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冷战。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围绕双方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进行的论战。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这场辩论的背景和内容是什么?其结局如何?
(尼克松[右]与赫鲁晓夫[左])
01/
美苏之间的宣传战,在文化交流的名义下展开
1948年4月,美国马歇尔计划指导委员会出台“对外宣传指导纲要”,国际展览成为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美国在西欧国家连续举办“和平之车”、“美国家庭”等一系列巡回展览,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
![]()
(美国生活模式成为欧洲人的榜样)
1956年,美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展览法》指出,国际贸易博览会、文化盛会或科学聚会,具有更大的宣传价值,可以运用和平手段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有利于支持美国政策的国际舆论环境。
美国积极谋求在冷战对手苏联举办展览会,以便把其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展现给苏联民众,增加苏联人对美国的了解,反击苏联政府对美国的歪曲。美国展览会的主题是:“选择和表达的自由”以及“各种货物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
![]()
(美国的展览会)
苏联也没有示弱。赫鲁晓夫上台后,对美国采取了缓和政策,同时也展开了宣传战。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通过展示苏联的建设成就,宣扬苏联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优越性。
1958年1月28日,《美国和苏联关于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交流的协议》正式签署。9月10日,美苏达成互相举办国家展览会的协议。12月5日,苏联对外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尤里朱可夫表示,希望尼克松于1959年7月访苏,参观在莫斯科举办的美国展览会。
1959年6月,苏联人先在纽约举办了国家展览会,展示了人造卫星、核动力破冰船等高科技成果和高大的工人塑像等,令前往参观的美国民众惊叹不已。
![]()
(苏联在纽约举办的展览会)
作为回礼,美国决定由时任副总统尼克松亲自带队,前往莫斯科给苏联人展示美国人的家庭生活。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正在全面赶超美国,美国人急需在宣传战上捞回面子。而尼克松为了参加1960年的总统竞选,也非常乐意通过访问苏联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
由哈罗德·麦克莱伦起草的“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秘密政策”文件确定,在莫斯科举办展览会有两重目的:公开目的是增进苏联人民对美国人民及其生活方式的认识,秘密目的则是要宣扬美国的观念和成就,促使苏联走向自由化。
为了使宣传效果最大化,美国政府就随行记者的人数、记者的审査豁免权等问题与苏方交涉。苏联政府迟迟不予答复,而美国报名参加的记者人数不断膨胀,最终达到近百人规模。
6月28日至7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科兹洛夫访美,美国政府给予髙规格待遇,以期使尼克松的访苏也得到同等待遇。最终,苏联政府做出让步,同意随行记者人数可增至100人,而且记者在苏联期间可以自由报道,不会受到任何审査。
为了访苏,尼克松阅读了大量苏联资料,同夫人帕特一起学习俄语,听取了国务院和中情局的情况简介,并针对赫鲁晓夫可能提出的问题准备了100多个应对答案。
02/
尼、赫辩论的前哨战,围绕美国“奴役法案”进行
7月22日晚9时,尼克松一行启程飞往苏联,23日下午3时到达莫斯科。
![]()
(尼克松夫妇抵达莫斯科)
不料,苏联的欢迎队伍只有小学生,没有军乐队,因而也没有演奏国歌。原来,美国国会于7月17日通过了“被奴役国家决议案”(Resolution on Captive Nations),其中颂扬美国的自由与民主,认为苏联的制度“奴役”人民。艾森豪威尔总统决定将7月的第3个星期定为“被奴役国家周”,呼吁为铁幕后的人民祈祷。
![]()
(欢迎尼克松的小学生)
7月14日,赫鲁晓夫前往波兰参加其建国15周年纪念活动,于7月23日下午1时半回国。但他没有去机场迎接尼克松,而是直接前往列宁运动场发表演说,强烈抨击“被奴役国家决议案”。他说:“让尼克松来看看这些‘被奴役的人民’吧!”
