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愈见你 |书为良 “药”:我的 22 年 “战糖” 记

0
分享至

编者按:在人类漫长的生命旅程中,健康与疾病始终如影随形。每一次关于疼痛与疗愈的记录,都成为人性、希望、坚韧与爱的深刻展现。而放眼未来,我们预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的惊人飞跃,更是对病患愈发深切地理解与尊重。医学的终极使命,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在敬畏中寻求精妙干预,在理解中维护动态平衡,与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共舞。本文为《身体周刊》读者投稿的患者故事,“愈见你”,感受生活的点滴。


古人说:“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这里的“服药”与“医俗独有书耳”意思大概是一致的!不过,对于我来说,书籍不但有“医俗”的妙用,还是慢性疾病的“克星”。它不仅激励我战胜了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心灵阴影,而且还让我在战胜慢性疾病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在书中收获着五彩缤纷的人生。

命运转折:疾病突袭,深陷绝望深渊

2003年12月,命运的车轮毫无预警地陡然转向灰暗。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阳光依旧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然而对于我而言,平静的生活却在瞬间被打破,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如恶魔般悄然而至,将我紧紧缠住,我被迫住进了市医院。起初,我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寻常的疾病,以为凭借着现代医学的力量,很快就能将其战胜,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然而,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局势急转直下,病情的恶化之势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以一种无情且不可阻挡的力量席卷而来。我的视力开始逐渐变得模糊,曾经清晰可见的世界仿若被一层薄纱所笼罩。熟悉的面庞、美丽的风景,都变得朦胧难辨,一切都仿佛隔着一层雾霭,让我感到迷茫和无助。精神状态也萎靡不振,往昔那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只剩下倦怠与乏力。整日昏昏沉沉,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提不起一丝劲头,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肢体的水肿更是让我苦不堪言,双腿好似被灌了铅一般沉重。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那种艰难的感觉,仿佛是在泥沼中前行,举步维艰。全身的瘙痒更是难以忍受,就好似有万千只小虫在肌肤下不停地钻动,无论是夜晚还是白天,都无法得到片刻的安宁。夜不能寐、坐立不安,那种煎熬几乎要将我的意志消磨殆尽。三高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也接踵而来,身体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四处都响起了“警报”。健康的基石在一点点崩塌,生命的大厦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我真的有点“心灰意冷,生不如死”的味道。

每天,我都要注射三针胰岛素,还要口服多种药物,这样的治疗持续了整整三个月。那段时间,我的生活被药物和针管所充斥,每一针、每一粒药,都承载着我对健康的渴望。然而,家庭经济的拮据却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摆在面前。无奈之下,每天注射三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改为口服二甲双胍等多种西药。在那漫长的近半年多时间里,病情虽有了些许好转,但疾病却依旧如跗骨之蛆,紧紧相随,慢性疾病的折磨从未有一刻停歇。在医院的病房里,我目睹了太多与我病情相似的病友,他们的痛苦和无奈深深刺痛着我的心。有的人甚至已经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而当时的我,只有34岁,生命却仿佛走到了尽头。每日里,我都活在深深的绝望中不能自拔,未来的路在何方,我一无所知。

书籍启智:燃起希望,直面疾病挑战

就在黑暗几乎将我吞噬之际,一束光透过缝隙悄然照入。从前同事东叔前来医院探望,带着沉甸甸的关怀——一大堆旧书籍。在这摞书中,一本《怎样对慢性病作斗争》(作者邓颖超)宛如明珠,翻开书页,一段话仿若洪钟鸣响,振聋发聩:“有了病,就要从生病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承认它,正视它,在日常具体行动中要认真地对待它。要积极治疗、休养,并且努力使治疗、休养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又要藐视它,不要被它吓倒,要培养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心和坚强意志。”书中作者应对慢性病的这些话对我震动很大。 字字句句,直击灵魂深处,犹如混沌中一声清亮号角,唤醒我沉睡的斗志。它让我明白,疾病虽是强敌,但并非不可战胜,正视是勇敢第一步,藐视是心底底气,信心与意志则是攻坚利刃。

紧接着,歌颂张海迪、史光柱的书籍也映入眼帘。张海迪高位截瘫,却以钢铁般意志在知识海洋遨游、于文学天地驰骋,用轮椅“丈量”人生广度;史光柱在战火中失去双眼,仍凭借顽强毅力,在黑暗里摸索前行,绽放别样光芒,书写英雄篇章。他们身残志坚的奋斗历程,如同一幅幅磅礴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帧都满溢力量,深深烙印心间,化为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督促我振作精神,握紧对抗病魔的拳头,认真考虑如何与慢性疾病抗争到底。首先是正视疾病,远离内心的恐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其次在饮食上我也遵医嘱“膳食清淡,少吃多餐,少盐,少油,远离糖类食品饮料和油炸食品”,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身心治疗,糖尿病给我带来的各类并发症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我的身体却似春回大地的草木,渐有复苏之态,精神重拾往日光彩,眼中重燃生活热忱。

