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异桐杨珂萱
广西崇左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33公里,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陆路大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作为面向东盟的沿边自贸试验区片区,依托凭祥市“边境口岸+跨境通道+产业园区”的独特优势,承载着探索沿边地区制度型开放、推动中国—东盟深度合作的重要使命。2025年8月,我们在崇左片区制度创新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实习实践。通过参与案例总结、报告撰写与实地调研,我们感受到中越边境跨境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挑战,也见证了崇左片区在推动广西沿边开放过程中的积极探索。
通过对园区涉跨境产业相关重点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各重点企业已结合相关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多类型跨境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推进从园区建成前该地区简单的“过关经济”向“价值链经济”的转变。其中,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园区当地某著名外资电子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总部研发—边境生产—东盟市场”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在大湾区总部开展核心研发、崇左子公司面向东盟开展加工制造,充分发挥凭祥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有效促进企业融入总部整体布局下的电子制造精益生产体系。这也同时强化了跨境货物同本地产业的关联度,实现产业环节“落地生根”。
在东盟特色产品落地加工领域,某大型水果加工企业则持续落实“跨境布局+就地加工”全链条把控。它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建设多个全产业链前端工厂,利用崇左区位优势缩短原料进口通关时间,并在园区内建设先进智能化生产线,从而充分发挥跨境资源协同优势,借此构建较为完善的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凭借自有产品商标与供应链体系建设,向国内外输送优质产品。
在跨境物流支撑领域,某领先供应链公司也充分利用自贸区独特区位优势建设“中越边境产供链仓储中心”,自主打造智能数字平台协同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借助云计算、大数据、AI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自主研发供应链管理系统,搭建一站式智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商品进出口交付时效,推动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生态化发展。
中越跨境产业发展与沿边开放探索业已取得诸多成绩,不过,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相关创新成果在落地实施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政策系统性、协同性短板对企业发展与沿边开放的相应制约。
一方面,企业跨境业务发展同时涉及海关、税务、金融、劳动等多领域多部门,任何一个环节存在制约均会形成木桶效应,降低业务整体效率。比如,现有的多部门管理往往影响企业的问题反馈效果与相关部门的政策调整,企业常会在行政手续上花费大量时间。当前沿边各部门间信息互通、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机制仍不够完善,而企业对稳定、可预期且协同高效的政策环境往往存在较大需求。
另一方面,沿边“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进程仍任重道远。当前,园区经济对口岸物流的依赖度较高,“通道经济”产业附加值低,易受外部环境波动影响,而高附加值、强带动性的本地制造与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尚未发展成熟,产业链韧性与深度不足,制约沿边开放的深度。而上述问题的相互关联、彼此交织,也反映出跨境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所面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难题。
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看到中越跨境产业发展的蓬勃脉动与沿边开放探索的生动实践。国家战略的落地,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扎根边境、勇于突破的践行者。而我们从书斋走向前沿、从理论迈向实践,努力追求着知识生产与时代需求的同频共振。(作者均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