7月24日上午10时,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克宫第一次见面。两人对记者们简单打了招呼后,便开始进行闭门会谈。
赫鲁晓夫首先表达了对“被奴役国家决议案”的愤怒。他说,苏联政府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挑衅,是干涉苏联内政的行为,这会使得美国之前所做的努力都变得毫无价值。
![]()
(尼克松向苏联民众招手致意)
尼克松解释道,首先,在美国有许多具有欧洲、特别是东欧背景的人,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国会通过的决议,总统是无权干涉的;最后,这并不是美国国会的最新举动,过去国会也曾多次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赫鲁晓夫并不买账。他指出,苏联并不能理解美国国会此举的目的,也不会因此而做出任何改变。他称这个决议愚蠢至极,并厉声质问尼克松:“美国的下一步是战争吗?”最后,尼克松表示不想再讨论此问题了,会谈就此结束。
03/
转移战场,尼、赫二人的第二次交锋
会谈结束后,双方驱车前往索科尔尼基公园为美国国家展览会的开幕式剪彩。美国展览会将于7月25日至9月4日在莫斯科举行。
![]()
(尼克松为美国国家展览会剪彩)
在400多家美国公司参加的展台上,各种现代化文化产品琳琅满目,包括高保真音响、家用电器、汽车和文化消费类科技产品。其中雪佛兰跑车成为焦点展品,百事可乐等消费品也呈现在苏联人面前。
展览会的中心有一个75英尺高的穹顶型建筑,内部有7块20英尺X30英尺的屏幕同时放映《遇见美国》宣传片。
展览会上还有一个可以用俄语回答400个美国问题的巨型设备——IBM公司的RAMAC计算机。被苏联人问及次数最多的问题是:“美国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此,计算机回答:“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根本信仰,这种信仰是指美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仍然是这样的国家,所有美国人都能自由奋斗,让自己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美国人崇尚自由,崇尚信仰自由,崇尚自由的表达信仰,崇尚普遍的选举权,崇尚普及教育。”
![]()
(IBM的RAMAC 305计算机)
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第二次交锋发生在一个新型电视转播室里。
当时,展览会上最让人感兴趣的陈列是一套6间房的美国住宅。在其中央有一条参观走廊,能让观众看到里边的全部陈设。
这时,赫鲁晓夫开始进攻。他问道:“美国已经存在多少年了?300年?”尼克松答道:“美国大约有180年的历史。”“美国建国180年才达到现在的水平。”赫鲁晓夫举起胳膊朝展览大厅挥舞了一下,继续说:“而苏联到现在只有42年,再用7年,苏联将赶超美国。”他再次抨击了美国国会的“奴役法案”,并拥抱了身边的苏联工人,厉声质问道:“这个人像一个奴隶劳动者吗?”
![]()
(苏联民众在参观美国展览会)
尼克松说,在一些领域,苏联确实比美国强,比如太空项目;而在另一些领域,美国要比苏联更加强大,比如彩电制造。赫鲁晓夫表示,苏联在任何领域都在赶超美国。
在这一轮争论中,尼克松明显处于守势,赫鲁晓夫始终处于攻势。尼克松必须抓住一个机会予以回击。这个机会还是来了。这就是著名的“厨房辩论”。
04/
“厨房辩论”第一回合,借厨房用品争论谁的社会制度更好
在厨房展示区,尼克松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住宅。厨房里展示着连带烤箱的多功能燃气灶、大尺寸冰箱,还有油烟机。这些东西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但他并不想就此输掉这场辩论,而是以雄辩的口吻和逻辑辩驳了尼克松的物质主义和自由选择概念。
以下就是这场著名的“厨房辩论”的内容。
尼克松:这幢房子只需要1万4千美元就可以买到。绝大多数美国二战老兵都能在1万到1万5千之间买一幢房子。如你所知,我们的钢铁工人现在正在罢工。但是任何钢铁工人都能买得起这种房子。他们的时薪是3美元/小时。他们可以签一个25年到30年的合同、以每月支付100美元的代价买下。
![]()
(一名妇女在展示厨房样板间)
赫鲁晓夫:我们的钢铁工人和农民能承担得起一幢1万4千美元的房子。你们美国的房子只能用20年,到时建筑商们又可以卖新房子了。我们的房子建得结实,子孙后代都能用。
尼克松:美国的房子耐用期远不止20年,即便如此,很多美国人在20年后还是会想要一幢新房子或一个新厨房。届时他们的厨房已经过时了。美国体制就是被设计成要利用新发明和新技术的。
