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事您可以做主!当躺在龙椅上的汉献帝刘协,正手持着一份申请增设30个痰盂的奏折;一边的太监轻声说道,他可以决定是否批准时,刘协眼睛瞬间亮了。
![]()
刘协意识到,过去自己批阅国家奏章无数,却无一能做主,只能做憋屈的傀儡皇帝;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件自己能说了算的事。于是,他兴奋地跳上御案,掷下朱笔,喊出了那句憋屈已久的话:“不批!” 这是电影《三国的星空》中最扎心的一幕,也是汉献帝悲剧一生的真实写照。
国庆档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上映,在掀起以曹操为主角的三国热潮时候,一个被历史长河淹没的身影——汉献刘协悄然浮现在观众的眼帘中。
在影片中有一幕令人窒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皇宫内,坐在龙椅上少年皇帝—汉献帝刘协,面对满桌关系到国家百姓安危的奏折,签字时候笔都握不稳——他不是不会写,却是没有做主的权力,写了也不算数。
![]()
于是,当太监递送一份奏请“增置痰盂三十”的折子递上来,并躬身问汉献帝:
此时的汉献帝,眼里瞬间亮了。这是电影里极具冲击力的一幕:这个常年低着头的少年皇帝,突然跳上御案,扬眉吐气地掷下朱笔,喊
不批!”
接着汉献帝说出那一句憋在心里无数遍的话:
“今日要痰盂三十,明日便要尿盆四十五,奢靡之风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于是,旁边太监嗫嚅道:“那要吐痰怎么办?”
汉献帝脱口就喊出:“咽下去”
![]()
可是,汉献帝这一句话刚出口,自己却愣住了。这三个字,如一把刀捅破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黑暗人生。他咽下去的,哪里只是一口痰?是当皇帝的屈辱和委屈!
一、九岁登基:被权臣操控的提线木偶
翻开史书,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作为东汉的末代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帝王。
九岁登基,四十岁禅让,一生就是一部漫长的“傀儡皇帝”受难史。他在位的三十一年间,先后被董卓、李傕、郭汜操控,最后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影下度过了人生中最长的时光。
《三国志》里记载汉献帝刘协“聪明睿智、有成人之量”,证明他的确是具有“治国之才”,并非无能之君。据《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刘协十岁时,长安发生饥荒,百姓易子而食。
![]()
当汉献帝获知之后,亲自核查粮官发放赈灾粮的账目,发现粮官用小斗作弊,贪污私粮,当即下令严惩,并且重新制定了赈灾方案。于是,一部分百姓获得了粮食,在饥荒中得以活命。
汉献帝的才华,使董卓都曾私下感叹:“此子聪慧,若生于太平世,当为明君。”
可惜在乱世之中,智慧抵不过兵权。但汉献帝的才华和“量”,在东末乱世中乃是被迫吞下的委屈。动画电影中这一个虚构却扎心的细节,却恰恰戳中了史料中被忽略傀儡皇帝的软肋——他不是软弱没骨气,却是被黑暗时代碾压了斗志。于是,只能在“批痰盂”这样的小事里,才真正短暂做回了自己。
![]()
二、被囚禁的龙椅:从天才少年到傀儡天子
真实历史上的汉献帝,比电影里更加痛苦挣扎。根据《后汉书》记载,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刚出生的他就陷入后宫的争斗之中。母亲王美人因畏惧何皇后嫉妒,服药堕胎未果,生下他后便遭毒杀。
1 刘协当傀儡皇帝
刘协一出生就是皇子,父皇—汉灵帝虽偏爱这个酷似自己的儿子,却碍于外戚权势不敢立为太子。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立九岁的刘协为帝,也就是看中九岁的刘协“年幼易控”。
![]()
这时候,刘协从皇子变为傀儡皇帝,也是东汉末年乱世各方势力争夺的“正统符号”。这也就是说,当时称霸的权臣、诸侯和军阀,都想抢夺汉献帝的名下,借此为争霸天下挂上正统的牌子。
当董卓要求东汉朝廷迁都长安时候,汉献帝如士兵押犯人一样,被裹挟着坐着马车上路。在马车上,他看着沿途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只能默默垂泪。
2 刘协的颠沛流离
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在长安的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十四岁的汉献帝刘协本以为迎来转机,可是他本人很快落入权臣李傕、郭汜的争夺之中。
兴平二年(公元 195 年),这两位军阀在长安城中混战,刘协被李傕派兵挟持,宫中财物被洗劫一空,侍从官员死伤无数。当他派人劝和时,使者反被郭汜扣留,他本人如货物一样在乱兵中辗转,最终只能露宿荒野。
![]()
之后,汉献帝率领残部,靠着地方势力的资助,才能逃出长安。经过一路的风餐露宿和颠沛流离,走了整整一年,才能东归到自己的故都洛阳。在《三国志》里记载“露宿荆棘,饿殍遍野”,即使他身处逆境,心里还是想“重振汉室”,重新树立中央朝廷的权威。
