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0 日,中美经贸关系迎来重要转折点。根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宣布的吉隆坡经贸磋商成果,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 10% 所谓 “芬太尼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24% 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这一决定标志着持续数月的中美关税博弈进入了新的缓和阶段,为两国企业和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
回顾 2025 年以来的中美贸易关系,从年初的关税升级到如今的暂停决定,双方经历了从对抗到谈判、从威胁到妥协的复杂过程。24% 关税的设立与暂停,不仅反映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性,更体现了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在相互依存与战略竞争之间的微妙平衡。深入了解这一政策的来龙去脉,对于理解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
一、24% 关税的前世今生
1.1 关税政策的起源与设立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实施所谓的 “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政策,这是 24% 关税的直接源头。根据特朗普签署的第 14257 号行政令,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 34% 的对等关税,该政策于4 月 9 日正式生效。这一关税措施的设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政策背景来看,特朗普政府实施 “对等关税” 的理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贸易逆差问题。美国政府认为,2023 和 2024 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超过 1 万亿美元,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特朗普在白宫发布的事实清单中明确指出,”巨大且持续的年度美国商品贸易逆差” 是实施关税的主要理由。
第二,制造业萎缩问题。美国政府声称,贸易逆差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基础的空心化,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01 年的 28.4% 下降到 2023 年的 17.4%。特朗普在 2025 年 2 月 13 日签署的《总统备忘录》中,下令制定 “公平与对等计划”,旨在通过关税手段促进制造业回流。
第三,国家安全考虑。美国政府认为,过度依赖外国供应链威胁到国家安全,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如半导体、稀土等方面。白宫在政策声明中强调,制造业产能的丧失 “破坏了关键供应链,损害了国防准备”。
1.2 关税的具体内容与实施
2025 年 4 月 2 日特朗普宣布的 “对等关税” 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关税税率的差异化设计。根据特朗普展示的图表,美国对不同国家实施了差异化的关税税率:对中国 34%、对欧盟 20%、对日本 24%、对韩国 25%、对印度 26%、对巴西 10%、对瑞士 31% 等。这种差异化反映了美国对不同贸易伙伴的战略考量。
产品范围的选择性豁免。尽管 “对等关税” 覆盖广泛,但仍有部分产品获得豁免,包括:受 50 USC 1702 (b) 条款约束的物品、已受 232 条款关税约束的钢铁 / 铝制品和汽车 / 汽车零部件、铜、药品、半导体和木材制品、未来可能受 232 条款关税约束的所有物品、金条以及美国无法获得的能源和其他某些矿物。
实施时间的逐步推进。关税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 4 月 5 日起对所有国家征收 10% 的基础关税;第二阶段从 4 月 9 日起对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更高的个性化对等关税。
![]()
1.3 关税的升级与反制
然而,中美关税博弈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迅速升级。面对美国的关税措施,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制 “对等关税” 的国家,立即宣布对美国所有产品征收 34% 的关税。
随后的关税升级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 4 月 7 日,特朗普威胁若中国不在 8 日前取消 34% 关税,将从 9 日起对所有中国产品进一步征收 50% 关税
- 4 月 9 日,美国对华加征 104% 关税正式生效,累计关税达到 138%(34%+104%)
- 4 月 10 日,白宫发布行政命令,因特朗普此前宣布对华加税至 125%,加之 3 月因芬太尼问题施加的 20% 关税,美国对华累计关税已达 145%
- 4 月 12 日,中国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终极加税公告,自 4 月 12 日起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 125% 的关税
![]()
这一轮关税升级导致中美双方的关税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严重冲击了双边贸易和全球供应链。
二、从对抗到谈判:关税暂停的转机
2.1 关税战的负面影响
随着关税战的升级,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成为推动双方走向谈判的重要因素:
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关税战导致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通胀压力,不仅鸡蛋价格翻了几倍,而且对华关税通过供应链传导,导致美国制造业中间品成本上升,加剧终端产品涨价。美国第一季度 GDP 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 0.3%,贸易逆差拖累 GDP 4.83 个百分点。
对美国企业的影响。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遭受重创。医疗设备制造商波士顿科学仪器公司预计损失 2 亿美元,强生公司因医疗器械关税产生的成本将达到 4 亿美元,雷神技术公司的税前营业利润可能损失 8.5 亿美元。美国六大汽车行业组织联合游说政府取消 25% 汽车零部件关税,称短期内重构全球供应链是天方夜谭,供应商已陷入困境。
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全球股市遭到重创,美股总市值半个月蒸发了超过 4 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 14% 的 GDP。
![]()
2.2 首轮谈判:日内瓦会谈
面对关税战的负面影响,中美双方开始寻求通过谈判解决分歧。2025 年 5 月 10 日至 11 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
5 月 12 日上午 9:00,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共识:
- 美方承诺取消根据 2025 年 4 月 8 日第 14259 号行政令和 2025 年 4 月 9 日第 14266 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 91% 的关税
- 修改 2025 年 4 月 2 日第 14257 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34% 的对等关税,其中 24% 的关税暂停加征 90 天,保留剩余 10% 的关税
- 中方相应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 91% 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 34% 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 24% 的关税 90 天,剩余 10% 的关税予以保留
这一协议标志着中美关税战从升级转向缓和,为双方创造了 90 天的谈判窗口期。
