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1452—1527年),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人,“九牧林”后裔。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宪宗时,皇帝信任太监梁芳,尊淫僧继尧为法王,拨内币,调民夫,建“大镇国永昌寺” 。林俊秉性狷介,直劾梁芳、继尧之罪。宪宗大怒,将他廷杖,下死狱。幸得太监怀恩和尚书王恕的极力营救,才被贬出姚州任别驾,后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从此直声震都下。
弘治元年(1488年),林俊升任云南按察副使,他毁淫祠,建学宫,平冤狱,惩贪吏,因政绩突出除云南按察使。不久,调任湖广按察使。弘治十三年(1500年),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整饬江防,卓有成就。次年,陕西、山西地震,水灾,林俊上疏陈述古代宫闱、外戚、内侍、柄臣之祸,求罢斋醮,减织造,汰冗官,止兴建,省供用,节赏赐,戒逸欲,远佞臣,亲贤人。得不到答复,改任江西巡抚。
正德四年(1509年),巡抚湖广,改四川。嘉靖元年(1522年),任工部尚书,旋改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林俊屡上忠言,世宗并未采纳,故八次上疏求退才获准。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家。林俊是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儒臣,疾恶如仇,抗辞敢谏,爱才如渴,持躬廉洁,以礼进退,始终一节,卒谥贞肃。著有《见素文集》,收入《四库全书》。
四川北山佛湾第288号《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窟。主像为明正德四年任蜀总制的林俊。面西端坐。林俊面瘦长须,头戴乌纱,身着圆领朝服,足蹬高靴,双手于胸前捧笏。龛左为一长须老者,头戴官帽,朝服玉带,双手捧笏,为明嘉靖时重庆府同知范府。龛右为一青年,头束发,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为林的学子。此窟原为“千手观音洞”,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范府毁洞内观音像,改建为林俊生祠,以志其德,是典型的“人变神”的龛窟。
北山佛湾第290号是《林俊诗碑》。此碑高2.46米,宽3.55米,刻有五律二首,诗云:
“石屋忘年纪,霜松记十围。壮容惊变尽,迂叟是真归。扃小一庄足,名逃百念希。山盘开野水,新雨厥芽肥。”
“风雨睡曾着,幽堂重乃心。龙归先有洞,鹿触故成林。遗蜕遭逢际,孤庐恍惚临。更阑销短烛,凉泪落衣襟。”
这两首诗,主要写林俊回云庄后的心情,情调悲凉,有老年失落之感。第一首诗写刚回的情况:石砌的小屋,不知建成好多年了;傲霜的松树,已经长大到十围了。我壮年的容貌,经过许多事变,惊叹已经完尽;饱经世事的老人,真正回到家了。能够自得一个小小庄园,把它关锁起来就满足了;能够逃避名利则杂念自然少了。我在山上游荡,看见盘亘的群山流淌着原野的水,使野菜长得很肥嫩了。第二首诗写家居的情况:在风雨的日子里,自己睡得很熟;在幽静的堂屋里,重视自心的客观变化。龙的归去(喻贤士归隐)必先有个洞;树无鹿触(苏东坡诗:新松无鹿触)才能够成林。我放浪形骸,尸解于遭遇际会之中,恍惚自己也临近坟墓了。(“孤庐”,试作坟墓解)夜已深了,我还对着短短的蜡烛,想起往事,悲凉的泪水,湿透我的衣襟。
林俊诗后有《跋》云:“右二诗乃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见素林公所作也。正德庚午,被召起用,征讨巨‘贼’,巡抚四川。府时为巴县教谕,幸从幕下,受教最深。越明年,功成身退,蜀人为立生祠。嘉靖中,科道交荐,三聘复起。其清忠大节,天下共知,无容喙者。兹累乞老,荣归云庄,仰慕风采,不可再见。近偶蒙寄赐小像,并云庄之怀,诚如久处密林,忽见长天也。携以公行至大足,闻有奇岩,登摹残刻,乃大宋太史公范祖禹撰《赵懿简公神道碑》,上有遗像犹存。遂捐廪命匠,凿一石洞,以镌公之像。砻一石碑,以刻公之诗,以志蜀人之思,其传不朽云。嘉靖甲申秋八月吉,重庆府同知范府拜书,知大足县事临安唐鳌。”这就是《林俊诗碑》的来源及上石的情况。
林俊是一代名臣,其事迹每见于志书。但在四川有他的“生祠”及《林俊诗碑》,则知之者甚少,此可补志乘之不足。
本文作者:林祖泉
备注:此文原载《湄洲日报》2000年7月22日,后收入《壶山采璞》一书。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