3 刘协被曹操挟制
可当汉献帝回到的洛阳,已不是昔日的帝都。当时的宫室烧毁,荒草丛生,前来“迎驾”只有曹操。在电影《三国的星光》里还原这一幕:当时的曹操穿着粗布衣裳,如农民一样站在废墟前,身后跟着几个老兵——那是他与董卓战斗惨败后仅剩的家底。
当时的刘协看着这个曾刺董失败、如农民一样的男人—曹操,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他唯一翻身的“赌注”。
![]()
于是,汉献帝刘协就封曹操为大将军,迁都他要求的都城—许县。当时,汉献帝以为找到了翻身的靠山,但没多久,才意识自己从一个傀儡的牢笼,却走进另外一个精致的牢笼,沦为曹操权力的装饰品。
三、痰盂上的抗争:卑微权力下的尊严火花
在许都被曹操挟持的汉献帝,十四年皇帝生涯,他签过无数诏书,每一封是出不是出于本心的。如讨伐袁术、征伐吕布、封赏曹操……每一道圣旨背后,都是曹操幕僚拟定的文案,他的作用就是盖印或提笔落款,毫无主见和决定权,甚至早餐吃什么的自由都没有,都听从曹操的安排。
1 傀儡
《三国的星空》没有把刘协这一位“傀儡帝王”塑造为可怜虫,却令我们看到他的反抗。他不甘心做曹操的傀儡,暗中给亲信的权臣——董承写密诏,要诛杀曹操。
![]()
在动画电影中汉献帝“若彼不臣,持此诏,诛杀曹操”,这一句饱含纠结的密诏台词响起时,不少观众都对这位傀儡皇帝“留有余地”的台词,不由得心生感慨,他也是仁慈,不至于心狠手辣,一切都是为了权力!
历史上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诏”事件败露之后,董承等人被曹操灭三族,汉献帝的爱妾—董贵人也被杀。从此,汉献帝和曹操就处在敌人的对立面。汉献帝在曹操的挟持和威胁下,日子更是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实际上,汉献帝刘协的反抗也不是野心勃勃,主要是为了夺回权力和守住帝王的面子,以及汉家王朝最后的体面。可惜,东汉王朝势力衰微,自己无法掌握权力,自然在“衣带诏”的权力斗争中败北。
![]()
2 汉献帝的反抗
虽然一些网友说动画电影中“拒批痰盂”的情节过于夸张,但回顾历史,这也是刘协隐忍人生的真实投射。在历史上,曹操在赤壁大败后,刘协悄悄将太医令的职位留给伏完(伏皇后之父),这是他14年来唯一成功的人事安排,偷偷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是一种隐忍反抗曹操的方式。
至于电影中的那个拒批痰盂的典故,虽未被《后汉书》收录,却符合刘协的生存逻辑。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曹操曾送来一批新制痰盂,要求刘协以皇帝名义颁布使用诏令。
但当时的刘协,却以“痰盂事小,民生事大”为理由拒绝,转而要求曹操开放许昌粮仓赈灾。
![]()
因此,当刘协勇敢说“不”的那一刻,他才像一个皇帝。易中天在接受采访时候如此评价。刘协的“以小搏大”反抗,贯穿了刘协的傀儡皇帝一生:他默许董承衣带诏事件,暗中支持刘备逃离许昌,甚至在禅让时故意将玉玺扔下台阶,这些都是他为了维护汉家王室的面子,以及个人尊严的反抗。
据《资治通鉴》载,建安十九年(214 年),曹操逼迫汉献帝刘协授予自己“位在诸侯王之上”的特权,刘协忍无可忍地说
“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您如果愿意辅佐我,就请厚道些;如果不愿意,就开恩放了我吧。)
这一句话中体现了汉献帝作为一位傀儡皇帝,话中是何等的绝望和悲凉!汉献帝的每一次反抗,换来都是曹操严酷的镇压。因此,他说这句话的无奈和抗争,与电影中拒批痰盂的心境一脉相承。
![]()
四 最后的体面:禅让后,他终得自在
历史上的刘协,在禅位给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在去世之后,魏明帝曹叡给他溢号为“献”也就是暗示他主动献出皇位,是曹魏政权对他“傀儡身份”的最终定性,肯定他曾经是皇帝!
很多人认为刘协在禅位之后,被曹丕害死,实质却不然。禅位之后的刘协,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居住了十四年,远离了政治斗争,生活过得安稳。他经常带着皇后曹节(曹操之女)下乡行医,用自己学到的宫廷医术为百姓们治病,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刘协的善举,使得河南焦作至今流传“山阳公治病不收钱”的传说。
活在民间十四年的刘协,相传有百姓问他:
“做山阳公,可后悔曾为天子?”
![]()
刘协回答:
“为帝时不得自由,为民反得自在。”
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刘协一生中最像“人”的时光,竟是在失去皇位之后。
结语
青龙二年(公元 234 年),刘协最终在封地病逝,曹魏政权的魏明帝以帝王之礼将其安葬。史书对这一位傀儡皇帝的评价多是“仁君”“圣德”,却鲜少提及他一生的屈辱,以及为了汉皇室和面子的挣扎和抗争。
![]()
于是,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用艺术的力量补上了这笔缺憾:这个在乱世夹缝中苟活的帝王,也曾为自己尊严努力奋斗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