主动出击:走出医院,拥抱自然与生活

然而,医院宛如一座“悲伤城堡”,四周充斥着糖尿病并发症酿就的悲剧:“某某某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引发双目失明了,某某某又因为糖尿病并发症截肢成为了残疾人,某某某又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突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一命归西了”等一类不幸的消息深深地刺痛着我神经,伤感与死亡一直困扰着我。我感觉长期呆在这样伤感的环境下,确实不利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恢复。于是,我果敢抉择,怀揣《怎样对慢性病作斗争》等书籍,大步迈出医院大门,投身清新自然怀抱。我向单位请缨复工,不顾主治医生休养叮嘱、单位领导担忧劝阻,毅然收起全休证明,奔赴工作岗位。因我深知,工作是生活锚点,能赋予日子充实节奏、重拾自身价值;大自然是心灵疗养院,新鲜空气、葱郁绿意可涤荡阴霾、唤醒生机;而书籍则是信念灯塔,持续发光,稳固内心防线。

工作之余,我投身体育锻炼,晨曦微露时,于公园小径慢跑,脚步丈量坚韧;夜幕低垂时,在广场伸展拳脚,汗水挥洒希望。在这场与病魔“拔河赛”中,乐观主义是我坚实的绳索,积极主动工作热情化作强劲后援,身体机能渐次回升,各项健康指标稳步趋好。高血压从骇人的180/100降至平和的135/85,蛋白尿由危险的3+淡化为可控的1+,餐前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也分别控制在6.5和10点以下了,肢体水肿和视力模糊也逐渐消失了,身体恰似重启引擎,焕发生机活力。半年后的一天,当我把自己的这段“战糖”经历与复查佳绩分享至病友群,收获满屏敬佩和点赞,那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是对我坚持的认可,更是激励我在“战三高”引发各类并发症的路上奋勇前行的动力。

收获成长:以书为伴,书写不凡人生篇章

时光如潺潺流水,悠悠流转,不知不觉间,已然过去了22个春秋。这22年,是我与慢性疾病不懈抗争的22年,是风雨兼程的22年,道路漫长且崎岖。22年前,我还是一个浑身是病的青年人,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那时的我,被疾病折磨得身心俱疲,仿佛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然而,即便身处黑暗,我心中仍有一丝微光,那便是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在那些被病痛纠缠的日子里,我手捧着一本本励志书籍,在字里行间寻找着力量和勇气。我不停地写稿,试图用文字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也用文字描绘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年过五旬。糖尿病并发症依旧如影随形,时刻折磨着我。但好在,《怎样对慢性病作斗争》这本书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从未放弃过抗争。同时,阅读、写作和跑步等兴趣爱好,也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束束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慢性疾病曾经给我带来的失落和阴霾。在逆境中,我默默耕耘,不曾有丝毫懈怠。渐渐地,我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希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曾经那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如今已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业余作家。我不仅成功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还在全国各地500余家纸媒发表了3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中,有126篇文章获奖,每一个奖项都是对我坚持和努力的肯定。

如今,书籍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我健身养生、战胜慢性疾病的重要财富,更是我吸收知识营养的宝库。在书籍的世界里,我丰富了业余生活,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也充实了人生。慢性疾病虽然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书籍的海洋,在文字的世界里畅游,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始终保持着放宽的心态,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工作,坚持阅读、写作和体育锻炼,做到科学合理膳食,再加上药物的对症治疗,我一定能够与慢性疾病抗争到底。慢性疾病带给我的伤害会越来越少,而我,也将活得更加精彩,更加坚强!



