐业发展史。2013年弥新村弥井村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
弥新村凭借其完整的传统格局、深厚的盐业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建筑风貌,生动诠释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深厚内涵与保护价值。
来源:大理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