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月15日,英国政府突然出手,以“遏制俄罗斯战时能力”这面大旗为由,将制裁的大网撒向了多家中国公司。从山东的炼化企业到香港的贸易商行,一夜之间都被卷入了这场风波。
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中方的回应快得惊人,驻英使馆深夜发文,外交部紧随其后,措辞异常强硬:“没有国际法依据”、“必将坚决回击”,直接把底牌亮了出来。
那么,英国这次突然出手打的什么算盘?中方的回应他们又能否听得进去?
![]()
规则的鸡同鸭讲
这场冲突最根本的矛盾,在于双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英国挥舞的“大棒”,源自其本国在2019年通过的《俄罗斯(制裁)(脱欧)条例》。在伦敦看来,这就是法律,是他们采取行动的坚实后盾。这套玩法,英国早已轻车熟路,用国内法来处理国际事务,是其向盟友展示强硬姿态、对内巩固政治形象的惯用路径。
但这一套,在中方眼里,完全是另一回事。中方的反驳直击要害:你这个制裁,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了吗?没有。既然没有国际公认的合法性,那它就不是什么“执法”,而是“单边制裁”和“政治操弄”。
![]()
从驻英使馆到外交部发言人,中方反复强调“国际法”这个基准线,目的就是从法理根基上,直接否定英国行动的正当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规则悖论”,英国在自己的法律体系里,觉得理直气壮,拥有强制执行的权力。而中国则坚守在国际法的“护城河”里,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非法越界。
双方都觉得自己站在“理”的一边,却用着完全不同的两本规则书。这导致对话根本无法进行,只能各自强化立场,一个高举主权执法的大旗,一个则捍卫国际公理的原则。这正是近年来制裁武器被频繁滥用的核心症结。
![]()
想当手术刀,却成了大铁锤
英国的这份名单,设计得不可谓不“精准”,它试图描绘出一条完整的打击链条:上游,是俄罗斯的油气巨头。中游,是负责运输的“影子船队”和特定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甚至连船舶的IMO编号都列得清清楚楚。下游,则是为俄提供关键电子元件的深圳供应商和香港分销商。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掐断俄罗斯的“资金血管”和“运输神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柄意图精准的“手术刀”,在复杂的全球商业生态中,更像一柄四处挥舞的大铁锤,造成的经济涟漪远远超出了预想范围。它的主要效果,并非干净利落地“掐断”了交易,而是系统性地抬高了所有相关方的经营成本。
![]()
最直接的冲击,体现在金融和合规环节。那些处理美元或英镑清算的银行、提供海运保险和再保险的金融机构,为了自保,不得不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穿透式”审查。他们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沾上了关系,于是合规成本飙升,交易延迟成了家常便饭。这种压力,很快就演变成一种弥漫在市场中的“寒蝉效应”。
许多原本正常的商业往来,仅仅因为可能与名单上的实体有那么一丝间接联系,就被金融机构主动“去风险化”了。这或许能解释一个有趣的数据:今年9月,中国对俄出口同比下降了21%,受影响的主要是民用机电产品。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进口却基本维持在高位。这说明,制裁并没有真正挡住大宗商品的流动,却实实在在地给正常的制造业贸易添了堵。
![]()
看不见的成本在飞涨
长远来看,市场的韧性超乎想象,当一条路被堵上,资本和货船总会找到新的航道,这种“结构性替代效应”正在发生。企业开始积极寻找非英系的保险服务,探索多币种结算的可能性,设计更复杂的贸易结构来规避风险。
这证明,单靠一纸禁令,想彻底封死一个庞大的贸易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制裁的真正效果,不是阻止了交易,而是重塑了交易的流向和成本结构。
![]()
数据显示,俄罗斯的化石能源出口重心早已“向东转”,中国和印度成为了主要的买家。2023年,中国日均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就达到了约215万桶。供需双方在一个新的、绕开西方金融体系的闭环里,达成了新的平衡。
这里还需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有人说中俄贸易“能源占比超七成”,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准确来说,应该是指在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化石能源篮子”里,原油这一项占据了约七成的份额。看清这一点,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制裁对整体贸易结构的影响,而不是被笼统的数字带偏。
![]()
指控你,但证据呢?
这份制裁名单最大的软肋,或者说最大的“艺术”,在于它的证据是不透明的。英国方面公布了公司名称、简单的业务描述,但对于最关键的“实际交易链证据”,却语焉不详,付之阙如。这就创造了一种“指控即定罪”的强大威慑力。
对于被点名的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自证清白的困局。因为指控是模糊的,你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反驳。这种操作的真正目的,或许就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让所有与你相关的商业伙伴都望而却步,从而实现“一纸指控冻结全链条”的效果。
![]()
更危险的是,这种制裁标准有“外溢”的风险,可能从“实际支持”俄罗斯,扩大到仅仅是“可能支撑”俄罗斯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比如提供服务的港口和仓储公司。这等于把制裁的边界无限扩大了,而这恰恰给了中方反击的绝佳空间。
中方紧紧抓住“证据”这个要害,反复强调“中俄企业开展的是正常经贸合作”,潜台词就是:你说我们违规,请拿出证据来。这种策略,巧妙地将一场高调的政治喊话,拉回到了“谁来举证”的技术层面较量。
![]()
与此同时,中方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合规”叙事。通过强调自己“依法依规”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并通过海关数据、第三方审计等方式,向外界释放“我的合规是可验证的”信号。这既是为本国企业辩护,也是在对冲制裁带来的声誉损害,争取市场参与者的信任。
结语
说到底,英国的这份制裁名单,本质上是一场围绕规则解释权、经济承受力与证据有效性的多维度博弈。它既是伦敦在国内政治压力和国际结盟需求下,不得不摆出的强硬姿态,也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单边制裁在现实操作中的内在困境和局限性。
![]()
这场博弈的走向,最终看的不是谁的措辞更激烈,立场更坚定,而是谁构建的规则体系更具韧性,谁的商业网络更能经受住成本和风险的考验。
中方用“没有国际法依据”、“正常经贸不应干扰”和“必将反制”这三条线,清晰地划定了自己的博弈边界。而英国则面临着一个长期的权衡:通过制裁获得的短期政治收益,是否值得用伦敦作为国际“中立清算地”的长期制度信誉去交换。
![]()
最终,不断攀升的交易成本和难以预测的合规风险,将决定这张名单的真正分量。这场在聚光灯之外的较量远未结束,它预示着未来的大国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在那些枯燥的合规文件、保险条款和物流单据中悄然展开。
新华社2025-10-27《11家中国企业被英制裁,中方回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