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访华前问社会名流:“带点什么礼品好呢?”没想到杨振宁却说:“有两件中国文物最合适。”这两件文物,和国内的四件文物并称“昭陵六骏”。
访华行程还没最终敲定,关于给中国准备什么见面礼,白宫里一度犯了难,谁也没想到,杨振宁的一句话让全场气氛骤变,他说,能不能把两块中国石雕带上,这东西,别说在美国,在中国人心里也是无价之宝。
那两块石雕,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不同寻常的气息,一个叫“飒露紫”,一个叫“拳毛騧”,它们不是普通的文物,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自己最信赖的六匹战马立下的永恒纪念,六骏之名,就是大唐开国铁血的注脚。
有人见过“飒露紫”身上那支石箭吗,雕到那里的时候,阎立本的画笔停了又停,李世民身边的大将丘行恭亲自拔箭救马,在那一刻,雕塑成了战场的延续,每一刀都像是在替战马疗伤。
而“拳毛騧”更是传奇,九箭穿身还冲锋在前,李世民靠着它闯出了大唐江山,这样的忠诚和悲壮,被永远刻在了石头上,谁能想到,这两匹马的命运有一天会和中美外交挂上钩。
民国年间,西安城外,风起云涌,有人夜半偷走了这两块石刻,古董商人的算盘打得响亮,却没料到当地百姓拼死拦截,硬是保住了剩下的四骏,也因此,今天还能在西安碑林看到它们残破的身影。
可“飒露紫”和“拳毛騧”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辗转偷渡到了出去,再被装船送往大洋彼岸,1920年,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花了12.5万美元,把这两块石马收入囊中,从此与故土天各一方,它们流落在外,让爱国之人都忧心不已。
几十年后,杨振宁听闻美国要访华的消息,思绪万千,他没有说“送金送银都不如送回六骏”,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基辛格一时沉默,他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桩普通的文物归还,而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但最终这个提议没有被采取。
时间来到1986年,考古学家石兴邦带着华裔学者张光直奔赴费城,谈判气氛一度缓和,宾大博物馆馆长甚至表达了可以“以物易物”,让六骏有机会重回故乡。
但事情很快陷入僵局,原因竟是一块碑牌,那是关于剩下“四骏”的解说牌,上面用词太过尖锐,“美帝国主义分子盗取”几个字把美国人气得不轻,双方的情绪像拉满的弓弦,眼看就要断裂,文物回归的路再一次被堵死。
可中国人的执念不止于此,旅美教授张长春、王友群,还有陕西大明宫文物保护基金会,这些名字在普通人眼里或许陌生,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吁,写信、游说、策划展览,只为让两匹石马能有回家的希望。
2010年,局面终于有了新动向,宾大博物馆主动邀请中国专家去美国修复“飒露紫”和“拳毛騧”,中国文物修复师踏进博物馆大门,费城的空气里第一次带上了西安的泥土味。
这次修复,不止是技术交流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沟通,陕西省唐大明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为此忙前跑后,大家的心思都很清楚,六骏能不能团圆,先要看双方能不能敞开心扉。
修复现场,专家们用最传统的工艺,为石马补上岁月的裂痕,每一寸打磨都像在抚平历史的伤疤,宾大博物馆的负责人静静观看,有那么一瞬间,甚至有点动容。
而外界舆论在发酵,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两匹马背后,是一段怎样的分合故事,不只是文物,更是民族的情感投射。
过去有人说,国宝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其实不是,六骏流落异国,百年里无数人付出努力,哪怕只是修复,也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代表着一种尊重,也是一种信任的试探。
现在回头看,昭陵六骏的命运早已超出艺术品的范畴,它们见证了大唐的荣光,经历过近现代的动荡,又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
有人感慨,六骏团圆的那一天遥遥无期,其实每一次修复、每一次展览、每一次公众的关注,都是在让它们离家更近一步。
石马依旧在费城沉默伫立,西安的石骏也静静等待,没有人知道它们何时能再聚,但这份守望一直没有断过。
或许有一天,两地的石马能够在同一个展厅里再次相见,那时不仅是文物的团聚,更是民族记忆的圆满。
参考信源:盛唐"昭陵六骏":被盗时蒙受"肢解酷刑"(图) 中国新闻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