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吨级货轮单次靠港多缴500万美元,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年增32亿美元成本——美国对中国船舶祭出的三重收费政策,瞬间让全球航运业神经紧绷。不少人心里都会捏把汗:中国造船业会不会就此流向韩国?
![]()
先看这场"收费风暴"的冲击力有多强。美国海关的新规堪称精准打击:中国拥有的船舶每净吨收50美元,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箱120美元"取高计费,滚装船还要单收每净吨14美元 。这意味着一艘1万TEU集装箱船赴美,光停靠费就可能突破200万美元,相当于给中美贸易额外加征4%关税 。
政策落地初期,韩国船厂确实尝到了"甜头"。上半年韩国造船订单同比增长8%,部分原本意向中国船厂的订单因政策顾虑转向韩国。毕竟在LNG运输船领域,韩国仍握有62%的全球市场份额,这种技术优势让其成为天然的替代选项 。加上美国工会持续炒作"中国造船补贴论",更给部分船东制造了心理动摇。
但热闹背后,韩国想接盘中国造船业的底气严重不足。中国造船业的全球地位早已不是"靠低价抢单"那么简单:2025年前8个月新船订单占全球53%,手持订单占比更是高达61%,其中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的手持订单占比均超69%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优势——从钢材到配套设备,中国已形成全链条供给能力,单艘10000TEU集装箱船建造成本仅1.2亿美元,而美国造要6亿美元,韩国成本也远高于中国 。
![]()
船东的现实选择更能说明问题。航运业的核心是成本控制,韩国船厂虽在LNG船领域有技术壁垒,但在占市场主流的集装箱船、散货船领域,中国不仅成本低30%以上,交付周期还短2-3个月。希腊船王Evangelos Marinakis的表态很有代表性:"如果被迫为中国造船舶缴重费,我会把140多艘船全撤出美国市场",而非转向韩国订船。
中国的反制措施更让"产业转移论"失去根基。国务院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明确对等反制,对美船舶征收的特别港务费2028年将涨至每净吨1120元。要知道中国包揽全球前十大港口中的七个,美国船队每年上千次靠泊都要为此买单。更聪明的是企业应对:中远海运已将20艘大集装箱船调至亚欧线,转而从韩国租船跑美西航线,既规避成本又让韩国难以真正获益。
![]()
最具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近期:美方突然宣布暂停海事301调查一年,一艘10万吨级货轮瞬间省下500万美元停靠费,江南造船厂随即收到美企LNG船订单重启邀约。这背后正是美国本土产业的强烈反弹——美国港口吞吐量预计环比降12%,感恩节库存可能减少20%,卡车运输协会警告全美供应链将紊乱 ,这种"反噬效应"让保护政策难以为继。
说到底,全球造船业不是"想搬就能搬"的积木。韩国造船业的技术长板集中在高端细分领域,中国则占据全品类规模优势,两者更像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美国的收费政策或许能制造短期波动,但在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的硬实力面前,想靠行政手段改写产业格局,终究是很傻很天真。
这场博弈最终证明:造船业的流向从来不由关税和停靠费决定,而是攥在成本控制、产业链完整度和交付效率的手里。这三大优势中国仍牢牢掌握,韩国接不了的盘,美国更接不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