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将对“十五五规划建议”进行系列深度解读,其中重点已在文章
中用蓝色标出,读者可以自行对照。
本篇为第一篇,聚焦规划前两部分(“一、‘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二、‘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虽然中国在整体战略上不谋求与外部势力的对抗,但从十五五规划具体发展策略上看,处处显示了与美国发展路线的针锋相对,甚至干脆就是美国路线取反,体现出“摸着鹰酱过河”的实用主义精神。
从国家角度来说,中国是最不希望美国彻底崩溃的国家,以后再难找到这样一个称职的好陪练,陪伴和鞭策中国的成长。
从个人角度来说,十五五期间,是个人主义全面崩溃的开始。
原先抹平国家和民族差异的“国际化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依托于国际金融资本的“世界公民”将被边缘化。经济和政治将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相结合,寻找个人的发展空间。
本篇为系列开篇,旨在提供宏观框架。后续文章将结合蓝字重点,逐部分展开深度分析,助您全面把握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意图与实施路径,寻找企业与个人发展的新机遇。
如果你感兴趣这些话题,请关注本公众号,并点赞转发!
这是支持我继续发文的最大动力!
一、引言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五年。规划文件开篇明义,强调这一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需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本篇解读将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规划提出的核心任务,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总纲的历史逻辑与战略意义,最后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947年的关键转折点进行对比,揭示一脉相承的战略思维。
规划文件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精准研判,总体判断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形势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高不确定性中保持增长、如何突破科技封锁、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核心问题。需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内需扩大、风险防控、民生改善四大方面。
中国的解题思路是立足于独立自主,苦练九阳神功,“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将外部问题转化为内部问题加以解决。
美国则是走吸星大法的邪修路线,“内部矛盾解决不了对外转移”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二、国际形势:安全为先,机遇与挑战并存
• 政治与地缘冲突:大国博弈复杂激烈(如中美竞争),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如乌克兰危机、台海局势),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治理体系构成挑战。这要求中国在安全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增强战略自主性,避免被“卡脖子”。
• 安全风险:霸权主义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挑战,中国需强化“国家安全屏障”(如能源、供应链安全),并通过“一带一路”等机制拓展合作。
• 经济与科技竞争:世界经济动能不足,但新一轮科技革命(AI、量子、生物制造等)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为中国提供了“主动运筹国际空间”的机遇。关键点在于抢占科技制高点,规划蓝字强调“科技自立自强”。
改革开放以来,规划文件首次将安全置于发展之前,表明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演变经历如下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理论),安全议题集中于传统国防和基本社会稳定,经济增速优先于系统性风险防控。在“六五”至“九五”规划中,侧重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安全未作为独立战略板块。
新世纪至2010年代,加入WTO后,全球化红利期强调“战略机遇期”,安全概念逐步扩展至金融、能源等领域,但整体仍从属于发展目标。
“十一五”规划首次单列“国家安全”章节,但内容以应急管理为主;“十二五”“十三五”虽加强粮食、生态安全,仍以“发展中保安全”为逻辑。
新时代以来(十九大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疫情等事件推动安全战略升级,在十四五规划中,“统筹发展和安全”首次成为指导思想,但安全尚未完全前置。
十五五规划中,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单列为第十三部分,且排序先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七部分)和“区域经济发展”(第九部分),暗示安全在政策优先级上的提升。
在指导原则中,明确“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基本原则,要求“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突出安全的先决性,重点强调“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并将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经济增长目标直接绑定。
与此同时,安全范畴超越传统国防,覆盖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极地等“新兴领域安全”(第50条),并要求“把捍卫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体现全面安全观。
“世界经济动能不足”这一提法,也是在规划文件中首次提及。
尽管从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就逐步进入低迷期,但中国在房地产市场以及城市化的带动下,增长势头一直保持到2019年,直到遭遇新冠疫情暴击,才开始遭遇显著阻力。
十四五规划的提法,更侧重于“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其基调是认为世界经济虽面临困难,但仍在复苏轨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五五”规划并未回避“世界经济动能不足”这一严峻现实,反而将其作为战略制定的出发点。它给出的答案——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主动推进一场由国家引导、市场驱动的“创造性破坏” ——恰好与前沿经济学理论高度契合。
十五五规划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题“创造性破坏”遥相呼应,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的部分,正是中国版的、在国家战略层面引导和驾驭“创造性破坏”的蓝图。
关于今年经济学诺奖的解读,参见:
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力图通过内部的结构性改革和技术革命,来应对外部世界的长期停滞风险,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赢得主动。这不仅是经济计划的升级,更是发展哲学的一次深刻演进。
“创造性破坏”理论的核心是: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创新,而创新会摧毁旧的技术、生产体系和工作岗位,同时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新的就业机会。这一过程虽然是进步之源,但也伴随着阵痛。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完美体现了对这一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和主动运用:
“破坏”旧体系:坚决攻坚与淘汰落后
规划原文:“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解读:这正是要通过国家力量,对当前我国受制于人的技术体系,进行“破坏性”重塑,打破外部技术垄断,为建立自主可控的新体系扫清障碍。这是对国际技术霸权主导的旧秩序的“创造性破坏”。
“创造”新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
规划原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读:这直接对应“创造性破坏”中的“创造”部分。规划不仅鼓励技术创新,更强调将其转化为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旨在催生一批能够引领未来、颠覆现状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接替传统动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构建支撑“创造性破坏”的生态系统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这符合“创造性破坏”通常由企业家和市场推动的规律。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更能敏锐捕捉市场机会,提升创新效率。
改革体制机制:“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旨在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营造一个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环境,这是“创造性破坏”能够发生的土壤。
统筹发展与安全:规划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竞争背景下,创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确保关键领域的安全,是为“创造性破坏”过程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避免在转型期被外部冲击打断。
三、国内形势:人口!人口!还是人口!