专家点评:

苗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一、糖尿病长期管理核心:预防并发症为先,“防大于治”是根本

糖尿病管理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降低血糖数值,而是通过长期、稳定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延缓或阻断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如肾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这是“防大于治”的核心逻辑:一旦并发症形成,部分损害(如晚期肾衰竭、不可逆性失明)往往难以逆转,不仅治疗成本大幅升高,还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结合患者的经历可发现,其2003年确诊糖尿病时即已出现视力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蛋白尿(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糖尿病常见合并症,会进一步加重并发症),反映出疾病早期可能存在“代谢控制延迟”或“干预不及时”的问题:若能在糖尿病确诊初期就通过规律监测(如每月监测空腹/餐后血糖、每3-6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糖与饱和脂肪),或许能避免并发症在短期内集中出现。

所幸,患者后续通过综合管理成功遏制了并发症进展(如视力模糊消失、蛋白尿从3+降至1+),也从反面印证了“预防进展”与“早期预防”同样重要——“防大于治”并非仅针对“未发生并发症者”,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而言,“防止病情恶化”也是“防”的核心内涵,这一点在患者的历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并发症已发生时:积极综合治疗是阻断进展的关键

当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后,临床管理的重点需转为“控制危险因素、保护靶器官功能、防止病情恶化”,需围绕“血糖-血压-血脂-靶器官保护”开展多维度治疗,而非单一的降糖药物治疗——患者的应对措施完全契合这一医学原则,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精准控制核心危险因素,切断并发症进展源头

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本起因”,患者初始通过胰岛素降糖,后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为二甲双胍等口服药,始终坚持药物治疗,最终实现“餐前血糖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患者的蛋白尿从“3+(大量蛋白尿)”降至“1+(轻度蛋白尿,提示病情缓解)”,视力模糊、肢体水肿逐渐消失,这表明治疗不仅控制了血糖血压,更直接保护了肾脏和眼底的靶器官功能——临床中,糖尿病肾病早期(如微量白蛋白尿期)若能及时干预,部分损害可逆转,患者的案例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证明,也提示“并发症并非一旦发生就必然恶化”,积极治疗可实现“病情缓解”。主动调节心理环境,减少应激对病情的负面影响

患者意识到医院内“病友悲剧的负面氛围”会加重心理负担,进而可能导致血糖、血压波动(心理应激是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的重要诱因),因此主动出院复工、拥抱自然——从医学心理学角度,这一选择属于“心理干预的主动实践”,避免了负面情绪对代谢控制的干扰,客观上为并发症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慢病管理的“三驾马车”:合理用药、良好生活习惯与积极心态缺一不可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病,其管理需要“药物-生活-心理”三者协同,形成闭环——这是内分泌科临床实践中反复强调的“综合管理模式”,患者的22年抗争历程,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范本”:合理用药是“基础保障”,需遵循“个体化+遵医嘱”原则

患者从胰岛素治疗到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始终在医疗指导下调整方案(未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符合“糖尿病个体化用药”原则——需特别注意的是,其合并肾病时,二甲双胍的使用需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避免肾损伤,患者的用药调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方案适合其病情;而“长期规律用药”是血糖、血压稳定的前提,若存在“漏药、自行改药或停药”,再完善的生活方式干预也难以实现代谢达标。良好生活习惯是“非药物治疗核心”,是药物无法替代的“疗效放大器”

患者严格践行“膳食清淡、少吃多餐、少盐少油、远离糖及油炸食品”,完全契合指南推荐的“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增加膳食纤维);同时坚持 “晨曦慢跑、夜幕锻炼”,通过规律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调节血压——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若能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0%,血压降低5-10mmHg,患者的指标改善(血糖、血压、蛋白尿),很大程度上源于生活方式的“长效赋能”,这是药物无法替代的。积极心态是“长效动力源”,决定管理的“依从性与持续性”

患者从“心灰意冷、生不如死”到“正视疾病、主动抗争”,核心转折点是书籍带来的心态转变——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慢病患者的“疾病接纳度”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消极心态易导致“漏药、不控制饮食、拒绝锻炼”,而积极心态能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坚持健康习惯。患者受“正视疾病、藐视疾病”理念启发,结合张海迪、史光柱的励志案例建立信心,这种“心理赋能”使其在22年的抗争中未放弃,最终实现“带病高质量生存”(如加入作协、发表300余万字作品),充分证明了“心态是慢病管理的‘隐形催化剂’”。

总结

患者的糖尿病抗争历程,不仅是个人意志的胜利,更暗合了内分泌科对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原则:从“防并发症”的早期意识,到“并发症已发生后的综合治疗”,再到“药物-生活-心理的协同管理”,每一步都与医学指南高度契合。其案例也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重要启示——糖尿病并非“绝症”,只要坚持“科学管理、积极心态、长期坚持”,就能实现“与病和谐相处、高质量生存”,甚至在与疾病的共存中收获更丰富的人生价值。

来源:唐文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一位76岁母亲的倾诉:此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帮女儿带孩子

一位76岁母亲的倾诉:此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帮女儿带孩子

人间百态大全
2025-10-25 06:50:03
北京饭店建到14层时,汪东兴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上报:不能再建了