2.3 第二轮谈判:斯德哥尔摩会谈
2025 年 7 月 28 日至 29 日,中美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二轮经贸会谈,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共同关心的经贸议题开展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8 月 12 日,双方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宣布自 8 月 12 日起再次暂停实施 24% 的关税 90 天,同时保留对双方商品加征的剩余 10% 的关税。这意味着 24% 关税的暂停期从第一轮的 90 天延长至第二轮的 90 天,总共 180 天。
斯德哥尔摩会谈的重要意义在于:
- 双方回顾并肯定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共识和伦敦框架落实情况
- 同意继续通过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保持密切沟通
- 为后续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2.4 第三轮谈判:吉隆坡磋商
2025 年 10 月 30 日,在斯德哥尔摩会谈 90 天期限即将到期之际,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第三轮磋商。此次磋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主要共识包括:
- 关税调整: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10% 所谓 “芬太尼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24% 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
- 出口管制暂停:美方将暂停实施其 9 月 29 日公布的出口管制 50% 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 10 月 9 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
- 301 调查暂停: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 301 调查措施一年;中方也将相应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
- 其他合作:双方还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个案处理等问题达成共识
![]()
2.5 决策过程的关键节点
回顾 24% 关税从设立到暂停的整个过程,关键决策节点包括:
![]()
![]()
三、各方博弈:利益相关者的角力
3.1 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
美国政府内部在关税政策上存在明显分歧,这种分歧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务实立场。贝森特在多次会谈后表现出相对务实的态度,他宣布双方达成了 “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并明确表示美方 “不再考虑” 对中国加征 100% 的关税。这一表态标志着特朗普政府此前扬言的极端关税威胁被正式搁置。
不同部门的利益考量。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倾向于强硬立场,而财政部则更多考虑经济影响。商务部关注制造业回流,而国务院则需要考虑外交关系。这种部门间的分歧为政策的灵活性提供了空间。
法律挑战的影响。5 月 28 日,美国联邦法院阻止了特朗普 4 月 2 日宣布的关税政策生效,并裁定特朗普越权。虽然次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暂时搁置了这一裁决,但法律挑战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3.2 美国企业界的反对声音
美国企业界对关税政策的反对声音日益强烈,成为推动政策调整的重要力量:
行业协会的联合行动。美国六大汽车行业组织罕见地联合行动,游说美国政府取消将于 5 月 3 日生效的 25% 汽车零部件关税,理由是短期内重构全球供应链是天方夜谭,供应商已陷入困境。
鞋类行业的生存危机。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致信白宫,请求豁免 “对等关税”,称这些关税对鞋类行业构成了 “生存威胁”,共有 76 个鞋类品牌联名请求。
科技行业的供应链困境。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科技企业面临严重挑战,如苹果产业链企业、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等。这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施压,要求调整关税政策。
![]()
3.3 中国的反制与应对
面对美国的关税措施,中国采取了坚决而灵活的反制措施:
迅速反制的决心。中国在第一时间宣布对美国所有产品征收 34% 的关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制 “对等关税” 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表示,以这样的速度和幅度发布反制措施,意味着中方已经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战略资源的精准打击。中国通过强化稀土出口审批,在战略资源领域展现了精准反制能力。由于中国控制全球 70% 的稀土产能,美国新能源汽车工厂因缺原料多次停工。
企业层面的应对策略。面对关税挑战,中国企业采取了多元化策略:
- 多元化采购渠道,增加对国内供应商及非美供应商采购比例
- 优化全球布局,在低关税国家设立生产基地
- 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加强技术创新
- 开拓新市场,减少对美依赖
3.4 国际社会的反应
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税战的反应复杂多样:
盟友的担忧。美国的盟友担心被卷入中美贸易战,纷纷寻求与美国达成双边协议以获得豁免。例如,英国通过在进口美国食品和农业产品方面作出让步,换取美方降低对英国汽车出口的关税。
WTO 的关注。美国在 WTO 就对等关税进行了说明,援引 WTO 协定中的基本安全例外条款为其措施辩护。但这一做法遭到了其他成员的质疑。
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中美关税战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成为受益者,但这种调整也带来了效率损失和成本上升。
四、经济政治背景:多重因素推动政策转向
4.1 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困境
美国推动关税政策的背后,反映了其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并未因关税而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数据显示,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从 2017 年的 5660 亿美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9184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5 年上半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因进口成本上升还扩大了 3.2%。
制造业回流的失败。尽管特朗普政府将制造业回流作为关税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 2022 年的 1298 万人降至目前的 1280 万人,不增反减。2025 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只增加了 12 万个,还不到预期的零头。
通胀压力的加剧。关税战导致美国国内通胀压力持续上升,不仅食品价格上涨,制造业中间品成本也因供应链中断而上升。这加剧了美联储的政策困境。
4.2 中国经济的应对能力
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经济基本面稳定。尽管面临关税压力,中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2025 年中国 GDP 的美元计价规模预计在下半年出现报复性反弹。
