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每当提到自动驾驶模型,很多人关注的是模型的算法和采用的架构,但是对于给模型进行训练的数据,却鲜有人去关注。其实一个模型想变得“聪明”,是需要给他不断投喂数据让其学习的,而这些数据,也不是拿过来就能使用,而是需要人工或半自动的方式先对数据进行“标注”,这个过程就是告诉模型需要学习的内容。
所谓标注,就是把传感器采集到的如图像、点云、雷达回波或视频帧等原始信息转换成模型能够理解的标签。在一张给出的交通场景的数据中,可以用三维包围框圈出车辆,用折线画出车道线,或标记出行人的动作状态(站立、行走还是奔跑)。数据标注其实是一个流程化的工作,但如果标注不准确、不一致或覆盖不全,即便模型本身再优秀,也等于被“喂了糊涂饭”,最终会直接影响车辆在真实路况中的表现,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标注的“准确性”指什么?
数据标注并不只是简单的框选内容,其实会有多个维度的考量。在语义层面要关注标签是否正确识别了物体类别,比如在画面中是一个电动滑板车,如果将其标注为“自行车”,则可能导致后续误判。在几何层面则要考虑目标的位置、朝向和尺寸是否精确,若三维包围框中心点偏移几厘米或边界存在误差,都会影响大模型跟踪和距离估计。在时间一致性上的要求则体现在视频或连续点云中,同一目标在不同帧之间是否保持一致的ID和轨迹,这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边界精细度则体现在语义分割模型能否精确识别出车窗、车身、反光条等组件细节。这将直接决定感知模块对物体轮廓的识别精度。

自动驾驶数据标注标签确认,图片源自:网络
综上所述,数据标注的“准确性”指的是所有维度在质量上达到良好、稳定且一致的程度。对于标签中存在的错误或不确定性的“标注噪声”,也会渗入训练过程,干扰模型学习的效果。
数据标注会出现哪些问题?
标注一致性差是数据标注过程中最常见也最隐蔽的问题。数据标注的不一致可能源于不同标注员对标准的理解不同,也可能是使用的工具或模板差异导致的。标注时微小的偏差,会在数十万张训练样本中不断累积,从而让模型学到“平均化”的标注风格,导致模型在边界场景中表现不佳。举个例子,如果不同标注员对遮挡部分车辆包围框的处理方式不一,模型在遇到遮挡时容易出现定位错误或漏检的问题。
在实际的道路数据中,常见类别场景与稀有类别场景的分布其实是不均衡的。像是普通车辆与行人等数据是很常见的,但对于儿童、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工程车辆、应急车辆等关键但稀有的交通参与者却鲜少出现。若这些重要但稀少的类别标注质量不高、样本数量不足,模型便难以在真实场景中准确识别它们。这类错误往往无法通过常规的准确率、召回率等整体指标反映出来,因为模型可能在99%的场景中表现优异,却在1%的关键时刻出现误判,而这恰恰可能是引发严重事故的导火索。
时间标注错误也会让预测模型学不到连续的运动模式,导致在交叉口或复杂场景中预测失效,进而引发决策模块的危险选择。几何标注偏差对自动泊车和低速精密操控影响尤为显著,几厘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刮擦或无法准确停入车位的情况出现。