北京饭店建到14层时,汪东兴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上报:不能再建了

浩渺青史
2025-11-08 18:09:04
向毛岸英扔下汽油弹的南非飞行员,在51年时获安慰奖,最后咋样了

向毛岸英扔下汽油弹的南非飞行员,在51年时获安慰奖,最后咋样了

抽象派大师
2025-11-04 08:50:03
封杀四年,49岁赵薇突传消息,因胃癌去世传闻5个月前就真相大白

封杀四年,49岁赵薇突传消息,因胃癌去世传闻5个月前就真相大白

书雁飞史oh
2025-11-06 19:05:31
师徒变死敌?刀郎撤回版权不到一年,云朵终于反击,结果大快人心

师徒变死敌?刀郎撤回版权不到一年,云朵终于反击,结果大快人心

凡知
2025-09-29 10:37:29
纵览热点|演员王祖蓝有了新身份:受聘为福建一高校客座教授,校方回应“主要教授表演艺术相关课程”

纵览热点|演员王祖蓝有了新身份:受聘为福建一高校客座教授,校方回应“主要教授表演艺术相关课程”

纵览新闻
2025-11-05 16:17:03
曾经的“冷清秋”尽显老态!医美也挡不住的苍老让人倍感惋惜

曾经的“冷清秋”尽显老态!医美也挡不住的苍老让人倍感惋惜

鲁妈影视娱乐汇
2025-11-05 12:36:48
冷空气来了! 江苏最低仅5℃

冷空气来了! 江苏最低仅5℃

金台资讯
2025-11-09 08:07:05
妻离子散舞!莱万妻子与他人热舞,遭球迷嘲笑,致夫妻双方大吵

妻离子散舞!莱万妻子与他人热舞,遭球迷嘲笑,致夫妻双方大吵

小金体坛大视野
2025-11-08 14:36:39
设计院不敢干的事,让农村包工头干了!

设计院不敢干的事,让农村包工头干了!

小卢说建房
2025-11-08 20:22:05
老婆出轨后,对方的妻子找到我,你老婆跟我老公好上了

老婆出轨后,对方的妻子找到我,你老婆跟我老公好上了

诡谲怪谈
2025-11-04 21:09:44
莫非,所有人都被何小鹏耍了?

莫非,所有人都被何小鹏耍了?

茄小茄说事
2025-11-07 11:39:15
一株近百斤! 2022年, 四川村民家中挖出百年药材, 后捐献给农科院

一株近百斤! 2022年, 四川村民家中挖出百年药材, 后捐献给农科院

万象硬核本尊
2025-11-08 20:39:42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麦大人
2025-11-06 08:32:30
“被教练强吻了,他是喜欢我还是玩我?”

“被教练强吻了,他是喜欢我还是玩我?”

健身厨屋
2025-11-07 14:31:01
出席“白色恐怖”追思会,郑丽文强调吴石是间谍跟政治思想犯不同

出席“白色恐怖”追思会,郑丽文强调吴石是间谍跟政治思想犯不同

新时光点滴
2025-11-08 16:02:08
专家最新回应“康熙生父为洪承畴”:采样过雍正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后代,DNA证实其努尔哈赤支系

专家最新回应“康熙生父为洪承畴”:采样过雍正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后代,DNA证实其努尔哈赤支系

扬子晚报
2025-11-06 12:13:35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天赐材料接订单接到手软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天赐材料接订单接到手软

财经早餐
2025-11-09 06:13:10
曾琦明明很优秀!可惜爱上有妇之夫,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曾琦明明很优秀!可惜爱上有妇之夫,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吃瓜局
2025-11-08 22:02:44
网友改装167度电池纯电车 续航破千公里 还带家人上路

网友改装167度电池纯电车 续航破千公里 还带家人上路

手机中国
2025-11-07 15:46:03
2025-11-09 09:08:49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6360文章数 50837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头条要闻

诺辉健康从巅峰坠落谷底 杭州总部多处办公地人去楼空

头条要闻

诺辉健康从巅峰坠落谷底 杭州总部多处办公地人去楼空

体育要闻

马刺绞赢火箭,不靠文班亚马?

娱乐要闻

古二再度放料!秦雯王家卫吐槽出现新人物

财经要闻

小马、文远回港上市 但自动驾驶还没赢家

科技要闻

美股“AI八巨头”单周市值损失8000亿美元

汽车要闻

钛7月销破2万 霜雾灰与青峦翠配色正式开启交付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艺术
教育
军事航空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艺术要闻

Elisabeth Marsch:美国当代画家

教育要闻

雅思口语答案不只是模版

军事要闻

福建舰常驻地为三亚军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