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最开始的甜蜜,几乎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一起买菜做饭、一起追剧聊天,甚至连睡觉都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可问题是,甜蜜的开端,很少有甜蜜的结局。比如,她开始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家政服务符号,清洗厨房的油污、整理凌乱的房间、收拾掉在沙发上的袜子……这些琐碎的小事一点点积累,最后变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她开始怀疑,这个男人跟她到底是一对合伙人,还是她在无偿低价打工的老板?
其实,这种分工的失衡并不是一对两对的特殊现象。2017年,《时间》杂志的一项调查就指出,即使在双职工家庭中,女性平均承担的家务时间仍是男性的两倍。社会学家Ann Oakley早在《家庭中的女人》这本书里,就提到过一个扎心的观点:家务往往被认为是“会自发发生的事”,于是男性轻松地就将这种责任“默认”给了女性。换句话说,家务活不是看不见,而是被选择性地看不见。也许,那个嘴上说着“我来洗碗”的人,心里正在盘算自己能不能再拖个一天半天再动手。
![]()
有时候,这种分工失衡不只是家务活本身的矛盾,还涉及家庭空间、隐私边界的冲突。一些年轻人在同居时,发现彼此的生活习惯根本无法兼容:比如一个人喜欢用公共空间放置个人物品,而另一个人却追求整洁;又比如,一个人享受独处时的安静,而另一个人偏偏爱在家里开着大音量的短视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摩擦,往往是争吵的导火索。小红书上关于“同居后分手”的话题,已经有了上亿次浏览量。知乎高赞的回答内容更是直指核心痛点:同居带来的问题,跟“爱不爱”无关,而是“能不能一起过日子”。
不过,这些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日本NHK去年一项调查显示,东京20到30岁的年轻人同居比例逐年增加,但“女性承担家务更多”的现象依然显著。而且,在被问到如何定义“家庭责任”时,大多数男性的回答居然是——“负责赚钱就行”。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不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分配,那种内心深处性别分工的惯性,以及对沟通的逃避,可能才是让同居关系走向僵局的真正原因。
![]()
那么,男性为什么会在面对家务矛盾时选择回避和沉默呢?美国心理学家John Gray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提到过一种性别差异:当女性倾向于通过语言和情感来解决问题时,男性在压力下却更容易选择封闭和逃避。这种压力可能源于家务分工不均带来的内疚感,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为家务是一种需要被谈论的事情。毕竟,很多人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男人负责外面的事情,家里的事自然就应该是女人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分工不均和沉默回避的后果是什么?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分析过,亲密关系中不对等的付出,会逐渐积累成心理压力,最终演变成关系破裂的隐形推手。就像电影《婚姻故事》里的Nicole,她在婚姻中逐渐感到被忽视,甚至被家庭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最后选择了离开。忍受是最先开始的,而放弃是最可能到来的结局。
![]()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这种问题归因于性别。毕竟,家庭分工和情感劳动的失衡,是一个全球性、跨时代的议题。联合国妇女署的报告就指出,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家庭里性别角色的传统惯性依然是影响女性幸福感以及关系稳定的关键变量。而南方周末去年的一篇评论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在中国,年轻一代广泛选择同居,背后不仅是个人观念的转型,也是现实压力的驱动。房价太高、婚姻成本太大,很多人都选择试着一起过,而避免一时冲动后遗症。
问题是,价值观的转型是否能真正跟上生活方式的变化?没有人会喜欢从“被爱宠”到“被依赖”的角色切换。同居的幸福感,从来不是依附于某一个人,也不是靠忍耐就能维系的。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了一些很实用的建议,比如,制定清晰的家务分工规则,定期沟通彼此的需求,如果有矛盾,尽量别拖延到积累成不可调和的状态。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你付出、我享受,而是两个人共同协作的游戏。
![]()
用弗洛姆的话来说,“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朝着一个方向看。”如果一段同居关系需要以一个人不断妥协为代价才能维持,那其实已经失去了爱的根本意义。你以为自己是在磨合,其实是在透支。沟通是入门,理解是进阶,而真正的亲密,可能就是在互相包容与分担中,找到一种愿意继续走下去的平衡点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