赫鲁晓夫:这种说法不严谨。有些东西永不过时,比如说房子,家具和装修也许会过时,但房子不会。我看过很多关于美国和美国房子的材料,我认为和这里展览的不一样,你说的也十分准确。
尼克松:呃,嗯……。
尼克松[指向电视屏幕]:我们坐在家里就能看到世界其他地方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
(尼克松和赫鲁晓夫与展厅人员互动)
赫鲁晓夫:这很可能总出故障。
尼克松:是的。
赫鲁晓夫:你们不是有一种机器能把食物放进嘴巴并推下去吗?你们给我们看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趣,但在生活中没什么用。就只是些小玩意。我们有句谚语,把开水灌进臭虫的耳朵里。
尼克松:我们也有一句谚语,用威士忌把苍蝇给灌死。但是我们对威士忌另有妙用。[转向一边]我喜欢和他这种智力上的交锋。他是个行家。
赫鲁晓夫:我总是开口无忌,希望我没有冒犯到你。
尼克松:我一直被行家们冒犯。另外,我们所说的一切都带点开玩笑成分。永远直言不讳。
![]()
(厨房辩论)
赫鲁晓夫:美国人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苏联人形象。但其实并不是如你们想象那般。你们认为苏联人看到这些东西会目瞪口呆,但事实上我们新建的房子里都有这些设备。
尼克松:不过……。
赫鲁晓夫:在苏联,一个人想要得到房子只需要出生在苏联就好了,你就有权利得到房子……在美国,如果你身无分文,那就只能去睡大街了。但是你们却说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奴隶。
尼克松:您如此善于表达和精力充沛让我感到欣慰。
赫鲁晓夫:精力充沛和智慧不是一回事。
05/
“厨房辩论”第二回合,外交与军事问题争论
尼克松抱怨赫鲁晓夫说个不停,不让其他人说话。他提出,美苏应在洗碗机这类事物上竞争,而不是在火箭上竞争。
赫鲁晓夫:这是我们想要的竞争。但你们的将军说“让我们来比比火箭吧。我们很强大足以击败你们。”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给你们一个展示。
尼克松说,“在某些方面,你们更强大;在其他方面,我们更强大。”他说:“双方都不应该将对方逼到墙角。这样没有意义。如果战争来临,现代武器将会抹杀一切。我们双方都有这些现代武器。”
![]()
(厨房辩论)
赫鲁晓夫:我不得不第四次声明,我都不认识我的朋友尼克松先生了。如果所有美国人都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我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呢?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尼克松:谁若认为美国政府不能代表美国人民,那他就不是个好的美国观察者。
尼克松说,“当我们在会议桌上坐下来时不能给别人发最后通牒。这是办不到的。”对此,赫鲁晓夫表示同意,并说:“在我听起来像是个威胁。我们也是巨人。你们想要威胁,我们就会报以威胁。”
尼克松:谁想要威胁了?
赫鲁晓夫:是你一直在说什么“含义”,可不是我。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手段。比你们的更厉害。是你们想要竞争。是的,是的,是的。
![]()
(厨房辩论)
尼克松:我们充分意识到了。对我来说,并不想谈谁是最好的。
赫鲁晓夫:你挑起了这个话题。我们想要和所有国家和平共处,尤其是和美国。
尼克松:我们也想要和平。我相信你们也想要和平。
赫鲁晓夫:是的,我也相信。
尼克松:我知道你们想要建设美好的生活。但总是提醒别人你们比我们更强大并无助于和平,因为那也是种威胁。
赫鲁晓夫:刚才是我对你的回复。是你向我发起了挑战。让我们公平地争论吧。
尼克松:我的意思是在当今世界,两个大国中哪一个在某个时间点占据上风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一旦爆发战争,这些所谓的“上风”都会转眼成空。我们能就这一点达成一致吗?
![]()
(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在辩论)
赫鲁晓夫:我们不要绕弯子了。
尼克松:我喜欢他说话的方式。
赫鲁晓夫:我们想要所有建在外国的基地都消失。在那之前,我们都只能各讲各话。赞成清除外国基地的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清除外国基地的就是战争主义者。我们已经撤出了我们的军队,并提议签署一个和平协议,消除柏林摩擦点。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我们都无非各讲各话。
尼克松:您认为能在日内瓦解决这个问题吗?