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尽管美国试图推动供应链 “去中国化”,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难以撼动。中国在新能源、5G、高铁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加强与东盟、欧盟、非洲等地区的经贸合作,减少对美市场的依赖。
4.3 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地缘政治因素在中美关税博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海局势的影响。台海局势紧张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双方都需要在经贸关系上保持一定的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大国竞争的加剧。中美战略竞争从贸易领域延伸到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关税战成为大国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方因素的作用。其他大国如俄罗斯、欧盟等的态度和行动,也影响着中美关税博弈的走向。
4.4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为中美关税政策调整提供了外部压力: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2025 年世界经济虽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中美关税战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能源危机的影响。全球能源价格波动、供应链中断等问题,要求大国加强合作而非对抗。
气候变化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中美等大国的合作,贸易战不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五、暂停决定的影响
5.1 对中美贸易的直接影响
24% 关税的继续暂停对中美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
贸易成本的显著下降。根据高盛集团测算,美方此前的单边关税已推升其国内通胀率 1.2 个百分点,此次调整预计带动中国对美出口成本下降 35%-40%。这将显著提升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贸易额的恢复性增长。尽管 2025 年上半年中美贸易受到关税影响,但随着暂停措施的实施,预计下半年贸易额将出现恢复性增长。有分析认为,若关税暂停持续,中国对美出口年增速可能回升至 5-8%。
贸易结构的优化。关税暂停为双方优化贸易结构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扩大高技术产品、农产品、能源等领域的贸易。
5.2 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关税暂停对中美两国企业产生了差异化影响:
中国出口企业的利好。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24% 关税的暂停意味着成本的大幅下降。以一家年出口 10 亿美元的企业为例,关税暂停一年可节省 2.4 亿美元。这为企业技术升级、市场拓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美国进口商的成本下降。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是关税暂停的直接受益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缓解通胀压力,提高消费者购买力。
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升。关税暂停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减少企业因关税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调整,降低供应链重组成本。
5.3 对行业的差异化影响
不同行业受关税暂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
![]()
5.4 未来三种可能的情景
基于当前形势,中美关税政策可能出现三种情景:
情景一:关税进一步下调。若双方谈判顺利,可能在 2026 年进一步下调关税。有分析认为,10% 可能是美国对中国对等关税的下限,后续该部分关税的调整可能在 10%-30% 的区间波动。
情景二:维持现状。双方可能维持当前的暂停状态,每年续签暂停协议。这种情况下,关税将成为悬在双方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保持一定的威慑力。
情景三:关税重新升级。若中美关系因其他因素恶化,24% 关税可能重新生效。若暂停的 24% 关税重新生效,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将为 54%(30%+24%),中国对美加征的关税则为 34%(10%+24%)。
5.5 长期趋势判断
从中长期来看,中美经贸关系将呈现以下趋势:
竞争与合作并存。中美经贸关系将在 “竞争中寻求协调、分歧中探索共识” 的框架下发展。双方都认识到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尽管关税暂停带来了缓和,但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如技术竞争、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通过长期谈判解决。
合作领域不断扩大。除传统贸易外,双方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金融稳定等领域的合作需求上升,这些领域可能成为新的合作增长点。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挑战。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包括 WTO 改革、区域贸易协定重构等。
总结一下
美方 24% 对华关税继续暂停一年的决定,是中美经贸关系在 2025 年经历激烈博弈后的阶段性成果。这一决定的达成,既反映了关税战对双方造成的巨大损失,也体现了两个相互依存的大国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理性选择。
回顾这一政策的全过程,从 2025 年 4 月 2 日特朗普宣布 “对等关税” 政策,到 10 月 30 日吉隆坡磋商达成暂停一年的协议,中美双方经历了从对抗到谈判、从威胁到妥协的复杂过程。24% 关税从 34% 的初始税率,到升级至 145% 的峰值,再到暂停 90 天、180 天,直至现在的暂停一年,这一变化轨迹生动地展现了中美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和韧性。
这一决定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双方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在于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言,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取得积极成果,充分证明双方秉持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仍将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竞争、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将继续影响双边关系的走向。但同时也要看到,中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正如专家所言,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关系依旧可期,经贸应该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而不是绊脚石和冲突点。
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24% 关税的暂停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双方保持耐心,相向而行,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两国的贸易关系,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