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新闻网时评 □陈斌
近日,山西省五家知名医院因违规收费被罚超1600万元的消息引发舆论哗然,其中山西白求恩医院以1177万余元的“天价罚单”成为焦点。从虚计诊疗数量、串换项目“以低充高”,到超标准收费、违规医保结算,这些公立医院的“逐利套路”不仅刺痛了患者的神经,更敲响了医保基金安全的警钟。当公益属性让位于利益算计,医疗乱收费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制度监管的短板与医疗体系改革的深层命题。
![]()
此次处罚清单暴露的问题极具典型性。无论是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将“项目内耗材另行收费”,还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重复收费”,本质上都是利用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将患者与医保基金当作“提款机”。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并非首次出现——2018年太原市就曾对16家医院处罚超4200万元。短短数年,违规模式如出一辙,罚单金额不断攀升,却未能形成有效震慑,这折射出部分医院对违规成本的漠视,更反映出监管机制存在“雨过地皮湿”的尴尬。
医疗乱收费的危害早已超出经济范畴。对患者而言,多收的每一笔费用都是“看病贵”的直接体现,叠加疾病带来的身心压力,极易激化医患矛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医疗乱收费引发的投诉占比居高不下,信任裂痕的修复绝非易事。对医保基金而言,这种“蚂蚁搬家”式的侵蚀更为致命。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虽超4万亿元,但面对老龄化加剧、大病医疗需求增长等挑战,基金可持续性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山西五家医院的违规行为,本质上是在透支全民的“健康压舱石”,损害的是公共医疗的公平与正义。
乱收费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与“逐利冲动”的失衡。在财政投入不足、绩效考核过度强调营收的背景下,部分医院陷入“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的路径依赖。此次被罚的医院中,多家存在“非必要普查式检查”,正是这种逐利逻辑的直接产物。同时,医保监管存在的“事后处罚为主、事前预防不足”的短板,也给了违规行为可乘之机。尽管近年来医保智能监控系统逐步推广,但面对复杂的医疗服务项目和编码体系,监管技术仍需进一步升级。
要从根本上遏制医疗乱收费,不能仅靠“天价罚单”的震慑,更需构建“制度+技术+理念”的三重防线。首先,应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保障力度,完善以公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切断“营收与效益挂钩”的利益链条。其次,要升级医保监管技术,推动智能监控系统与医院HIS系统实时对接,实现对诊疗行为、收费项目的全流程动态预警,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最后,必须推动医疗收费透明化,建立患者收费明细“一键查询”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公众监督成为遏制乱收费的重要力量。
医疗行业关乎生命尊严与民生福祉,公立医院更应坚守公益初心。山西此次开出的千万罚单,既是对违规医院的警示,也是对医疗监管体系的考验。唯有将“惩、防、管”相结合,筑牢医保基金安全防线,才能让患者不再为“糊涂账”买单,让公共医疗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