赫鲁晓夫:如果我们不这么认为的话,我们就不会将我们的外长派到日内瓦了。葛罗米柯是个务实的,是个好人。
尼克松:我们对葛罗米柯先生抱有极大敬意。有些人说他有点像我。我想他更好看些。我希望日内瓦会议能够取得成功。
赫鲁晓夫:这并不取决于我们。
尼克松:双方妥协才能达成协议。不可能你们单方面为所欲为。
赫鲁晓夫:这些问题具有相同的目标。解决战争残留问题,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争吵是非常糟糕的。
![]()
(美国展览会上的机器人地板清洁器)
尼克松:为了和平,阁下,即使在朋友之间的争吵中,也必须围着圆桌坐下来。必须进行讨论。每一方都必须找到对方的立场。今天,就日内瓦而言,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你们。我认为,如果任其失败,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是对和平的打击。
赫鲁晓夫:双方必须找到达成协议的方法。
06/
尼、赫二人约定,几十年后再看美苏竞争的结果
赫鲁晓夫把话题转回了洗碗机。
尼克松:我们有许多不同的生产厂家、许多不同种类的洗碗机,家庭主妇们可以自由选择。
赫鲁晓夫:也给女孩子们用?
尼克松:[指着自动扫地机和其他家电]都不需要讨老婆。
![]()
(苏联民众在参观新款美国汽车)
赫鲁晓夫笑起来。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我们和你们永远说不到一起去。比如说,米科扬喜欢非常辣的汤,我就不喜欢。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友好相处。
尼克松:我们可以彼此借鉴,自由交流,让人们自己去选择要什么样的房子,哪种汤,何种思想。你们一定不要害怕思想。
赫鲁晓夫:我说你们才一定不要害怕思想。我们不害怕任何东西。
尼克松:好吧,那么,让我们进行更多的思想交流。我们都同意这一点,对吗?
赫鲁晓夫:很好。[转向翻译问道]刚才我同意了什么?
尼克松:[打断]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电视画面。
(赫鲁晓夫在干杯,尼克松在一旁)
赫鲁晓夫:好。但是首先我要弄清楚我正在同意什么东西。难道我没有这个权利吗?我知道我正在跟一位优秀的律师打交道。所以,我得立场坚定、不能动摇,如此我们的人才会说:“他是我们自己人,他没有屈服。”
尼克松:没有问题。
在放着加利福尼亚名酒的桌子旁停留时,他们作了最后的较量。赫鲁晓夫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尼克松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
站在一边的一位俄国人说,祝赫鲁晓夫同志长命百岁!尼克松说,我要为这个干杯。我们尽管不同意你的政策,但是我们愿你健康。祝你长命百岁。
赫鲁晓夫干杯后说,到99岁的时候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着什么急??
(尼克松[右一]和赫鲁晓夫[中])
07/
“厨房辩论”的影响和结局
“厨房辩论”的录像于当晚被安派克斯公司带回美国。
7月25日晚11时,美国三大电视广播公司同时播放了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辩论,并于7月26日上午重播。约1400万美国家庭收看了这一特别节目,收视率为31%,创下当时最高收视率。《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报刊也纷纷进行了报道。
(尼克松与赫鲁晓夫)
“厨房辩论”,表面上是围绕生活消费品展开,实则暗含围绕核威慑、意识形态和全球领导权的博弈。
在辩论时,由于双方过于投入,一度甚至彼此用手拉扯对方的衣领。在一番唇枪舌剑后,赫鲁晓夫跟尼克松打个了赌。他断言,将来尼克松的孙子一定会生活在苏联体制下!尼克松则回敬说,将来赫鲁晓夫的儿子一定会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妮娜·赫鲁晓娃)
尼克松于1994年去世。他生前看到了苏联解体。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赫鲁晓夫的曾外孙女妮娜·赫鲁晓娃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到美国定居。在一次采访中,她以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说,她认为美国人最终赢了“厨房辩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