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走路变慢、姿势变形很正常吧?”不少中老年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但在王世龙大夫看来,有些步态变化绝非“衰老正常现象”,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号。数据显示,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多在55岁以上,而步态异常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却常被忽视。今天,王世龙大夫就为大家揭秘,55岁后若出现这3种步态,一定要提高警惕。
![]()
在解析具体步态前,王世龙大夫先科普了核心原理:帕金森病会导致大脑中负责调控运动的多巴胺神经元受损,使得肌肉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下降,进而反映在步态上。与普通衰老导致的“走路不稳”不同,帕金森相关步态往往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且会逐渐加重。
第一种危险步态:“冻结步态”——走一步像“粘在地上”。“患者常说‘想走却迈不开脚,感觉双脚被胶水粘住了’,尤其是在起步、转弯或穿过狭窄通道时最明显,有时需要反复尝试才能迈出第一步,迈出后又会突然加快脚步,像‘小碎步’一样往前冲。”王世龙大夫解释,这种“冻结-慌张”的步态组合是帕金森早期典型表现。临床中曾有患者因反复出现起步困难,被家人误以为是“腿脚无力”,直到出现手指震颤才就诊,延误了早期干预时机。
![]()
第二种危险步态:“拖曳步态”——单侧脚像“拖地前行”。不少中老年人会发现自己走路时一只脚抬不高,鞋跟常蹭地,时间长了鞋底外侧磨损严重。王世龙大夫强调,这种单侧拖曳步态需特别警惕,因为帕金森病早期常先影响单侧肢体,导致患侧下肢肌肉僵硬、抬举无力,出现“拖脚”现象。与腰椎问题导致的拖曳不同,帕金森相关的拖曳多伴随患侧手臂摆动减少,走路时身体会不自觉向患侧倾斜。
![]()
第三种危险步态:“姿势异常步态”——弯腰驼背、“低头猫腰”走路。“有些老人走路时总不自觉低头、含胸、弯腰,肩膀前倾,看起来像‘小老头’姿态,还伴随手臂摆动幅度变小,甚至不摆动。”王世龙大夫指出,这种步态本质是帕金森导致的“姿势反射障碍”。正常行走时,人体会通过调整躯干姿势维持平衡,而帕金森患者因神经调控异常,无法及时调整姿势,只能通过弯腰驼背来代偿,久而久之形成固定步态,还会增加跌倒风险。
![]()
除了这3种核心步态,王世龙大夫还补充了伴随信号:若同时出现手指“搓丸样”震颤、肢体僵硬(如穿衣服时手臂难以伸进袖子)、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睡眠中手脚抽动等症状,帕金森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他特别提醒,家族中有帕金森病史、长期接触农药或重金属、有脑外伤史的人群,属于高危群体,更要关注步态变化。
![]()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针对帕金森疾病这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现代医学虽已发展出多种治疗手段,但合理的药物治疗依旧是延缓病情进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基石。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帕金森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另一条蹊径。
![]()
王世龙医师,凭借其近二十年来深耕帕金森及相关疾病领域的深厚积淀,不仅深入研习中医经典理论,更将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气血调和等中医核心理念,巧妙融入对帕金森病机的深刻剖析之中。他认为,帕金森之症,虽表象为肢体震颤、动作迟缓,实则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风痰瘀阻等内在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基于此,王医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反复验证,匠心独运地提出了“五龙震颤汤剂”这一纯中药治疗方案。
![]()
“五龙震颤汤剂”,精选了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化痰等多重功效的天然草本植物,旨在通过整体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该方案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在疾病早期即进行干预,以阻止病情恶化;更彰显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个性化治疗优势,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与体质特点,灵活调整方剂组成与剂量,确保治疗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王世龙大夫北京出诊时间:每周二,周四,周六(每个月会去深圳,广州,天津坐诊)
咨询电话:15712958063
微信:bjzyt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