与复杂的国际形势相比,国内形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用“基础稳固但问题突出,亟需破解发展不平衡”来概括。
具体来说,中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等优势,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未变。提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为现代化奠定基础。但在经济、社会、人口、安全、环境方面,存在一系列短板和挑战。
经济领域突出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为此规划中专门列了第五部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详细阐述,这里先不展开。至于新旧动能转换艰巨(传统产业升级慢、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时)的问题,是“创造性破坏”伴随的固有问题,在第四部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详细阐述。
社会与人口,方面除了就业和收入压力大、民生保障短板(如养老、教育)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重点列出了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经济与社会治理新课题,这也是在规划文件中,首次将老龄化、少子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表述更系统、更紧迫,且与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直接挂钩,并在第十一部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详细阐述。
在“十五五”规划中,人口问题已被视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变量,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必须将其置于经济、科技、社会、安全等所有重大决策的中心位置进行通盘考量。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战略正在从适应“人口红利”转向驾驭“人才红利”和应对“长寿时代”,这是一次深刻的发展范式调整。
如果更深入分析,内需不足的根源也可以归结到人口问题(有人,特别是大量年轻人才能创造旺盛的需求),创新也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社会只会越来越保守。
所以归根结底,中国国内一切问题最终都是人口问题。
至于国内的安全与环境,提及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如金融、房地产)、绿色转型需加速(碳达峰目标紧迫)。这些方面当然重要,如果不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并故意破坏的话,应该都不会出现重大隐患。
四、我们的任务: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主轴!
规划针对形势提出了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重点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勾勒出解决方案的基本框架。
核心指导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稳中求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务实基调。
六大原则:
1. 党的全面领导:根本保证,确保政策连贯性和执行力。
2. 人民至上:蓝字强调“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任务需聚焦共同富裕(如收入分配优化)。
3. 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如科技赋能产业)、畅通双循环(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
4.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如要素市场化改革(蓝字提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5. 统筹发展和安全:蓝字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任务需强化粮食、能源、产业链安全。
6. 数字化与绿色转型:贯穿各领域,如“数字中国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解决方案框架: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1. 经济产业层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实体经济)、科技自立自强(攻关核心技术)、扩大内需(消费与投资联动)。例如,蓝字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社会治理层面: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应对人口变化(如生育支持政策)。
3. 国家安全层面: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如军事现代化、网络安全),蓝字要求“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规划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主题,强调其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历史、理论与国情的深刻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表述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内涵包括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主要强调“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十五五进一步深化,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贯穿全文的主轴,第三到十五部分分别围绕其中一个方面加以展开。因此后续解读中,也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解读的主轴,逐步丰富其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说是从历史走进现实,将中共使命愿景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表述。
中共使命是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路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升级,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从国情与文化传统来看,超大人口规模意味着需独立自主(避免依赖外部),规划强调“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历史文化传统来看,强调和谐、集体主义,反映在“共同富裕”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
从社会主义制度来看,国有经济主导+市场调节成为主流路线,规划要求“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五、与1947年毛泽东战略报告的逻辑一脉相承
毛泽东1947年报告《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是解放战争转折点的纲领文件,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
![]()
1947年的毛泽东
该报告与十五五规划同属历史关键期,两者在形势判断、任务部署和战略逻辑上高度相似。
![]()
形势判断:准确识别主要矛盾与机遇
1947年:毛泽东分析国际(美苏冷战)国内(国共力量对比),指出“反动派必败”趋势,抓住“土地改革”机遇动员农民。
2025年:十五五规划分析国际(百年变局)国内(高质量发展挑战),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强调“识变应变求变”。
任务部署:集中力量解决核心问题
1947年:毛泽东布置的任务包括土地改革、军事进攻(“十大军事原则”)、经济重建(发展生产)。
2025年:十五五规划任务包括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产业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平衡)。要求“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体现聚焦核心。
战略逻辑:依靠群众、把握主动、渐进突破
共同逻辑:
实事求是:基于形势制定策略(1947年农村包围城市,2025年内循环为主)。
群众路线:1947年依靠农民,2025年“人民至上”(强调“惠及全体人民”)。
战略主动性:1947年由防御转进攻,2025年“赢得战略主动”(如科技自立)。
渐进式突破:1947年分阶段解放,2025年“阶梯式递进”(规划用语)。
差异点:1947年以革命战争为中心,2025年以斗争前提下的和平发展为中心,尚未进入全面对抗,但内核都是通过准确判断和坚定执行实现历史转折。
六、结论
十五五规划在复杂内外形势下,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任务体系,在重大国际安全挑战的形势下,不搞全面对抗,坚持以我为主把握战略主动,外部问题内部解决的发展战略,既延续了中共历史上“形势-任务”分析的传统,又展现了新时代特征。
中国将在安全的前提下谋求发展,通过“创造性破坏”构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需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狠抓落实,以应对不确定性。人口危机可能是最重大的风险。
后续系列解读文章预告:
第二篇:产业与科技创新——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篇:消费与市场经济——如何扩大内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解循环堵点。
第四篇:对外开放与安全——高水平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在博弈中合作共赢。
第五篇至第十篇:将依次深入农业农村、区域经济、文化、民生、绿色、安全等领域,解析规划细节与个人发展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