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德合资车企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在长春下线。
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是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目前拥有长春、佛山、成都、青岛、天津等生产基地。其第1000万辆整车和第2000万辆整车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下线。
“从当年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如今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多款车型齐头并进,一汽-大众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表示,与中国一汽这样的伙伴一起,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出持续贡献、不断满足千百万中国民众的出行需求,深感荣幸。
![]()
深解码:3000万辆背后,是中德合作的“进化密码”
时间拉回1991年,彼时的一汽-大众扎根长春,初入中国市场,仅有1个品牌、1款捷达轿车。如今,它已成长为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燃油与新能源两大赛道,手握33款车型的行业巨头,构建起“五地六厂”的全国产业矩阵。
这份跨越34年的成长,藏着中德合作的“进阶之路”。从最初引入德国康采恩制造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打破技术壁垒;到如今实现“联合研发”,甚至走向“中国定义、全球输出”,一汽-大众早已不是简单的“合资企业”,而是中德产业融合的“最优样本”。
![]()
2025年3月,沃尔夫斯堡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双方敲定的11款全新车型规划中,10款均为新能源车型,既响应了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更彰显了外资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吉林以最优政策、最强供应链、最好人才生态,持续吸引大众加码;一汽-大众则以开放姿态,让合资模式不断升级,这便是3000万辆背后最核心的“成功密码”。
看布局:五地联动,既是经济支柱也是产业引擎
3000万辆,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一汽-大众对中国产业与经济的实打实贡献。
![]()
在经济层面,它年销量超160万辆,34年累计营收超5.5万亿元,贡献税收超7300亿元,带动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每一组数据都在印证着它与国家经济的同频共振。
在产业层面,它的“五地六厂”布局,更是成为区域经济振兴的“强力引擎”。长春是起点,承载着品牌根基;成都孕育了捷达品牌,即将成立的新公司将加速新能源转型;佛山、青岛的现代化工厂,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窗口;天津基地则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版图。
![]()
更值得点赞的是,六大工厂全部建成行业领先的“无废工厂”,其中两家更是逼近“零碳工厂”标准。在绿色制造的赛道上,一汽-大众同样走在了行业前列,用行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探未来:一年13.3款新车!开启电动化“加速模式”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的“野心”不止于此。
根据规划,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和捷达品牌将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11款全新车型,涵盖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及1款燃油车型,捷达首款纯电车型也将在2026年正式亮相。
![]()
而大众集团更是放出“大招”:2025-2027年将在中国推出40款新车,超半数为新能源车型。作为主力军的一汽-大众,将在紧凑级和中型车市场抢占先机,年均13.3款的投放速度,不仅创下合资车企纪录,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推动中国汽车消费从“稀缺时代”迈入“普及时代”,到如今领跑智能电动化转型,一汽-大众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脉搏上。
![]()
如今,长春都市圈正朝着“世界级汽车城”迈进,吉林汽车产业大省的地位日益牢固。3000万辆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未来,一汽-大众必将继续以开放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更多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精彩篇章,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更强“中国力量”。
作者:华泰来
责编:刘晗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