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费托合成百年难题,实现近零碳排高效制烯烃反应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实现煤、天然气等碳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是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FTS)作为合成燃料与烯烃的重要工业路线,长期受制于高CO₂副产率。目前工业铁基催化剂CO₂选择性普遍高达18–35%,大量碳源被浪费为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制约碳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过去十年,研究者尝试通过疏水包覆、碳层保护或改变催化相来抑制CO₂生成,但都存在转化率低或产物选择性不足等瓶颈。如何在工业条件下同时实现高活性、高烯烃选择性和近零CO₂排放,一直是全球催化界未解的“费托世纪难题”。
在此,山西煤化所温晓东教授、刘兴武联合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共同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卤素调控”策略:在合成气(CO+H₂)中仅引入ppm级(百万分之一浓度)的卤代甲烷,即可在铁基催化体系中显著抑制CO₂生成、促进烯烃生成。其中,当共进料20 ppm溴甲烷(CH₃Br)时,CO₂选择性降至<1%,C₂⁺烯烃选择性高达85%,烯烃产率达到1.08 g·g_cat⁻¹·h⁻¹,创下费托反应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这项成果以“Trace-level halogen blocks CO₂ emission in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for olefins production”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Yi Cai,Maolin Wang,Shu Zhao,Xi Liu,Junzhong Xie为共同一作。
![]()
ppm级卤素,实现“碳锁定”与高选择
研究团队系统考察了不同卤代甲烷(CH₃F、CH₃Cl、CH₃Br、CH₃I)在铁碳化物催化剂(χ-Fe₅C₂)上的作用。结果表明(图1a),随着卤素原子序数增加,CO₂选择性从31.4%逐步降低至近零,而烯烃/烷烃比(O/P比)从1.3显著提升至约13。尤其是加入20 ppm CH₃Br后,几乎彻底抑制CO₂生成,烯烃占所有产物的85%以上。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调控效应在仅3 ppm浓度时就已显现,CO₂选择性下降至4.2%(图1b)。当浓度提升至50 ppm,副产CO₂降至<1%,且烯烃选择性进一步提高。该策略不仅适用于χ-Fe₅C₂,还适用于ε-Fe₂C、θ-Fe₃C、h-Fe₇C₃及商业铁催化剂(图1c),表现出广泛适用性。与国际领先的铁、钴、Ru基及氧化物-沸石(OX–ZEO)体系对比(图1d–e),该体系在高烯烃产率和低CO₂排放上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的突破,为费托合成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全新思路。
![]()
图1:不同卤代甲烷(对费托反应中CO₂选择性与烯烃生成的影响
在显微和光谱层面,研究揭示了这种惊人效果的本质。引入CH₃Br后,催化剂的主体结构(χ-Fe₅C₂)保持稳定,但其表面形成了极薄的溴修饰层。X射线衍射(XRD)显示反应后样品出现少量Fe₃O₄相(图2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表面存在Fe³⁺与Fe⁰共存状态(图2b)。同步辐射Br K边XANES谱证实溴与铁之间形成类FeBr₂的强相互作用(图2c),高分辨透射电镜(HAADF-STEM)与元素映射揭示Br均匀分布于催化颗粒表面(图2d)。进一步的低能离子散射(HS-LEIS)结果(图2e)确认:溴主要富集在表面,而非进入晶格。这层“表面卤素膜”改变了活性位点的电子环境,成为抑制CO₂生成的关键。
![]()
图2:CH₃Br共进料后催化剂结构变化
“三重封锁”:抑制CO₂生成与烷烃副产
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反应动力学和密度泛函计算(DFT)揭示了溴的调控机制。传统铁基FTS体系中,CO₂主要来自两条途径:1.水煤气变换反应(WGS):CO + H₂O → CO₂ + H₂;2.Boudouard反应:2CO → C + CO₂。实验发现,引入CH₃Br后,这两条路径几乎同时被“封锁”。以Fe₃O₄为模型的WGS测试中,CO₂生成速率降低两百倍(图3b),水分子在Fe₃O₄–Br表面的解离被彻底抑制(图3c–d)。而在χ-Fe₅C₂–Br体系中,Boudouard反应同样被阻断(图3e–f),CO可吸附但难以发生C–O重组生成CO₂。与此同时,表面Br还意外地削弱了烯烃氢化反应。丙烯氢化实验(图3g–h)显示,溴修饰后催化剂几乎不再将烯烃转化为烷烃,使烯烃选择性显著提高。这意味着Br的存在不仅“堵”住了碳损失通道,也“关”掉了低附加值产物的生成阀门,实现高效碳利用。
![]()
图3:反应机理示意及动力学分析
理论验证与超长稳定性:高效、低碳两不误
理论计算揭示了Br的“电子调控”本质。清洁表面上,丙烯氢化反应的能垒仅0.22–0.26 eV;而当Br覆盖率达到1/3时,第一步氢化能垒上升至0.66 eV,高于丙烯脱附能,使脱附更易于发生(图4a)。Br的存在同时引入位阻效应,使H难以靠近烯烃碳骨架,从而“电子+空间双重钝化”催化活性位点。在稳定性测试中(图4b),该体系在300°C、5 bar、20 ppm CH₃Br条件下连续运行450小时,CO₂选择性始终低于1.5%,C₂⁺烯烃选择性保持在80%以上,无明显失活。相比传统催化剂,该系统首次实现了工业条件下的“高选择+低排放+高寿命”三位一体性能,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
![]()
图4:理论计算与长期稳定性测试。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提出的“ppm级卤素共进料”策略,以极低成本实现催化表面的精准电子调控,打破了长期以来烯烃产率与碳效率之间的对立关系。研究团队指出,这一思路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含氧或氢化反应体系,为煤制烯烃、天然气制燃料乃至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全新的设计范式。同时,作者还展望了该策略在工业层面的可行性:卤素共进料在环氧乙烷工业已被验证安全可控,若与CO₂无排放气化技术及绿氢耦合,有望形成“碳中和费托工厂”新模式。正如论文所言,“在费托合成百年之际,我们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碳不再浪费,而是精准地转化为更高价值的分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