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以公园城市为底色的千年都市,水始终是流淌的文化血脉。而今,一座集“中水回用+湿地净化+公众开放”为一体的骑龙中水湿地公园,正为这座城市书写生态新故事。骑龙中水湿地公园不仅实现了污水深度净化与资源回用,更以开放友好的姿态,成为市民喜爱的“生态会客厅”和“绿色课堂”。
公园每日接收来自骑龙净水厂的近8.5万吨尾水,通过人工湿地深度净化后用于景观补水与城市绿化,实现了从“污水”到“清流”再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里不仅是公园,更是一座露天的污水处理终端、一间没有围墙的环保教室。2025年,该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
![]()
骑龙中水湿地公园出水
湿地如何实现水质“精加工”?
很多人以为污水处理厂出水已经足够干净,但其中仍含有氮、磷等元素。骑龙中水湿地公园采用“垂直流+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和基质吸附,对尾水进行深度净化。
“我们选用了美人蕉、风车草、鸢尾等十多种兼具净化功能与观赏效果的水生植物,它们根系发达,能有效吸收污染物。”工作人员介绍,“整个过程无化学添加,低成本、低能耗,出水主要指标可达地表Ⅲ类标准。”
![]()
湿地公园水生植物
如今,每天数万吨再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回用于城市绿化和景观补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第二水源”。
如何让环保设施成为市民的生态课堂?
骑龙中水湿地公园打破传统环保设施给人的“封闭”印象,将污水处理全过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态展陈。公园巧妙区分功能型湿地与游览型景观,通过栈道、观景台、解说牌、互动水景等设计,将技术流程隐匿于美景之中。
游客可沿水而行,亲眼目睹水体由相对浑浊逐渐变得清澈;可通过科普展板了解每一种湿地植物的“净化特长”;可在亲水平台观察水生动物和昆虫,感受生态系统的完整与活力。污水处理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城市秘密,而是化作了可游可读的城市风景。
作为长期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骑龙中水湿地公园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与志愿服务,不仅定期举办“湿地开放日”等科普活动,也结合世界水日等节点组织主题宣传,并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发生态实践课程。如今,很多家庭已成为公园常客。环保设施真正融入社区,成为培养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基地。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新样板
骑龙中水湿地公园的成功,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与开放提供了“成都方案”。它证明了,污水处理厂不仅可以消除“邻避效应”,更能转型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公共空间。这一模式整合了土地集约、资源循环、环境教育、社区服务等多重功能,为高密度城市区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基础设施范例。
业内专家评价:“这类项目代表了未来环境治理的方向——设施功能复合化、运营开放化、价值社会化。”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升,骑龙中水湿地公园所践行的“水质净化+公共空间+环境教育”三合一模式,将持续释放生态、社会与示范价值。它生动诠释了环保设施可以很美、很亲切、很有温度,真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纽带,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 | 《世界环境》杂志
编辑 | 李夏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