自动驾驶数据标注,图片源自:网络
数据标注中的语义歧义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某些物体在边界情况下难以分类,像是折叠的手推车、临时停靠的摩托车或被人搬运的大件物品等场景,不同标注员可能有不同判断。如果不对这些边缘情况制定统一规范,模型在实际道路中很难做出合理判断。
标注不准会对自动驾驶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模型高度依赖准确的空间和障碍物类别信息。如果训练时三维框位置存在系统性偏差,模型就会学到错误的定位策略,导致在实际应用中距离估算错误、刹车点判断不准。类别标注错误则可能让模型将危险物体误判为静态障碍,从而错误预估其行为。语义分割边界模糊会造成车道线或路缘识别不稳定,进而影响车辆定位和路径规划。
如果数据标注不准,跟踪与预测模块也会深受影响。跟踪器依赖每一帧稳定的检测结果来维持目标ID和速度信息。如果标注在时间上不一致,模型学到的轨迹会出现“断裂”,在密集交通场景中就会大幅降低对目标未来运动的推断准确性。预测模块更加依赖行为标签和历史轨迹,标注误差会阻碍模型学习典型的交互模式,导致车辆在复杂路况下做出不合理决策。
规划与控制环节同样会因数据标注不准确出现问题。规划器通常依据感知输出的空间信息与预测轨迹制定车辆下一步的动作。如果感知提供的障碍物位置出现偏差,或预测的速度不可靠,规划器可能会制定过于激进或保守的行驶轨迹。控制模块则会因参考轨迹不稳定而频繁调整,让车辆出现顿挫式制动或转向操作。
![]()
图片源自:网络
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模型的不确定性也被作为关键决策依据之一。如果因标注问题导致模型在训练阶段对某些场景处理的非常丝滑,在实际应用中就可能无法正确识别不确定性场景,从而难以触发必要的如降速或请求人工接管等安全降级机制,更会埋下潜在风险。
如何提升标注质量?
想要在数据标注过程中避免上面提到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清晰明确的标准。成熟的标注项目需要一套涵盖类别定义、边界处理规则、遮挡处理方法、最小可见像素阈值、帧间ID保持规则等内容的详尽且可操作的标注规范。规范制定后还要通过持续培训和迭代来确保落实。标注员需通过示例学习,并配合考核与回训机制,保证每个人对细节的理解一致。
工具的使用与流程的优化对提升标注质量同样关键,高效的标注工具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基石,它能通过强制执行格式与规则来减少人为错误。可以采用“自动预标注+人工校正”的人机协同模式来提升效率,这样也可以让标注员将精力集中于处理复杂样本。此外,像是版本控制、标签审核、批量修复与差异高亮等一系列工具功能与流程管理,也是提升整体标注质量的关键环节。
想提升标注质量,建立多维度的质量控制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想提升数据标注质量,不能仅停留在单人抽检,而应融合交叉审核、双盲复核与统计检测等流程。交叉审核有助于发现不同标注员之间的主观差异;双盲复核能有效评估标注结果的一致性;统计检测则负责监控整体数据的异常,如当某类物体的标注尺寸明显偏离历史常规,或某位标注员的错误率显著上升时,就应自动触发复查流程。
数据标注是一个持续优化的环节,需要构建一个从“标注”到“训练”、“验证”再到“回归”的数据闭环框架。因此可以借助主动学习或不确定性采样等技术,筛选出模型最不确定或最容易出错的样本,将其优先交由人工标注,从而高效利用资源以提升模型性能。在标注环节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都应及时反馈给开发团队,并将其作为迭代模型或更新标注规范的重要依据。
有效的度量与监控也是确保标注质量的关键。仅凭mAP或IoU等整体指标远不足以评估标注对实际安全的影响,必须辅以精细化的场景指标。譬如可以专门监控模型在雾天、夜间的检测漏报率,或在近距离行人交互时的定位误差。将这些场景化指标纳入系统的评估与发布标准,才能把抽象的“标注质量”转化为具体、可监控的指标。
3D数据的标注工作则需更加严格。点云数据本身具有稀疏、视角多变和反射等特性,这为包围框的精确界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必须严格校准坐标系与传感器时间戳,并确保标注的一致性,从根本上避免空间偏差。此外,车道线及高精地图相关的标注,因其直接服务于车辆定位与地图构建,对几何精度和采样一致性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检测任务,需要给予格外关注。

自动驾驶3D数据标注,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的话
数据标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框选操作,而是会直接影响自动驾驶可靠性的核心工作。必须将标注工作体系化、工程化,使其成为一个可衡量、可复现并能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只有这样,自动驾驶系统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路况中,获得至关重要的安全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